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喜得《机电兵船档案》编辑部转赠我的一部长篇档案小说《兰台花开》。翻阅此书,一种亲切、欣慰感油然而生。作者曾做过档案管理部门领导工作,她笔下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全是“兰台”里活生生的那些人和事,而她竟然能用文学语言展现出档案人风采,用文艺手法纵情讴歌兰台事业,着实难能可贵,令我这个“老档案”心生钦佩之情。  相似文献   

2.
<正>1996年火热的夏季,我怀揣梦想走进了档案馆,走进了档案,成为档案工作战线上的一员。档案工作有个诗一般美丽的名字——兰台。我走进兰台,深喜兰台,扎根兰台。走进兰台,感悟档案的厚重美丽著名作家卡夫卡有句名言,叫做“一切归档”。时间可以将一切历史简化成一种最纯粹的物质形态,它就是档案。档案是历史的记忆。那些朴实无华的档案,字里行间皆是历史和岁月的留痕。  相似文献   

3.
每一个从事档案工作的人,都会对“兰台”这个名词感到十分地亲切。兰台,最初是指宫廷里面存放档案的地方,如今,兰台成了档案工作性质的代名词,“默默平凡”、“无私奉献”是对档案界经常使用的两个词。  相似文献   

4.
我的兰台     
正兰台,汉代宫内藏图书之处,以御史中丞掌之,后世因称御史台为兰台。又东汉时班固为兰台令史,受诏撰史,故后世亦称史官为兰台。至唐高宗时曾改秘书省为兰台(《辞海》兰台条)。档案是一座山,由古及今地积淀着历史尘埃;档案是一条河,由远及近地流淌着世间记忆;档案是一部尘封的书,一页一页地记载着人文故事;档案是一根链条,串连着过去和现在。昨天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但自从有了档案,人类就找到了反观历史的一面镜子。档案是历史的文化沉淀,是历史的传承,是前人的足迹。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古今见未来。留住了档案,就留住了历史。历史是白纸黑字的记录,档案是默默无闻的收藏。没有历史便没有档案,没有档案就没有历史。  相似文献   

5.
兰台未了情     
兰台的寓意是档案工作,兰台情怀诠释着档案事业,我与兰台结下了不解之缘。20年兰台工作的体验,《兰台花开》长篇小说的公开出版……是体验教会了我分析、思考和处理得宜,感悟中学会了冷静、果敢和适宜的展示。  相似文献   

6.
我之于兰台,如一滴水之于大海,浩浩兰台人之中,有我存在. 兰台之于我,如大海之于一滴水,兰台承载了我的青春,我的未来. 第一次听到兰台这个词,是在大学的课堂上,兰台,为汉代中央档案典籍库,置兰台令史,掌图籍秘书,选能通仓颉、史籀篇者担任…当时只觉得兰台这个词好美,仿佛盛开兰花之台.到如今,我也成为一名兰台人,与档案相处已有八个年头了,六年专业教育,两年工作经验.八年时间,说长也不长,职业生涯只是刚刚开了个头,未来的路还很长;八年时间,说短也不短,毕竟我最好的青春年华都是在档案中度过,我自身也经历了蜕变,从被动选择学习档案专业到主动选择从事档案事业.就像谈恋爱般,一路走来,也曾有过纠结和徘徊,也经历了不断的磨合,到如今,已然相处十分默契,身在兰台,我认定这是值得我奋斗终身的事业,是我挥洒青春的舞台.  相似文献   

7.
那一年     
据史书记载,早在西汉初年,便在存放典籍档案之处置以兰花,一则显示其处之高雅,二来花香可以驱虫除菌,防止典籍受损,因而被称之为“兰台”。兰花之贵,在于“王者之香”;兰台之尊,在于弥足珍贵;兰台人之崇,则在于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2002年,我从学校毕业后进入了南京十四所档案室,有幸成为了一名档案工作者。在揭开档案神秘面纱之初,总觉得她单调、呆板和沉闷。随后工作中与之相伴,细细品味,才发现她具有十分迷人的魅力。不曾想到,  相似文献   

8.
我国最早出现的“档案”概念 “档案”一词最早见于清代。现存清代档案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起居注册》(汉文正本)中就有“部中无档案”之语。大约成书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的杨宾《柳边纪略》中说:“边外文字,多书于木,往来传递者日牌子,以削木若牌故也;存贮年久者日档案,日档子,以积累多,贯皮条挂壁若档故也。然今文字之书于纸者,亦呼为牌子、档子矣”。  相似文献   

9.
电子文件是文件的一种存在形式,国际档案理事会电子文件委员会在1997年的《电子文件管理指南》中指明:“电子文件是通过计算机进行操作、传递和处理的文件。”因此虽然电子文件的状态是由计算机生成的数字代码,但本质上是“文件”,是人们办理事务的记录信息,有别于其他数字信息。电子文件具有文件的属性和用途,其种类有文本文件、图形文件、图像文件、声音文件和多媒体文件等。国际档案界对电子档案的概念尚未形成共识,在上述的《电子文件管理指南》中把档案馆接收和保存的电子文件称之为“具有档案性质的电子文件”而不  相似文献   

10.
张淳 《珠江水运》2014,(17):19-19
以“和畅”作为特色文化,缘于湾仔海事处辖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她连接珠、澳,与澳门相距不足500米,地处“一国两制”的交汇点和“一岛两制试验区”,和谐、通畅的海事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一直以来,“和”与“畅”都是中华文化的精华部分,《韩诗外传》卷一有载:“嚮子之言,穆如清风,不悖我语,和畅我心。”大概是“和畅”一词的最早出处。晋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更有“是目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语,到了唐代,著名的玄奘《大唐西域记》中,在描述“秣底补罗国”的时候,更写到“气序和畅,风俗淳质。”  相似文献   

11.
2018年6月9日是第11个国际档案日。值此之际,向在档案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姐妹们致敬,你们是中国电科十二所的“兰台守护神”。作为一个曾经干了13年档案工作的档案人,心中有无限感慨。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的一生,经历了中国革命几十年风风雨雨的考验。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他借江海之景,寄爱国之情,写下了不少动人的诗文。郭沫若生于四川乐山沙湾镇。乐山,又名嘉州,古有“海棠香国”之称。这里山青水秀,风景优美,给少年时代的郭沫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存郭沫若少年诗稿中有一首名为《茶溪》的诗写道:“闲居无所事,  相似文献   

13.
兰台感悟     
兰台的寓意是档案工作,回顾这些年伴随着档案走过的路,我有一种深深的兰台情结,有了这份情感,把它作为一件技术精品去雕琢与欣赏。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档案,整齐的案卷,是兰台人劳动的结晶,每当看到这些档案,脑中都会不经意地浮现出从繁琐的分类、甄别、整理、立卷、编目,到最后完成归档各个环节的经历。这些精心雕琢的作品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它们是利用者无言的证人和得力的助手,为我所的科技发展、壮大默默地奉献着,  相似文献   

14.
我是档案员     
节假日旧友重逢,同学相见,亲朋聚会,不时有离别数年当刮目相看之感:小时候的朋友如今腰缠万贯成了富翁,中学时的同学掌管一个大公司当了总裁,大学时的同窗有了私人小汽车……而我却依然故我——半瓶墨水、一支钢笔、两袖清风、“三尺兰台”、四间库房、五尺身材。  相似文献   

15.
古时潜艇     
东晋王嘉(字子年)所著《拾遗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秦始皇好神仙之事。有“宛渠”之民,乘螺舟而至。舟形似螺,沉于海底,而水不侵入。名“沦波舟”。“宛渠”据说是万里之外的一个海国。文中  相似文献   

16.
“宁可防而不来,不可来而无备”是广东海事局的防台指导思想。为此,在得知8月16日台风“启德”将正面袭击粤西地区时,茂名海事局在第一时间启动《防热带气旋应急预案》,自此,一台防台攻坚战即将打响。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经济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建立国家信用体系。在建立信用体系过程中,一个频频被涉及的词就是“信用档案”。2001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朱镕基在谈到整顿经济秩序的时候,首先明确提出了建立信用档案问题。2002年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朱镕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加强社会信用建设,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气。加快建立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的  相似文献   

18.
富饶的黄海     
今之黄海,昔乃东海我国有三大边缘海,黄海是其一。然而它在很长历史时期里并不叫“黄海”,而叫“东海”。春秋战国以前,所有的边缘海笼统称之为“海”。那时科学不发达,没有也不可能对海给以范围的划分。战国时代的史书始见有“渤海”与“东海”之分。到了秦代,才有“南海”之称。当时我们中华民族以黄河流域为政治、经济中心,以“中国”自居,在其东边的海域也就称之为“东海”了,这在我国古籍上可证。《齐记》说:“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劳”。这里所说的“劳”即“崂”,也就是今天黄海之滨的青岛市崂山。孟轲在其《孟子·离娄》篇中记  相似文献   

19.
《归档文件整理规则》颁布实施两年多来,全国各地围绕《规则》提出的对立卷改革的基本要求、方式方法等新规定进行了认真落实。为确保立卷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行,我们紧紧抓住“卷”改“件”、按文件级管理这一中心环节,进行了认真准备和精心组织,经先期试点,现已在全市逐渐铺开,从实践和验收的情况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笔者现就“卷”改“件”的优越性谈几点认识: 1.降低了档案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传统的文书立卷方式主要有两大缺陷:第一,立卷人的业务水平高低成为档案质量好坏的决定性因素。不同的立卷人会有不同的组卷效果;同一人在不同时间,对同类文件的组卷会有不同的结果。同样,在案  相似文献   

20.
王玉清 《航海》1989,(4):40-41
众所周知,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风暴,并且只有发生在西太平洋(包括南海)地区的这种风暴才称为台风,而在国际上更通用的名称是热带气旋。然而,热带气旋在不同的地区又有不同的名称。在大西洋和东太平洋称为“飓风”,这名称来自中美洲的叫做泰诺斯的古代土著部落,“飓风”是一个“凶神”。在西太平洋称为“台风”,对此名称的由来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古代影响我国福建沿海的风暴多来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