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成都市提出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导则的指导思想后,街道的设计重心由“线的设计”向“面的设计”倾斜。本文以成都市天府新区兴泰街街道一体化设计为例,通过对比街道一体化设计前后两版设计成果,对道路各功能板块空间界限边缘的处理方式,以及景观专业在道路设计过程中的工作安排等问题进行探讨。为今后建设更加人性化的城市街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成都市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建设试点项目——杉板桥路(二环-中环)改造项目为工程背景,阐述了传统市政管线改造设计要点和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理念下市政管线改造设计要点。介绍了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理念在该项目中的应用实践。对改造项目进行了管线现状及需求分析和管线建设边界条件分析,详细介绍了市政管线改造采用缆线管廊、综合排管的创新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3.
结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和加快建设公园城市的新要求,成都对街道规划建设开展了一体化设计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以《成都市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导则》(试行版)为指引,成都体育学院配套道路工程的设计,从道路横断面布置、交叉口设计、设施集约化等多方面实践了一体化设计理念,可以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2019年《成都市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导则》(下称《导则》)的编制完成,成都市中心城区杉板桥路(二环路一中环路)被选为第一批一体化设计的示范街道,对《导则》进行实践和深化.遵循"以人为本、功能统筹、因地制宜"的规划原则,阐述了彰显工业遗产、创新经济活力、展现公园城市特色的规划愿景,从综合保障交通功能、提升街区活力、彰显区域文化、打造绿色通廊、塑造形态优美的界面、智慧集约市政设施6个方面,介绍了杉板桥路街道一体化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5.
城市道路作为城市公共空间、道路人行道及建筑退界范围,共同承载了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生态廊道布局的需求,同时也是市民步行出行、便利生活、邻里交往的载体,与“基建、民生”等问题息息相关。雄东A社区作为居住为主导的宜居生活单元,鼓励城市建设用地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混合利用, 引导土地利用集约高效,推进城市功能复合。创建“就近职住、 功能复合”的现代城市,在规划及设计中进行街道一体化设计。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成都市成华大道(三环路至绕城高速)道路快速化改造项目为工程背景,根据项目所在地市中心旧城区街道、建筑特点,以及各市政管线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城市发展而亟需升级改造的需求,针对项目管线现状、建设需求和复杂建设边界条件进行了分析、梳理,详细介绍了在改造道路中,遇到下穿既有铁路、市政道路,地铁站点共线等重要节点处,运用市政管线空间一体化设计理念,提出了可操作性的改造策略与建议,以期统筹推进市中心旧城区地铁建设、下穿隧道和市政管线空间一体化打造,集约化地下、地上空间,从而提升旧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城市宜居价值。  相似文献   

7.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由以前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到现在解决“好不好”的问题,而“精细化”设计也已成为城市建设的发展重点。针对目前人行道设计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基于街道理念的人行道精细化设计进行了相关研究。在街道化设计理念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对人行道进行精细化设计,探索解决人行道目前存在的问题,真正做到将城市交通发展模式从“车本位”转化为“人本位”。  相似文献   

8.
洪小春 《隧道建设》2022,42(12):2036-2047
为探究城市空间集约和土地高效利用背景下城市中心区地下公共空间与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的低碳效应,梳理城市中心区地下公共空间与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在构成要素、开发生命周期等方面的特征,分析一体化策划、规划、设计、建造和运维等发展阶段对促进“双碳”目标实现的作用与意义; 构建基于“双碳”目标的包含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城市发展、一体化的低碳效应、城市中心区发展和城市中心区开发5项准则层指标在内的22项指标的一体化测度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城市中心区地下公共空间与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评价方法体系。以南京新街口中心区2005年、2010年、2014年和2019年4个典〖JP2〗型阶段为例进行评价,结果分别为2.349、3.105、3.588和4.222,对应的一体化发展水平分别为较差、中、良和良。对照南京新街口中心区渐进式一体化发展历程可知,南京新街口中心区地下公共空间与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对促进区域“双碳”目标实现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9.
该文通过总结城市旧城区单幅路改造为三幅路的成功经验,对“人非一体化共板”的三幅路设计方案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人非一体化共板”三幅路改造方案的适用条件与设计标准的讨论意见。  相似文献   

10.
成都市二环路高架桥,地处成都市主城区,项目系统性强,沿线现状复杂。作为项目建成后的成果显现效果,多专业在“景观”中融合。介绍了沿线景观及节点设计、立交桥体型及装饰设计、沿线光环境设计、噪声防治、城市家具设计等内容。  相似文献   

11.
在对中心城区特点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新一轮城市快速路建设经验,提出了中心城区城市快速路一体化设计思路。以南京顺天大街快速化改造为例,结合技术标准、规划协调、公众参与等7个方面对快速路一体化设计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中心城区城市快速路一体化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城市道路横断面现状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慢行一体化"城市干道横断面设计思路和工程实例,为城市道路的设计、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摘要:随着我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城市道路规划建设注重机动车“排堵保畅”而忽略慢行系统尤其是人行空间打造的弊病日臻显现。本文从“以人为本”、“精细化设计”的角度阐述了完整街道的设计理念,并结合工程实例,进一步分析了道路、景观、建筑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为引导城市街道的建设提供了有意义的原则和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4.
黄昕  王黎  郑轶丽  张梦洁  唐卉 《公路》2023,(5):229-233
成都市于2021年12月入选“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第二批试点城市”,城市道路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智能网联汽车的应用场景,智慧道路将是“双智”试点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有助于助力“智慧蓉城”的建设。通过分析成都市智慧道路的建设现状,以指导智慧道路建设落地为目标,探索适合于成都市智慧道路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2009年2月27曰,深圳、东莞和惠州三市签署《推进珠江口东岸地区紧密合作的框架协议》,启动珠江口东岸城市一体化进程。相比“广佛同城”与“珠江口西岸一体化”,深莞惠三城市动作迅速先行一步签订“协议”,显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之际,深莞惠三市已进入“同盟作战”时期,欲合力抵御危机走出阴影。  相似文献   

16.
醋经纬  曹东  李通  杨博 《公路》2022,(5):292-297
中央商务区的特点决定其交通矛盾突出,采用地下空间交通一体化设计,是改善中央商务区交通的优先途径。以地下道路交通为骨架、公共交通为主导,因地制宜地将地下开发系统和地下道路系统进行有机整合,集约化城市公共资源的整合共享、复合型城市功能的配置组合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实现城市公共资源共享、能源的集约化。以某新区起步区二期路网一期工程的地下空间交通一体化设计案例为基础,从交通模型预测、功能定位、技术标准、总体方案布局、出入口设置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地下环隧设计,为后续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为实践探索“厂网河(湖)岸”一体化水环境治理模式应用效果,以长江大保护试点城市芜湖市城南污水系统片区“厂网河(湖)岸”一体化水环境系统治理工程为对象,系统梳理“厂网河(湖)岸”一体化水环境治理模式,着重介绍该模式在芜湖市水环境治理重点项目中的实践应用情况,总结该模式取得的实践成效和推行建议,以供类似项目和其他城市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应用传统教学模式与“理实一体化”模式对比的方法,研究了“理实一体化”在《Delphi 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总结出该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优势及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在《Delphi 程序设计》课程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9.
成都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按“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要求精心设计 ,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成都市城市向东、向南发展中的“五路一桥”工程 ,即三环路、人民南路南延线、老成渝路、成龙路和成洛路 ,累计长达 1 0 0 km的城市主干道与配套管网工程及二十余座大、中型桥梁的设计  相似文献   

20.
宁波市为第二批国家"城市双修"试点城市,为配合推动城市更新升级,以编制《宁波市街道设计导则》为契机,解析宁波市街道演变及现状,提出了以"有序、活力、绿色、精品"为目标的街道设计改善对策。在对宁波市街道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针对机动车道、慢行区域、交叉口过街等设计关键点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