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英国克拉克逊研究服务公司近日发布的世界航运市场趋势2005年秋季报告显示,国际干散货航运市场租船价(以好望角型为例)在今年8月底止跌回升,由日租金2.4万美元达到10月中旬的日租金6万美元。从租船价看,世界干散货航运市场将平稳迎接来年。货源供应充足今年,世界主要干散货贸易增幅有所减缓;与之相比,世界不太活跃的次要干散货贸易的增幅相对较高,达到3%。铁矿石再次担当了贸易主角,预计今年该货种海运贸易量增长达7%。按照预测,全世界4100万吨的增量中,中国将占4000万吨。此外,中国的钢铁生产继续向前增长。2005年7月份中国钢产量达3000万吨,预计2006年中国钢铁产量将达3.6亿吨。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世界主要干散货货源可以保持较为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根据国际钢协公布的最新分析结果,世界范围内钢需求将持续增长。据分析预测,2006年全球钢表观需求量将增至10.4~10.53亿t,大大高于2004年的9.72亿t,两年问的增长率为4%-5%。2005年,中国的钢表观需求量持续以极高的增长率增长,达到10%,而2006年的钢表观需求量增长率将会达7%-10%。在世界其它地区,2005年钢表观需求量将与2004年相同。2004年囤积的钢材大量库存在2005年已被大幅度调整。2006年,除中国以外,世界其它地区的钢表观需求量将增加2000-2500万t,而中国钢表观需求量也将进一步增加2000-3000万t。  相似文献   

3.
国际经贸     
《水运文献信息》2005,(12):30-30
IEA:2030年世界石油贸易量将激增;巴西今年大豆产量预计达5870万吨;中东和北非天然气产量25年内将增3倍;2006年铁矿砂价格最高涨幅将达30%;俄2015年前石油年产量将达5.3亿吨;明年全球石油需求可能会小幅降低;内蒙古今年原煤产量可达2.4亿吨;2006年我国经济将增长9%左右;我国今年粮食总产量可望达到9600亿斤;2010年中国电煤需求预计达到16亿吨;  相似文献   

4.
《水运文献信息》2006,(4):30-30
未来4年全球船板需求将达5000多万吨;2006/2007年度全球小麦产量预计5.88亿吨;2006年世界钢产量预计将达12亿吨;2010年前原油产量增长将能够满足全球需求;巴基斯坦拟铺设管道助中国从沙特进口石油[编按]  相似文献   

5.
《船艇》2007,(3B):6-15
预计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中船集团成为全球第三大造船集团,中国船舶工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我国造船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江苏造船业:产品结构正在起变化,沪东中华交出优异年报,2006年我国造船业利润总额达96亿元,[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航运要闻     
《海运情报》2007,(11):36-37
2050年世界海运量将达140亿-150亿吨;日本/香港/南非航运公会上调燃油附加费;东京MOU2006年港口国监控停航处分船舶增加;TK、托姆共同收购OMI;日本国内航运运价是中国的3倍  相似文献   

7.
2006年,支持世界经济增长的各种有利因素将不会发生大的逆转,世界经济将延续目前的平稳增长势头。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6年世界经济的增长将保持4.3%的水平。与世界经济关系较为紧密的国际海运业走势虽有下滑,但总体来看仍为平稳。  相似文献   

8.
《中国远洋航务》2007,(1):48-49
如果让您用一个词来形容2006年您的个人感受,您会选择哪一个?为什么? 我选择“发展强劲”!2006年中国修船工业及其建设发展已进入快车道,从而吹响了中国成为世界修船中心的进军号,一个新的世界修船中心将诞生在世界东方的地平线上——伟大的中国。  相似文献   

9.
《世界海运》2006,29(2):11
据统计,2005年中国港口完成吞吐量49.1亿t,同比增长17.7%;完成集装箱吞吐量7580万标准箱,增长23%。中国的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已连续3年位居世界第一。交通部部长李盛霖指出,从2006年到2010年的5年问,中国将新增港口吞吐能力80%以上。2006年港口建设的重点是加快煤、油、矿、箱四大货种专业化码头建设,加快20万吨以上原油接卸码头建设,加快沿海和长江口内20万吨级以上矿石码头建设。  相似文献   

10.
《水运文献信息》2004,(1):20-20
目前,全球物流费用年支出近4万亿美元,世界物流业方兴未艾。中国仓储协会的调查显示,中国对物流市场的需求正逐年上升,预计今年生产企业原料和产品物流量的增幅将达10%-20%,商业企业物流的增长也将超过10%。专家预测,2010年中国的物流市场容量将达1.2万亿元。中国  相似文献   

11.
《海运情报》2007,(6):19-21
中国造船业的产出和产能增长迅速。在世界订单中所占的份额,以载重吨计接近20%,2006年的新订单大约为25%;从修正总吨来看,数值也接近15%。中国的目标是在2015年前成为世界第一大造船国。多数业内分析人士预测,这一目标的实现将会大大提前。2006年8月发布的一份中国政府政策报告概括出的雄伟目标是,中国要在世界造船业中达到40%的份额。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远洋航务》2007,(1):84-84
OECD预测美国2006年GDP实际增长为+3.6%,2007年为+2.4%日本分别为+3.8%和+2.1%;欧元区则分别为+2.2%和+2.2%;OECD作为一个整体预计为+3.1%和+2.5%。美国住宅投资减缓将对2007年的世界经济造成温和、短暂的减缓。中国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0万亿元,同比增长+10.5%;单位GDP的能耗有所降低。中国GDP增长速度仍然偏快;今年增长目标压缩到8%。  相似文献   

13.
《中国船检》2010,(6):75-75
据专家预测:2002年到2030年,世界一次能源需求总体年平均增长1.7%,亚洲从2000年到2030年的一次能源需求年增幅将为2.3%、中国将为3.2%。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一次能源需求量的增长率将会处于世界首位。  相似文献   

14.
《中国海事》2014,(6):65-67
大力发展中西部地区海员,让9万多名中西部待业青年成为职业海员,几十万个贫困家庭由此而脱贫致富,为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力;〈br〉 努力推动我国船员事业大发展,船员规模2012年达165万人,跃居世界第一;其中,外派海员数量由2006年的3万人迅速增至2012年的12万人,成为世界第二大海员输出国,为海洋强国战略夯基。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远洋航务》2007,(2):87-87
世界货币基金(IMF)最近发表的报告称中国和美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在经济上领先国家的中央银行行长们在2007年1月8日国际结算银行的会议上,都一致,认为世界经济2007年将连续第5年强劲发展。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3.8%,由于美国经济有所减缓,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略放缓为3.2%。10国集团主席称,在贸易和投资方面的保护主义倾向、全球发展的不平衡以及油价和商品体格等都是威胁前景的危险。这些危险发展成为现实的可能性不大。但每一种危险因素一旦成为现实,都是对世界经济的沉重打击。  相似文献   

16.
郑金岩 《天津航海》2006,(1):F0003-F0004
在1月1日举行的“2006年全国煤炭产运需衔接会议”上,交通部副部长徐祖远讲话时表示,2005年我国港口货物吞吐总量达到50亿吨,同比增长19.9%,集装箱吞吐量达到7500万TEU,同比增长21.3%。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以及世界经济发展态势初步预测,到2010年全国港口吞吐总量将达到6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1.4亿TEU。  相似文献   

17.
载箱量达9500标准箱,载重量为10.72万吨,设计航速每小时25.4海里的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船之一“COSCONINGBO”(中远宁波)轮命名仪式于2006年3月22日在宁波举行,并在下午3时驶离宁波港集团有限公司穿山港区前往欧洲。  相似文献   

18.
周敏 《中国港口》2004,(12):6-7
上世纪末以来,中国集装箱水运呈高速发展趋势,中国集装箱港口吞吐量年均增幅达30%。2003年,吞吐量达到4800万标准箱,跃居世界第一。2003年中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33.0亿吨,比上年增长17.8%。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完成9.7亿吨,同比增长23.7%。上海港货物吞吐量突破3亿吨,位居世界第二大港,中国亿吨大港有8个。因此,中国港口行业的市场规模和市场增长率均位居世界前列。  相似文献   

19.
世界经济经历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后,现正处于复苏阶段,1999年世界经济增加2%,2000年将增长2.4%,2001年可达3%。世界海运量相应增加。到1999年1月止,世界船舶拆解量达774.5万DWT,世界船舶闲置量为479.94万DWT。至1999年9月底,世界新船成交量为3230万DWT。  相似文献   

20.
《水运文献信息》2007,(10):29-29
对于中国的钢铁企业采购的原材料成本中,海运费是不可忽视的。2007年无论是从澳洲到中国,还是从巴西到中国的海运费均比2006年上涨了100%以上,并且找不到任何阻止海运费上涨的条件,目前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BDI)己达9000点以上,预计几周内将突至10000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