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动态试验和有限元仿真对某载货汽车后悬架钢板弹簧的"频变"和"幅变"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很好地吻合,而加载幅值对钢板弹簧的迟滞曲线影响较大,而加载频率对其影响甚微。最后通过仿真进一步考察了钢板弹簧片间接触摩擦因数、接触面积、接触阻尼以及预紧力对板簧迟滞特性的影响,为钢板弹簧的正向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钢板弹簧迟滞特性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丁能根  马建军 《汽车工程》2003,25(1):12-14,24
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提供的面-面接触单元,分析了钢板弹簧的迟滞特性,叶片间的正压力和摩擦力用这些接触单元的节点力来代替;给出了加载和卸载过程的载荷-变形特性图;并结合实例分析了不同摩擦系数对钢板弹簧迟滞特性和阻尼特性的影响。此外,还分析了钢板弹簧在受到不同频率和振幅的正弦激励时所产生的等效阻尼。  相似文献   

3.
建立某重型载货汽车后悬架12片等厚钢板弹簧自由状态模型,利用ANSYS软件的接触非线性功能,进行钢板弹簧的刚度特性分析,得到其载荷-变形曲线和应力分布;同时对钢板弹簧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刚度的计算值和测试值基本吻合,应力的计算值和测试值误差较小,说明有限元分析能精确地模拟各簧片间的接触和摩擦问题,真实反映钢板弹簧的受力和变形情况.  相似文献   

4.
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某型钢板弹簧的刚度特性,讨论了摩擦系数对钢板弹簧刚度特性及动特性的影响。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不同摩擦系数下钢板弹簧的动特性,并根据这些结果对钢板弹簧的非线性恢复力进行了拟合,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悬架在简谐激励下的动态响应特性,重点讨论了摩擦系数对其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摩擦系数对悬架动特性影响显著,当摩擦系数增加到一定程度时系统出现了混沌运动。  相似文献   

5.
针对重型商用车钢板弹簧平衡悬架分析困难、开发周期长的问题,利用多体动力学方法建立了钢板弹簧平衡悬架动力学模型;利用优化软件Isight集成Adams软件和Matlab软件,调用word软件直接生成研究报告,从而构建了钢板弹簧平衡悬架分析平台。通过实例分析与试验验证表明,所建立的钢板弹簧平衡悬架模型是正确的,所开发的分析平台高效可靠,可实现对重型商用车钢板弹簧平衡悬架的快速开发和匹配。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的钢板弹簧迟滞摩擦功耗理论计算方法,解决了长期以来板簧动态特性中摩擦阻尼的确定这一关键问题。通过与实验比较,证明该法计算准确。文章还从理论上证明板簧在动态过程中,阻尼与载荷呈非线性的平方关系。  相似文献   

7.
利用Adams/Car对某重型商用车钢板弹簧前悬架进行建模及运动学特性仿真。针对仿真中出现的前束角和主销后倾角变化过大的问题,结合钢板弹簧结构特性进行分析,提出了悬架硬点设计变量的初选方案。采用灵敏度分析方法确定设计变量,通过响应面法对目标函数进行拟合,结合多目标遗传优化算法NSGA-Ⅱ对悬架硬点坐标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前束角和主销后倾角的变化分别减少了72.2%、68.2%,钢板弹簧悬架运动学特性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盘式制动器的制动振动噪声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动力学问题。文章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基于面接触的有限元模型,克服简单利用弹簧来模拟接触的不足,通过复特征值分析预测制动噪声。通过改变摩擦因数、制动力、阻尼及温度等参数,建立了符合实际工况的制动器有限元模型,并分析这些参数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温度、减小摩擦因数、减小制动力和增大阻尼可以减小制动器的制动噪声。  相似文献   

9.
钢板弹簧刚度特性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讨论了钢板弹簧刚度计算的各种方法。利用Nastran有限元软件提供的线接触单元分析了某型钢板弹簧的刚度特性。讨论了摩擦特性对钢板弹簧刚度计算的影响,给出了钢板弹簧在动静态载荷下加载与卸载的载荷-变形特性图。与传统方法相比,有限元分析可以更为精确地反映各弹簧片之间的接触和摩擦细节,为同类型产品的设计计算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汽车钢板弹簧产品技术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欧洲商用车钢板弹簧产品与国内产品技术对比分析,在平顺性、工作应力、附件选用、产品结构设计和极限应力五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技术分析,得出了钢板弹簧产品技术面临高性能、高应力、轻量化及结构异型化的发展趋势的结论。并结合国内钢板弹簧行业的发展现状,为钢板弹簧产品的技术发展指明了一个参考方向。  相似文献   

11.
空气弹簧悬架系统在强迫振动下的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利用非线性动力学的方法研究了空气弹簧悬架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通过空气热力学方程和试验得出空气弹簧的刚度特性,对单自由度1/4车辆模型只考虑车辆的垂向运动,得到其振动方程,并研究在单频正弦激励情况下的主共振,利用平均法得到了一次近似解及幅频关系。利用奇异性理论分析其分岔集,可知系统为叉形分岔的普适开折。结果表明:激励幅值与非线性刚度是影响空气弹簧悬架非线性特性的主要因素,且非线性刚度中只有立方非线性起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提高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的分析、设计精度,分析了叶片曲率对其力学特性的影响。根据实际结构特征建立了考虑叶片曲率影响的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上、下表面曲线的构造方法,进而利用SolidWorks软件搭建了其三维仿真模型,并利用台架试验对该方法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叶片曲率对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叶片向上弯曲时,随着曲率的增大,少片簧的刚度逐渐减小,应力逐渐增大;叶片向下弯曲时,随着曲率的增大,少片簧的刚度逐渐增大,应力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3.
<正>从全球来看,挂车和商用车(卡车、客车)的悬架一直主要采用钢板弹簧悬架(各吨位商用车、挂车前/后桥)、螺旋弹簧悬架(轻型商用车前桥、后桥)和普通空气悬架(挂车车桥及轻/中/重型商用车后桥),少部分采用橡胶悬架(轻/中/重型商用车后桥);而近年来,曾一直主要应用于大型矿用汽车和多轴特  相似文献   

14.
空气弹簧以其良好的非线性特性在商用车上应用广泛,其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缺陷正逐渐被重视。本文介绍了商用车空气弹簧的结构及特性简析,阐明了空气弹簧故障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防范措施,以保证商用车空气弹簧的使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全面分析重型商用车平衡悬架系统运动学特性,在对钢板弹簧平衡悬架系统及其关键部件工作特点和运动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在CATIA/DMU中构建了八自由度平衡悬架机构运动学模型并对重要运动学特性进行了可视化仿真分析。同时进行了某三轴牵引车平衡悬架运动学校核试验,证明了所提出的方法和模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双层组合连续梁的工程力学特性,分析双层组合梁连接剪力度对上层混凝土板弹塑性行为的影响,通过有限元软件Ansys10.0建立了三维空间模型,考虑了混凝土、剪力连接件、钢梁等材料的非线性,采用非线性弹簧单元combine39模拟剪力连接件,对双层组合梁的上层混凝土板弹塑性行为和剪力度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剪力度增大到一定值时,开裂荷载不再随剪力度增大而增大,剪力度过大会导致上层混凝土板过早开裂,以致造成上层混凝土板承载力降低。  相似文献   

17.
大客车空气弹簧动态特性的试验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空气弹簧具有变刚度特性,其振动频率要比钢板弹簧低得多。对客车用空气簧动态特性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空气弹簧在多种载荷工况下特性曲线具有相似性,说明一种空气弹簧适合于多种载荷的汽车;空气弹簧的动刚度主要取决于激励频率,在低频范围内幅值比较小,高频范围内幅值比较大。  相似文献   

18.
王欣南  陈美忠  赵秋 《中外公路》2019,39(2):146-152
针对公路空心板混凝土铰缝易损坏现象,提出开孔钢板连接构造,在空心板间形成类似于钢制铰结构。通过试验验证的空心板间开孔钢板连接构造的推出试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贯穿钢筋直径、开孔钢板厚度和开孔钢板强度变化对新型连接构造的抗剪承载力影响。结果表明:铰缝抗剪强度随着开孔钢板板厚、强度及贯穿钢筋直径的增大而增大,增大幅度会逐步减小,开孔板板厚和强度变化对于铰缝抗剪强度的影响小于贯穿钢筋直径变化的影响。最后,给出开孔钢板连接构造的合理构造和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在MTS试验台上研究载货汽车钢板弹簧动特性所用的试验装置、试验条件、试验程序以及试验结果,探讨了频率、振幅及额定静载荷对载货汽车钢板弹簧刚度和能量耗散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了实现混合动力车自动膜片弹簧离合器的传递转矩建模,以应用于某款混合动力客车的膜片弹簧离合器为研究对象,建立膜片弹簧弹性特性计算模型,测试离合器盖和从动盘的载荷变形特性。综合考虑从动盘、离合器盖和膜片弹簧变形对离合器工作的影响,分析离合器膜片弹簧各加载点的静力学变形耦合关系,推导膜片弹簧离合器分离指行程与零部件变形关系的解析表达式,提出以分离行程为输入、以压紧力/分离力为输出的离合器操纵特性静力学计算模型。以离合器滑摩速度和滑摩温度为试验因素,以离合器摩擦片摩擦因数为试验目标,设计二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方案,在离合器综合试验台上进行摩擦片摩擦因数的测试,并通过计算分析得到摩擦因数回归模型。综合压紧力操纵模型和摩擦因数模型,提出离合器传递转矩的计算模型。最后通过离合器台架试验,对离合器传递转矩模型的计算结果和台架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摩擦因数回归模型拟合良好,置信度达到99%;建立的离合器传递转矩模型在大转速差范围误差较大,在小转速差范围计算精度较高,其能够有效预测离合器的传递转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