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货车提速后,制动梁可靠性问题日益突出.基于接触问题基本原理和数值仿真关键技术。采用MSC Marc/Mentat的直接约束法对最新研制的组合式制动梁进行接触分析.在可靠性已被试验验证的接触模型基础上,对多种改进方案进行数值计算,尤其是新方案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相当吻合,从而有效地指导了新型制动梁的设计.数值仿真既节省了成本又缩短了研制时间.  相似文献   

2.
根据L-B型组合式制动梁的结构特点,运用I-DEAS软件建立基于接触的L-B型制动梁有限元模型,并计算了制动梁在不同工况下的应力分布,计算结果表明应力集中主要发生在闸瓦托滑块根部,这与实际运行中出现的故障较为吻合,为制动梁的改进设计和结构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针对重载列车纵向冲动问题,根据气体流动理论和机车动力制动特性,开发并完善了重载列车空气制动系统与纵向动力学联合同步仿真系统.对制动系统传动效率与机车电制动系统模型进行修正,细化了模型,提高了仿真系统精度.根据神华线路机车操纵控制指令,仿真机车编组为2+1时的停车与运行制动工况,将仿真结果与神华线路运行试验结果对比.计算结果表明:在空气制动停车与运行工况时,各车位列车管和制动缸压强曲线试验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在停车与运行制动工况且施加机车制动电流的情况下,车钩力变化试验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最大车钩力试验与仿真误差在0.7%~14.2%之间,吻合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4.
针对重载列车纵向冲动问题,根据气体流动理论和机车动力制动特性,开发并完善了重载列车空气制动系统与纵向动力学联合同步仿真系统.对制动系统传动效率与机车电制动系统模型进行修正,细化了模型,提高了仿真系统精度.根据神华线路机车操纵控制指令,仿真列车编组为2+1时的停车与运行工况,将仿真结果与神华线路运行试验结果对比.计算结果表明:在空气制动停车与运行工况时,各车位列车管和制动缸压强试验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在停车与运行工况且施加机车制动电流的情况下,车钩力变化试验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最大车钩力试验与仿真误差在0.7%~14.2%之间,吻合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5.
对209型客车转向架的直板式制动梁,运用有限元法对其静强度进行了分析,利用常规疲劳设计方法估算了其疲劳寿命,并用全尺寸实物样件进行了试验验证.计算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209型制动梁静强度与疲劳强度均满足相关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6.
焊接疲劳直接影响车辆行车安全,为评估外转39型转向架焊接制动梁的结构强度性能,运用有限元法对其进行了静强度分析,运用等效结构应力法对其焊接结构进行了疲劳寿命预测.并且对全尺寸实物进行了静载荷试验和疲劳试验,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研究结果表明:外转39型制动梁强度设计满足相关标准要求;等效结构应力法具有工程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列车踏面制动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大位移、动态接触热-机耦合问题.介绍了热-机耦合问题的求解方法,首次对某提速客车的双面踏面制动过程进行了数值仿真.并定量给出了车轮速度和温度的变化规律,为研究轮、瓦寿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针对特大铁路货车结构安全性的特殊重要性,产品的唯一性,谱系化的系列性,试验验证的滞后性,为特大铁路货车谱系化结构构造了一个服役安全性数值仿真校验平台.该平台采用"搭积木"式的模块化结构,对谱系化化结构的特大货车的仿真计算非常适用.数值仿真计算结果与产品试验数据有良好的一致性,证明了该平台功能的完整性与可靠性,也证明了该平台对特大货车结构建模经验共享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运用现场试验与多体动力学仿真相结合的方式,提出一套反映C80单元制动装置真实接触状态的建模与模型验证方法;运用RecurDyn仿真分析平台,通过仿真试验分析法对制动装置的运用性能进行分析预测。研究结果表明:闸瓦靠近轮缘一侧的接触应力较大,2、3位闸瓦下部应力较大,易引起闸瓦偏磨;制动梁立柱连接处存在较大应力,游动、固定杠杆连接部位最大瞬时接触应力分别为137和127 MPa;C80单元制动装置中12号和15号销轴受力最大,在空车与重车制动时销轴所受合力分别超过10和50 kN,现场检修时应着重检查游动杠杆、中拉杆、固定杠杆、制动梁立柱和立式制动杠杆及其连接部;动态运行时,制动梁朝着车辆运行反向窜动导致闸瓦与车轮异常间歇性碰撞接触,且随着运行速度增大轮瓦接触力有增大趋势,易导致车轮非正常磨耗和闸瓦偏磨。研究方法为预测铁路货车制动装置等复杂机构的运行规律与性能预测提供一种新技术,可用于指导C80等铁路货车制动装置的运用检修规程制定与设计改善。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CRH5J综合检测车轨道几何检测设备吊装梁(以下简称轨检梁)设计研究过程,并对其中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分析,采用有限元仿真分析技术对轨检梁结构进行计算,对载荷工况组合进行疲劳强度评估.最后,通过动应力跟踪试验和线路运用考核验证了该轨检梁的可行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