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随着日照港港口规模的不断扩大,部分港区和航道内出现泥沙淤积现象。针对这一现象开展研究工作,建立了日照港区二雏潮流数学模型并进行数学模型的验证,根据建立的水动力数学模型,研究各期工程日照港水域水流条件的变化并进行比较;根据历年港区水下地形测量资料.分析港区和外海航道的回淤情况,研究泥沙来源及回淤产生的原因;在缺少泥沙实测资料的情况下,参照邻近港口的风浪泥沙相关关系,推求日照港水域大风天含沙量关系,据此预测港区扩建后的泥沙回淤情况。  相似文献   

2.
利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对连云港区回淤情况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港区的泥沙主要来源于近岸浅滩泥沙,在风浪潮流共同作用下泥沙悬扬、搬移,悬沙沿程逐渐落淤,造成港池航道淤积,港内淤积呈现口门处最大、口门内淤积厚度逐渐减小的分布趋势。通过数学模型计算,确定了旗台、庙岭及墟沟港区的月淤积强度;另外,大风或台风天气情况下,港区的淤积会加重,可参照研究结果对各港区回淤强度进行修订。  相似文献   

3.
伶仃洋是华南具有重要航运功能的河口湾,在其东西两岸分布着广州港南沙港区、深圳港西部港区、中山港等重要港口,伶仃航道和铜鼓航道是广州港和深圳港的重要出海通道。伶仃洋港口航道的主要问题是泥沙淤积问题。基于现场实测资料分析、卫星遥感分析、泥沙水槽试验、港池淤泥密度测量与分析等手段,对伶仃洋港口航道的泥沙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包括泥沙运动动力条件特征、泥沙来源与运移形式、悬沙和底质特征、港口航道泥沙淤积特征及机理、泥沙水力特性试验、浮泥及适航水深利用等,并根据伶仃洋港口航道泥沙特点提出南沙港区港口航道维护对策。  相似文献   

4.
防波堤及口门布置是港口规划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根据天津临港工业区项目开发及港口远期建设发展的需要,结合港区自然地理条件、天津港港口规划、海河口水利防洪规划、港区通航安全环境影响评估等多项研究成果,提出港区防波堤平面布置方案及设计尺度,并分析评估其合理性和适应性,可供同类港区规划参考。  相似文献   

5.
广州港南沙港区水文泥沙条件及回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广州港南沙港区的历史水文资料、近年的多次水沙实测资料和相关科研成果,时南沙港区的水文泥沙条件和工程后的泥沙回淤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综合分析工程水域的水文泥沙条件和泥沙沉积环境,探讨了泥沙淤积经验公式在本港区的适应性,初步得到了南沙港区泥沙回淤的特性.  相似文献   

6.
航道开挖后容易出现回淤,回淤量研究对航道后期的维护尤为重要。以高栏港进港航道泥沙回淤为研究对象,结合黄茅海海域的海床历史演变情况,分析高栏港区航道泥沙来源,研究航道附近泥沙冲淤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高栏港所在的十字水域海床近年来处于淤积状态,1977—1989年,平均淤积强度为3. 42 cm/a; 1989—2003年,淤积速率减缓,约为0. 86 cm/a。高栏港区航道年淤积量由常年淤积和台风骤淤两部分组成,航道每年发生明显骤淤1~2次,骤淤量一般为常年淤积量的30%~50%,骤淤引起的平均淤积厚度为0. 32~0. 60 m,骤淤量的大小和分布与台风路径及强度有关。研究成果对于航道维护时间及频次确定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通航水流条件、码头泊稳条件以及港池航道泥沙回淤等角度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论证天津港大港港区口门防波堤在现有2 km出水堤基础上,延伸2 km半高堤(堤顶高程3.5 m)的方案的可行性,为港区口门防波堤优化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港口开发建设对田湾核电站取水工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基于不规则三角形网格潮流泥沙数学模型,在对模型进行充分验证的基础上,对连云港港口扩建(旗台港区建设)规划方案和埒子口港区规划对田湾核电站已建取水工程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计算了取水口附近滩面的冲淤变化和等深线位移。研究结果表明:连云港港口扩建及埒子口港区规划实施后,已建的田湾核电站取水明渠口门附近水域变成泥沙淤积环境,滩面将会淤高,设计的取水口门水深等深线将会外移,核电站正常取水将会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9.
曹玉芬  孙精石 《水道港口》2003,24(4):185-190
通过新的实测资料、潮流数值模拟及以往对营口港鲅鱼圈港区的研究成果,判断该区的水动力条件及泥沙特性,对岸滩演变趋势进行预测,并计算该港区、航道的年淤积强度及淤积量,对红海河口、南堤和北堤外受工程影响造成的冲淤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区主要以悬移质落淤为主,工程建设后对该区的泥沙运移不会产生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孙连成 《水道港口》2008,29(1):8-15
基于天津港近些年来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利用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及现场实测资料分析等科研手段,对天津港深水航道的建设、南疆港区的扩建、南北防波堤的延伸及东疆港区海岸一期工程的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1)天津港海域开挖建设深水航道从自然条件方面是可行的;(2)海河口北治导线南移,使两治导线间距由1900 m缩为1200 m。既能满足泄洪要求,又能扩大南疆的用地面积;(3)防波堤延伸至16+0,港内的流态及泊稳均能满足设计要求,可使天津港减少60%的淤积量;(4)试验结果对东疆港区东海岸一期工程人工沙滩的冲淤稳定性、港内的水体交换等,提出了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1.
根据断面水文测验结果,分析确定了海区底质泥沙特性,海水含沙量及流速;对闸下港区造成泥沙淤积的原因进行了较深人的分析;根据水文测验的有关数据,运用一般“文献方法”和“规范方法”分别对港区泥沙淤积强度作了估算;对于如何冲淤和减淤,从方法上和理论上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物理模型试验中,由于模型缩尺效应及采用的模型沙与天然沙不一致,导致河床水流时间比尺与河床冲淤时间比尺不一致。因此,在潮流泥沙模型试验中针对不同的研究问题,需要选取不同的冲淤时间比尺。研究表明:以冲刷为主的模型,与以淤积为主的模型时间比尺存在差异;潮汐河段和径流河段冲淤时间比尺的确定存在差别,当河床演变受径潮流共同作用,时间比尺确定的依据根据水流造床作用来判断;风暴潮冲淤时间比尺,主要考虑其水流泥沙输移特性,一般采用冲淤时间比尺等于水流运动时间比尺,而含沙量比尺需作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13.
陈睿  陈国连 《中国港口》2004,(11):41-41,36
<正>山海关港位于山海关经济开发区东南部,-5米水深线距岸边仅有550米,泥沙淤积很轻微,是一个不淤不冻深水的天然良港。港口交通十分发达,102号、205号国道和京沈高速公路从港区附近通过,港口距山海关铁路编组站仅6公里,港区供水、供电、通讯均从附近  相似文献   

14.
关于天津港泥沙回淤程度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关于港口泥沙回淤程度的评价指标与标准,国内、外目前尚无专著文献.依据天津港多年的有关资料,采用“挖泥吞吐比”、“淤强水深比”两个指标,提出了港口泥沙回淤程度的分类标准,并对天津港总体和分区的回淤程度进行了评定.  相似文献   

15.
翟征秋 《水道港口》2013,(2):128-132
在淤泥质海岸开挖航道,其回淤的程度是能否建设成功的关键因素。为了研究天津港大沽沙航道施工期泥沙回淤特点和规律,在历年航道回淤监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天津港主航道泥沙回淤研究成果,对大沽沙航道施工期回淤进行了系统的观测和研究,取得了大沽沙航道施工期各年的回淤量和回淤的平面分布、时间变化特点及航道回淤主要集中的部位。回淤情况基本与前期淤积预测结论一致,航道不会出现严重淤积情况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天津港是我国最大的人工港,近年来在港口深水化战略的实施下,航道等级已经提升到30万t级,通过实测资料和室内试验结果,对天津港海域的水文泥沙环境以及泥沙的水力特性进行了分析,同时利用实测水深图和数学模型计算,综合分析天津港30万t级航道建成后港区淤积强度以及分布规律,以期为天津港年度维护疏浚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正>1 前言 天津港是我国最大的人工港口,位于天津东南部沿海地带海河入口北侧。新港地区海岸线平直,为平原性淤泥质海岸,属于海积地貌。从岸至海具有龟裂带、内淤积带、外淤积带等明显分带性。天津港每年大约疏浚500万m~3航道淤泥,以改善港口航道和泊位水域的通航条件。疏浚的淤泥需要排放,这就形成了天津港的一个特殊工程——港区围埝工程。该工程不仅能够解决淤泥的存放,而且还可以建造大面积生产及生活用地,所以围埝工程是天津港发展的重要工程之一。  相似文献   

18.
淤泥质海岸天津港工程泥沙治理与功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津港座落在典型的淤泥质海岸上,曾经是一个世界闻名的严重淤积港口,泥沙问题一度制约了港口的发展.通过长期的测验研究,掌握了水动力和泥沙的基本运动规律,提出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和半经验半理论公式,在工程建设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使天津港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一个国际化、轻淤积、深水大港.  相似文献   

19.
林重阳 《中国水运》2014,(9):322-323
结合宁波海湾重工有限公司在宁波市北仑区进行的填海造地、建港项目,基于潮流计算得出的结果,比较工程项目前后该海域张潮、落潮流流速平均变化率,分析通过半经验、半理论的冲淤计算模型和海底床面冲淤模型,对浙江省宁波市沿岸建港所引起的泥沙冲淤变化进行预测。通过分析,表明:建港后,港区将出现较明显的泥沙淤积现象,且由于群桩的阻力作用,码头桩群附近引起的淤积较明显,淤积程度向外围递减;随着时间的推移,淤积量有所增加,但冲淤幅度不断减小。  相似文献   

20.
受波浪掀沙作用影响,河口边滩工程促淤效果的合理预测始终是工程泥沙研究的难题之一。在文献[1]提出的淤泥质河口边滩促淤后淤积预报模式的基础上,就波浪作用对工程促淤效果影响进行了研究。通过建立长江口—杭州湾海域的平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和波浪模型,计算不同波浪场作用下促淤工程区泥沙淤积强度。藉此,定义了波浪作用引起的淤积影响系数k0,并建立了系数k0与相对波高(波高水深)的关系。由此,结合促淤区内分级波浪数值模拟结果,给出了综合反映促淤区1 a内各级波况的影响系数统计平均值k0,并将k0代入文献[1]提出的淤泥质河口边滩促淤后淤积预报模式,结果表明促淤区年淤积强度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