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工艺因素在凸轮磨削加工过程中对直动滚子式挺柱凸轮机构的升程、速度及加速度的影响,并从理论上阐述了砂轮尺寸和位置变化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设计出高接触应力往复磨损试验条件的基础上,采用金相组织分析、物相分析、表面硬度及梯度测定、耐磨性测定和磨损后表面形貌观察等手段研究了爆炸硬化处理后110Mn13高碳高锰钢的组织和高接触应力下的初期耐磨性能.结果表明:经爆炸硬化处理后的高锰钢,表层组织仍为奥氏体组织.但其表层具有一定厚度的变形层,表面硬度由爆炸硬化处理...  相似文献   

3.
针对某型号柴油机的配气挺柱,计算其在额定工况下的速度和加速度曲线.采用多体动力学方法,结合Hertz理论和有限元分析方法,确定挺柱在怠速工况和额定工况下的最大Von Mises等效应力值和危险位置.结果表明,挺柱在工作中的危险位置在挺柱颈部,应力集中处的应力值大约是柱身应力值的3倍.针对挺柱在设计中未考虑到的问题,对挺柱的结构在允许的范围内加以优化,使应力能够较为均匀的分布在挺柱上.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对比模拟后发现,新结构能够有效改进挺柱应力集中问题,从而增加挺柱寿命.  相似文献   

4.
针对现有轮式车辆中限滑差速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限滑差速器总成结构.首先根据凸轮机构从动件数学模型及运动规律,利用共轭曲面包络原理及微分几何理论,推导出新型限滑差速器关键元件空间凸轮机构的工作廓面方程及在接触点处的诱导法曲率方程,然后以接触点处的诱导法曲率最小化,作为新型限滑差速器空间凸轮结构优化设计目标.结果表明,诱导法曲率随从动件半径和运动周期增大而减小,有利于减小曲面间的接触应力;但由于从动件参考工作区域变小,局部磨损加剧,使新型限滑差速器机构工作寿命缩短.  相似文献   

5.
在已经创建好的ADAMS多刚体配气系统模型基础上,通过仿真分析得到了不同凸轮轴转速情况下气门运动规律及凸轮与挺柱接触力、摇臂与气门接触力、气门与气门座的落座力数值,并分析了配气机构气门运动规律、主要零部件之间的接触力和应力,得到了在该模型中2 000r/min时气门会发生反跳现象、主要零部件的接触力和应力会发生突变产生飞脱及作用失效等现象,为配气系统设计改进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车用发动机配气机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配气机构模拟计算软件AVLTYCON,针对某车用发动机配气机构,建立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计算.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配气机构进排气部分的工作特性,着重从气门升程曲线的丰满系数、凸轮与平面挺柱间接触应力,凸轮与平面挺柱间润滑效果以及气门落座特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在模拟计算的基础上,进行配气机构受力测试,进一步确认了模拟计算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根据电控高压共轨系统供油泵的工作特点,运用凸轮机构动力学原理建立了凸轮机构动力学多自由度模型,并利用Simulink建立了该凸轮机构的仿真模型,参照 Bosch泵凸轮机构的结构参数,计算了凸轮从动件-柱塞的实际位移与其理论位移的误差.通过仿真分析,研究各设计参数对凸轮运动规律的影响,为电控高压泵的优化设计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凸轮机构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运动仿真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各类机械的传动结构中,凸轮机构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根据凸轮机构的设计原理,提出了在Pro/E中实现凸轮设计及实体造型的方法,并主要利用Pro/E Wildfire的运动学分析模块Mechanism对凸轮机构进行了运动学分析和仿真,这对凸轮机构的优化设计将提供较大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9.
针对传统液压泵的不足,研制了一种新型非对称式凸轮转子型双定子叶片泵. 该泵将凸轮转子型叶片泵的结构和双定子的思想相结合,在泵的壳体内设置了内外两个定子和一个转子,其中转子内外凸起数不同,使该泵可输出多级定流量,也能够同时对多个系统供油. 阐述了泵的工作原理与特点,通过非对称式凸轮转子型双定子叶片泵内部结构的分析,归纳出凸轮转子在不同转角下内外泵的理论流量,进而得到泵在不同工作方式下的瞬时流量. 搭建了非对称式凸轮转子型双定子叶片泵试验平台,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对称式双凸起凸轮转子型叶片泵相比,非对称式凸轮转子型叶片泵的流量脉动更小,大约降低了2%左右,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基本一致,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
文中阐述的是一种用于内燃机配气系统优化设计的有效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用该方法设计的内燃机配气系统,在任何凸轮轴转速下,都可以获得最大的从动件动态响应,且不发生共振;作用于凸轮上的弹簧预紧力最小,且不发生飞脱,从而改善了配气系统的充气性能,减小了凸轮表面的接触应力。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内燃机配气机构多体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并对其进行动力学仿真及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可以准确描述配气机构的实际工作情况。分析得到气门的位移、速度及加速度时间曲线和挺柱等零件所受作用力的时间历程。通过研究整个配气系统的运动规律和动力学特征,为配气机构后续进行系统优化以及配气机构的自主开发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针对自动换刀装置(ATC)用弧面凸轮工作廓面的复杂性,应用MathCAD和Pro/E软件实现ATC用复杂弧面凸轮的参数化设计;应用ADAMS对ATC装置中的弧面分度凸轮机构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凸轮动态啮合过程中输入与输出轴速度、加速度及啮合力的变化特性.  相似文献   

13.
利用Solid Works软件模拟出高速动车组CRH2T轮对过盈配合的有限元模型,对轮轴压装完成后的轮座轮毂孔表面接触应力进行仿真分析,通过创建几何线提取探测点的方式研究了过盈压装后轮毂孔内表面上的接触应力的曲线变化情况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接触表面接触应力从中间纵截面沿轴向相反方向呈凹二次抛物线变化,以致左右两端点出现差值为Δ的两应力极点.基于Solid Works Simulation的有限元分析对目前难以计算实验仿真的轮轴过盈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较为可靠的仿真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4.
采用基于特征模型的造型方法,利用CATIA中CAA二次开发功能实现了蜗杆凸轮的参数化建模.然后在ADAMS中对蜗杆凸轮间歇运动机构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了啮合过程中输出轴角速度、角加速度及啮合力的变化特性.  相似文献   

15.
根据接触力学理论,应用有限元方法对四点接触球轴承接触角对接触应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对五组不同接触角的四点接触球轴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载荷条件下的四点接触球轴承,当接触角不同时对应的接触应力也会有所改变,当接触角为15°时,接触应力最小,研究结果可为四点接触球轴承的设计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在重载钢轨打磨廓形优化设计中最小化钢轨打磨量,建立了打磨量的钢轨廓形对齐及计算方法,设计以轮轨磨耗指数、轮轨接触应力以及钢轨打磨量为优化子目标的综合优化评价模型,并对不同优化策略的优化结果进行了分析. 首先,通过矩阵旋转变换、曲线拟合及样条插值等理论建立钢轨廓形自动对齐算法,并计算目标廓形打磨量;其次,考虑轮轨磨耗指数、接触应力以及钢轨打磨量,建立综合优化目标函数,采用遗传算法并联合车辆轨道动力学仿真模型求解优化钢轨打磨廓形;最后,运用所建立的钢轨廓形优化设计模型计算分析不同优化策略的设计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同时考虑轮轨磨耗、轮轨接触应力和钢轨打磨量,优化后曲线外、内轨廓形平均磨耗指数相比初始廓形下降68.9%,内轨接触应力下降39.1%,打磨量下降21.8%,优化效果最佳;只考虑轮轨磨耗和接触应力时,优化后曲线外轨廓形磨耗指数和内轨接触应力下降较为明显,但打磨量下降速率相对较慢,仅为11.3%;只考虑打磨量时,优化后钢轨廓形打磨量下降最快,为24.4%,但轮轨接触应力显著变大.   相似文献   

17.
根据接触力学理论,用有限元法对预负荷实心和预负荷空心圆柱滚子轴承的径向刚度、滚子最大接触应力和轴承最大径向载荷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径向载荷对轴承的径向刚度、滚子最大接触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径向载荷不仅对最大接触应力有影响,而且对轴承径向刚度的也有显著影响;预负荷滚子轴承设计时一定要考虑载荷对轴承的径向刚度、滚子最大接触应力的影响为预负荷圆柱滚子轴承的设计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介绍运用计算机精确计算机算凸轮轮廓尺寸的方法及数控线切割机加工凸轮轮廓工艺,其计算过程是:先根据凸轮轮廓尺寸原始数据运用C++语言编程,然后用计算机精确计算凸轮轮廓尺寸。其加工步骤是:先按数控线切割机的指令格式编程,然后线切割机按程序指令控制钼丝的运行轨迹。  相似文献   

19.
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啮合过程接触应力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齿轮传动为例,将齿轮啮合原理和接触力学的概念相结合,用有限元法对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啮合过程接触应力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并比较用赫兹公式计算的结果和有限元分析的结果,指出了齿轮国家标准接触应力计算说明的不准确性,为渐开齿轮传动的设计和研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基于ADAMS的凸轮机构弹性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考虑弹性构件动力学性能对高速凸轮机构运动规律影响的分析方法.基于ADAMS软件建立了凸轮机构弹性动力学模型,分析机构的运动规律;应用ADAMS/Flex模块,结合I—DEAS软件,采用修正的Craig—Bampton方法,生成推杆的模态中性文件,建立了凸轮机构刚柔耦合模型;应用上述模型,完成了推杆刚度取不同值时,高速凸轮机构的动力学特性分析及比较,得出相应的从动件运动规律曲线.为弹性凸轮机构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