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1994年美国快速铁路发展法规定,联邦铁路管理局(FRA)可以对已经证实的技术作出改进、修正和集中,以供美国高速客运铁路作商业化运用。由于Amtrak-美国城市间客运铁路的唯一经营者,已经着手于东北走廊电气化的收尾工程,并采用新的电气化高速设备更换涡轮机客运列车的规划,FRA正在汇总其研究规划,从中鉴别、修改和选用能为非电气化高速铁路服务的技术。对若干技术,如列车控制、非电力动力系统、新型材料  相似文献   

2.
张伟 《中国铁路》1997,(2):47-50
揭示了日本铁路现有列车控制系统在缩小列车间隔问题上的弊端,介绍了计算机与无线电辅助列车控制系统(CARAT)的概念和优越性,以及系统的列车位置检测点,无线传输,故障安全全处理器等技术,介绍了CARAT在营业线路上的试验情况。  相似文献   

3.
提出运用作业链来描述高速铁路车站中列车作业全过程,重点研究高速铁路车站技术作业计划鲁棒性优化问题。基于给定车站列车到发时刻表,在不改变列车到发时序的前提下,通过优化所有列车作业链的空间资源序列,同时考虑有调车作业列车的调车时机,从而一体化地优化列车作业与调车作业,降低列车间的相互影响,提高作业计划鲁棒性。具体方法是以列车间总冲突系数最小为优化目标,建立基于列车时-空资源占用函数的模型。设计改进的GRASP算法求解模型,优化随机特性参数α的设置,并增加路径重连过程。开发高速铁路列车运行计划网络协同辅助决策支持系统中的车站作业子系统,并以北京南站高速场的实际数据做实例分析,验证模型与算法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算法可提高求解适应性和效率,提升车站技术作业计划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4.
德国高速铁路受电弓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铁路运输事业的不断发展,发展高速铁路是我国铁路的又一发展方向。高速铁路一般以电力为主,如德国的ICE系列高速列车,日本的新干线及法国的TGV等都是由电力拖动的。高速铁路需要一系列高速配套技术:适应高速的路网及信号系统、高速受电弓、高速转向架、列车制动系统、符合动力学性能的车体等等。高速受电弓是高速铁路的重要部件,在受流中作为弓网系统的关键电器,应着重专门研究,这里谈谈本人所了解到的在德国及周边国家的电力机车上应用的高速受电弓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5.
杨斌 《中国铁路》1999,(1):39-42
简要介绍了美国铁路协会AAR新制定的”列车内部通信规范”的基本情况,并对该规范所引用的LONWORKS现场总线技术的概念和LONWORKS现场总线的主要技术特点及其关键技术作了概述 。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国外高速铁路发展现状和高速列车的发展模式,确定了选择高速列车发展模式的原则,在分析动力集中型和动力分散型动车组以及摆式车体动车组的技术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发展高速铁路列车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刘希宏 《科技交流》2000,30(3):16-18,23
本文结合部《初测初步设计线路方案比选智能化》桥涵专业和宝兰线急需的《铁路涵洞接长CAD》开发中的体会,给出了AutoCAD R14.0下CAD程序的开发方法,并对ARX的原理、MFC在ARX的应用、数据库、32位的动态链接库等技术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STAR21高速列车是东日本铁路客运公司为21世纪新干线开发的新一代高速试验列车。该车以轻量化、低噪声、平稳舒适为目标,采用了一系列新技术。特别是9辆编组中有5辆车为铰接式车辆。STAR21曾创下日本新干线425km/h的最高试验速度记录。本文系作者按1995年中日高速铁路专家研讨会日本铁道车辆专家技术报告编写整理。  相似文献   

9.
高速铁路区间通过能力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高速铁路区间通过能力是以放行高速列车的能力来计算的,当各列车停站方案不同时,不停站的高速列车相对于无停站的高速列车会产生扣除,在高,中速列车混跑模式下,由于中,高速列车存在速差,中速列车也将产生扣除,因此,高速铁路区间通过能力的计算较为复杂,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图解相结合的方式,计算高速铁路区间通过能力。对有停站高速列车相对于无停站高速列车的扣除系数和中速列车相对于有停站与无停站高速列车的扣除系数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得出了三者的关系;利用计算机编制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软件铺画满表列车运行图,分别图解出有停站高速列车扣除系数及不同中速列车数量条件下的中速列车相对于无停站高速列车和有停站高速列车的扣除系数,在此基础上,计算高速铁路高,中速混跑条件下,不同中速列车数量时的区间通过能力,并分析了区间通过能力随中速列车数量变化而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正>高速列车即是高速铁路的核心设备,也是涵盖了信息通讯、电力电子、材料化工、机械制造、自动控制等多学科多专业先进技术的集成。可以说,高速列车是一个国家制造产业创新能力、综合国力以及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1.
高速铁路隧道内空气流场的流动显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琚娟  高波 《铁道建筑》2003,(10):50-52
高速列车通过隧道时空气会在隧道洞口及洞内产生复杂的非定常流场分布。运用流动显示技术,可以直观地观察到隧道内流场的运动情况。文章从高速铁路隧道空气动力学问题和各种流动显示方法的特点出发,提出高速铁路隧道内空气流场流动显示方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节点服务的高速铁路列车停站方案优化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理的列车停站方案对高速铁路运输计划的制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既有停站方案的编制受到各种技术与政策因素的影响,一般采用人工方法反复调整确定。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节点服务的高速铁路列车停站方案优化模型,该模型的特点是将不确定性和不易量化的因素统一用节点服务表示,以方案总停站次数最少为目标,将节点服务频率、站间服务可达性、单个列车停站次数等作为主要约束条件,构建带有叉乘约束的非线性规划模型。运用停站概率与计算机模拟结合的方法有效解决了模型求解的问题。通过模型灵敏度分析发现,单个列车停站次数约束是影响停站方案求解可行性的关键问题。最后,以国内某高速铁路为例,进行实践应用,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我国高速铁路列车荷载图式的制定背景、原则及考虑的运营列车进行调研分析.选择常用跨度桥梁,对不同速度等级下高铁动车组的动效应进行计算,并与列车荷载图式动效应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得出列车荷载图式对不同速度等级高速铁路动车组的适应性.针对在设计规范基频取值条件下,考虑动效应后列车荷载图式无法适应运营400 km/h动车组...  相似文献   

14.
形形色色的高速列车是世界各国高速铁路上最为引人注目的明星。每一列高速列车不仅是各国铁路最顶尖技术的汇集,更是一件充满了速度之美的艺术品。从本期开始,本刊将连载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资深机车车辆专家钱立新的《国外高速列车图谱》。本期,就让我们从世界高速铁路的开创者——日本新干线开始,领略这种科技与速度之美。  相似文献   

15.
无线列控系统及无线传输系统失效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钟章队  廖敏 《铁道学报》2000,22(1):62-66
介绍了FZB(新型无线列车控制)系统的系统结构,重点描述FZB系统的无线传输系统GSM-R的特点和在安全通信中的应用情况。在此基础上,对GSM-R系统无线连接失效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包括失效影响、防护措施以及故障树分析。  相似文献   

16.
迅速发展的轨道车辆装备制造业已经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针对全球高速铁路发展及高速列车的技术特征进行技术分析和调研,分析了世界高速铁路发展状况及高速列车发展计划,尤其是欧洲及日本的下一代高速列车技术研制特征。同时,介绍我国下一代高速列车的技术特征和技术目标,包括设计理念,车体、转向架、牵引传动和制动、智能化特征、安全性等关键技术。重点提出我国下一代高速列车的技术指标建议值,论述了下一代高速列车转向架、车体、牵引传动等关键系统的技术发展方向和智能化的设计目标。结论表明:国内外下一代高速铁路的技术发展和竞争依然比较激烈,下一代高速铁路先进技术成为当前的主要热点和重要研究方向,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欧洲法、德、意、瑞典等国高速铁路发展迅速。高速列车技术由直流传动向交流传动技术发展。德国在研制新一代高速列车时,放弃一贯坚持的动力集中方式而采用日本的动力分散方式,这一动向值得注意。本文将欧洲与日本技术进行了比较,认为日本在高速列车轻量化和降低车体外噪声技术方面领先于其它国家。  相似文献   

18.
列车端面洗车机洗刷技术及技术引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加深高速铁路技术和磁悬浮技术研究,并于2002年建成上海浦东机场至龙阳路磁悬浮铁路线,2003年建成秦沈客运专线,“中华之星”高速动车组设计时速达到330km。至此,中国高速铁路技术已从起步阶段进入实施阶段,城际高速列车、高速动车组、地铁列车和磁悬浮列车已成为城市建设新的亮点。列车头部外形的改进减小了空气对车体的直接阻力,为实现车速的提高创造了外部条件,但同时也对列车外部洗刷带来了新的课题,现对日本、德国、法国、西班牙等国的几种列车端面洗车机的洗刷技术及在中国地铁的引进情况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9.
铁路区间通过能力信息系统软件是运用中西文FOXBASE及FORTRAN在IBM-PC机上开发的。软件试用结果表明,此系统对用计算机确定单,双线不同闭塞方式的列车运行图周期是一次尝试。文中阐述了系统构成,功能,特点,技术关键,适用范围及运用效果好。  相似文献   

20.
为保障高速铁路运行环境安全,满足列车超视距应用的业务需求,设计高速铁路列车超视距地面系统。利用数据统一接入、视频压缩与处理、超视距关联匹配算法及数据安全传输等关键技术,实现超视距数据的接入和处理、超视距关联及管理等功能,辅助突发险情的超前预判和提前处置。在京张(北京—张家口)高速铁路实车试验的结果表明,该系统功能符合预期设计,长时间运行稳定,可为高速列车运行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