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闵光 《海运情报》2006,(11):28-28,30
今年上半年亚洲往欧洲的海上集装箱货流(航运公会数字,以下同)比上年同期增长14.1%,达到318.7万TEU,实现两位数增长。在往北欧方面,往英国、荷兰等主要国家以及往俄罗斯、波兰、波罗的海三国等新兴市场的货流扩大。在往地中海地区方面,货流增长近2成。除了往占最大比例的意大利的货流增长12.2%外,往土耳其的货流增长39.4%,增长率居第一位,往埃及、黑海地区等东地中海地区的货流扩大。  相似文献   

2.
丁力 《海运情报》2007,(4):18-18
亚洲往北欧、地中海集装箱班轮航线(欧洲航线西行)2006年的集装箱运输量(航运公会实绩)比上年增长17%.达到683万TEU。按目的地计,往北欧增长14%,为492万TEU,往地中海增长25%,为191万TEU。往北欧和地中海的增长率都大大超过2005年实绩。除了农历正月的2月前后,箱位利用率一直保持在非常高的95%以上。从德国、英国等主要国家到俄罗斯、东欧等新兴国家,货流都已扩大。进入2007年以后.欧洲航线西行的货流继续呈现箱位紧张的状况,这样的繁荣还将持续很久。  相似文献   

3.
徐路 《海运情报》2005,(4):28-29
随着亚洲,欧洲航线的兴旺,西伯利亚陆桥的集装箱运输量近年迅速增长。增加利用的为韩国、中国发运的货物。在两国往欧洲的货物运输中,由于全水路运输的运价上升,运价高的西伯利亚陆桥也有了竞争力。俄罗斯远东航运公司抓住这一契机发展远东往俄罗斯、欧洲的运输,很是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4.
2005年亚洲往欧洲的集装箱运输量(航运公会数字),在俄罗斯、中欧和东欧以及土耳其等新市场的拉动下,往北欧、地中海的西行合计约584.8万TEU,比上年的约520.6万TEU增长12.4%。在东行、北欧、地中海地区的发运量合计达到约293.8万TEU,比上年的约279.5万TEU增长5.1%。在西行,往北欧比上年增长9.8%,约为431.4万TEU,往地中海地区增长20.3%,约为153.4万TEU。在东行、北欧的发运量增长4%,约为241.8万TEU,地中海地区的发运量增长13%,约为51.9万TEU。集装箱船的年均箱位利用率,往北海、地中海地区为90%强,东行中北欧、地中海地区发运的年均箱位利用率都为80%强,大致处于满载状态。  相似文献   

5.
从远东往黑海的集装箱货流迅速扩大,2006年达到约31万TEU(航运公会数字),2007年1~7月约为29万TEU,比上年同期增长1.1倍。在俄罗斯,由于能源资源价格大幅上涨,购买力提高,从中国运往该国门户伊利切夫斯克的以消费品为主的货流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6.
丁力 《海运情报》2006,(2):15-15
2005年中日航线集装箱货物运输量进出口合计比上年增长10.1%,达到286.7万TEU。反映持续扩大的中日贸易,自1999年以来已连续7年两位数增长。日本往中国为86万TEU,增长10.6%;中国往日本为200.7万TEU,增长9.8%。中国往日本货物量超过日本往中国的状况没有变化。但是,中国往日本货物的增长率3年来首次下降到一位数,而日本往中国仍以两位数增长。  相似文献   

7.
冬隆 《集装箱化》2008,19(2):28-28
说起全球集装箱运输,人们就会想到远东——欧洲和远东——北美等运量持续增长的国际航线,很少有人注意到俄罗斯远东集装箱运量也在急剧增长。在全球经济发展中俄罗斯经济增长因素越来越突出,2006年俄罗斯GDP增长6.8%,消费增长12%。由于实际收入增加而购买力得到持续强化,俄罗斯人积极购买进口服饰、日用品、厨房用具和汽车等商品,俄罗斯各地零售和批发市场更加繁荣。俄罗斯似乎已经再次进入经济连续增长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8.
张敏 《海运情报》2006,(10):5-6
近年来越南集装箱货物出口增长很快。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越南往美国的集装箱运量比2004年增长38%,往地中海的集装箱运量增长17%,往其他大部分地区的运量也呈两位数增长,促使美国总统轮船、商船三井、东方海外、中远、川崎汽船和德翔航运等主要船公司纷纷开设越南支线,提供胡志明市和海防往返香港、新加坡和高雄等亚洲主要转运港之间的支线运输。  相似文献   

9.
据日中海运输送协议会统计,中日航线2003年的集装箱运输量,双向合计比上年增长22%,达到2252383 TEU,已是连续5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地方货物继续增长,而上年转为增长的支线货物再度减少。集装箱运输量日本往中国为669384 TEU.中国往日本为1582999 TEU,后者超过前者的态势依然不变.但日本往中国的增长率27.9%超过中国往日本的增长率19.7%。  相似文献   

10.
丁力 《海运情报》2006,(9):17-17
亚洲往北欧、地中海班轮航线(欧洲航线西行)2006年上半年的集装箱运输量(航运公会部分),比上年同期增长14%,达到319万TEU,其中往北欧增长13%,为229万TEU,往地中海地区增长18%,为90万TEU,都实现两位数增长。5月上旬的箱位利用率一度低于90%,但上半年其他时间都超过90%。进入7月后货流进一步增长,扩大趋势将会持续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11.
钟秋 《海运情报》2007,(10):26-27
欧洲主要港口今明两年将有新建集装箱码头陆续投产。各港以亚洲贸易为主的吞吐量都在增长,鹿特丹等主要港口的处理能力不足已成为很大的问题。各港都在努力推进大型项目,以揽取增加的货物,防止流向其他港口。另外,各港不仅建设大型船舶用的泊位,而且建设与增长的往波罗的海、俄罗斯货物对应的近海支线泊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一、集装箱运量和港口吞吐量 据德鲁里估计,2005年全球集装箱吞吐量为3.994亿TEU,比2004年增长10.1%(见表1)。其中东欧集装箱吞吐量比2004年增长38.9%,增幅连续5年位居世界首位。此外,中东、远东、南亚、南美和北欧的集装箱吞吐量都有两位数增长,但大洋洲仅增长3%,东南亚的增幅也只有5.7%。作为全球集装箱贸易的主要生成地,远东地区的主导地位仍然没有动摇,但各国增速差异明显,如中国内地的集装箱吞吐量比2004年增长24%,而韩国和日本的增幅分别只有5.6%和2.5%。  相似文献   

13.
丁力 《海运情报》2005,(4):27-27
中日航线2004年的集装箱货物运输量,双向合计比上年增长46.7%,达到260.5万TEU,连续6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日本往中国为7718万TEU,中国往日本为182.7万。TEU,中国往日本的货物量仍然大大超过日本往中国的货物量。但是,出口增长率日本约6成,而中国约4成,日本已超过中国。  相似文献   

14.
在世界海上集装箱货流增长的形势下,欧美主要港口正忙于建设有关设施,以扩大吞吐能力,提高效率。北美最大门户的西南岸两港洛杉矶/长滩在两年前的压船以后,由于货主和航运公司分散卸货港,影响了它们的吞吐量,但是,由于便利性提高,最近货物正在回归。在欧洲,往中、东欧和俄罗斯的货运需求扩大,  相似文献   

15.
丁力 《海运情报》2004,(2):24-24,34
中日航线的集装箱运输量,2002年包括中转箱在内约184.6万TEU。其中日本往中国为494 588TEU,比1985年(92 526TEU)增长4.2倍。中国往日本为1 281 342TEU,比1985年(37 428TEU)增长33倍。  相似文献   

16.
港口与航道     
《中国海事》2006,(1):73-73
韩国釜山港和釜山新港将与俄罗斯的港口建立合作关系。釜山将成为俄罗斯的进、出口基地,在韩国/俄罗斯的5条航线上,箱运量已达到60万TEU,年增长15%。韩国希望俄罗斯公司对釜山的港口和物流设施进行投资。  相似文献   

17.
集装箱运输     
《海运情报》2005,(5):37-38
中远集运等将开设亚洲/南美东岸航线,中远集运和韩进将调整亚洲/欧洲航线,中海集运2004年营业利润增长1.8倍,中日国际轮渡公司开展往天津的快速交货服务,欧洲航线西行2004年集装箱货流增长16%,2004年远东往波斯湾货流增长20%以上,2004年南北航线南行货流继续以两位数增长,马特松明年2月开设美国/中国集装箱航线,墨西哥航运加强中美支线运输,马士基海陆与南非海运联合开设新集装箱航线。  相似文献   

18.
丁力 《海运情报》2006,(6):11-11
鹿特丹港以基干航线母船往近海支线船换装的中转货物迅速增长,2005年达到246.9万TEU,比2003年增长52%。  相似文献   

19.
《海运情报》2008,(1):32
预测2008年亚洲往美欧班轮航线的集装箱货流将继续增长。据日本三大海运公司的供求预测,起拉动作用的亚欧航线西行将增长2成左右,保持2007年的增长水平。其原因除了欧盟主要国家的发展外,还有东欧的经济发展扩大了货流。美国因个人房贷问题等经济增长放慢,前途不明朗,但个人消费的底气仍很足,预计北美航线东行将增长5%-9%。亚洲往美欧集装箱船的箱位利用率在95%以上。  相似文献   

20.
如果俄罗斯军事工业需要在世界军火贸易领域保有已经取得的份额,并争取有更进一步的增长,那么就不能忽视俄罗斯最大的邻国。现代中国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远东也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热点,这些增长交织着合作与纷争。作为俄罗斯经济领域的重要支柱,俄罗斯军事工业一直被奉行独立国防战略的国家所关注。中国是俄罗斯最大的军事装备客户,追述俄罗斯与中国在军事技术领域的合作传统,往往能使我们更清晰地了解中国人在军事技术领域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