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 40 %四氯化碳花生油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 ,同时用重组干扰素 α2 b( IFN-α2 b)及秋水仙碱 ( COL )做预防性治疗 ,观察 IFN-α2 b对大鼠肝纤维化形成的影响。结果发现 IFN- α2 b及 COL治疗组血清 AL T、AST、 型前胶原、 型胶原及透明质酸水平 ,以及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均显著低于模型组 ,IFN- α2 b组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 、 型胶原 ,TNF- α显色指数均显著小于模型组。作者认为 ,IFN- α2 b可通过保护肝细胞、减轻肝组织炎症坏死、抑制 TNF- α对贮脂细胞的激活等机制 ,而抑制大鼠肝纤维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D-氨基半乳糖(D-GalN)诱导的急性肝衰竭大鼠中性粒细胞的改变,探讨以中性粒细胞为靶点的干预手段对急性肝衰竭的治疗作用。方法构建D-GalN诱导的SD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观察造模后大鼠肝功能、炎性因子(TNF-α、IL-1β)及外周血与肝脏中性粒细胞水平随时间的变化。为观察中性粒细胞的治疗作用,将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肝衰组及治疗组(造模前24h尾静脉注射抗中性粒细胞血清)。生化及血液分析仪检测肝脏生化指标(ALT、AST、TBIL、BA)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及比率;免疫组化染色和Tunel染色分别检测肝脏中性粒细胞数量及肝细胞凋亡水平;RT-PCR检测肝脏组织炎性因子mRNA水平。结果 D-GalN诱导SD大鼠急性肝衰竭后6h血清ALT、AST、TBIL及BA较造模前显著升高(P<0.05);肝脏组织中TNF-α、IL-1β的mRNA表达水平在造模后6h达到峰值(P<0.001),24h仍明显高于造模前水平(P<0.001);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量、比率在造模后12h显著增多(P<0.001),并至少持续至24h(P<0.001)。造模前24h尾静脉注射抗中性粒细胞血清后,大鼠外周血及肝脏中性粒细胞数量在造模后24h较肝衰组明显降低(P<0.001);同时,血清ALT、AST、TBIL及BA较肝衰组显著下降(P<0.05),肝脏组织凋亡细胞显著减少,肝脏TNF-α、IL-1β表达水平也在治疗后明显下降(P<0.05)。结论D-GalN诱导的急性肝衰竭大鼠可出现外周血及肝脏中性粒细胞聚集,抗中性粒细胞血清可有效改善急性肝衰竭大鼠的肝功能及肝脏免疫微环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射频热凝靶点消融减压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入院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76例为试验组,均进行射频热凝靶点消融减压术;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33例为对照组。收集住院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手术前后的血清及对照组血清,ELISA法检测TNF-α、IFN-γ和IL-17水平的变化。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TNF-α、IFN-γ和IL-1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前比较,射频热凝靶点消融减压术后恢复期血清TNF-α、IFN-γ和IL-17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热凝靶点消融减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疼痛症状,而且能够减轻患者全身炎症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灌肠液诱导大鼠溃疡性结肠炎TLR4/NF-κB和PI3K/AKT/NF-κB信号通路的表达及电针的干预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2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TLR4单克隆抗体(TLR4mAb)组、LY294002组和TLR4mAb-LY294002联合治疗(T&L)组。以TNBS/乙醇溶液灌肠诱导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电针组造模同时给予电针足三里穴治疗,TLR4mAb组给予TLR4mAb腹腔注射,LY294002组则予LY294002注射液腹腔注射,T&L组则同时给与上述TLR4mAb和LY294002腹腔注射,共4周,每日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造模4周后处死大鼠取结肠组织标本,评价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和组织学损伤指数(TDI);免疫印迹法测定结肠黏膜磷酸化AKT(P-AKT)和活化NF-κB含量;RT-PCR法检测结肠组织中TLR4mRNA、PI3K mRNA、AKT mRNA、NF-κB mRNA、TNF-αmRNA及IL-1β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结肠组织TLR4mRNA、PI3K mRNA、P-AKT、活化NF-κB、TNF-αmRNA、IL-1βmRNA表达和DAI、CMDI及TDI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TLR4mAb组TLR4mRNA表达显著下降(P<0.01),LY294002组PI3K mRNA、P-AKT表达显著下降(P<0.01),而在电针组和T&L组TLR4mRNA、PI3K mRNA及P-AKT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与上述变化相对应,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活化NF-κB、TNF-αmRNA、IL-1βmRNA表达和DAI、CMDI及TDI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电针组和T&L组上述6指标优于TLR4mAb组和LY294002组,活化NF-κB与TNF-αmRNA及IL-1βmRNA表达呈正相关(r1=0.579,P<0.05;r2=0.561,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穴能显著降低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NF-κB活性及TNF-αmRNA、IL-1βmRNA表达,从而减轻结肠组织损害程度,这与其阻断TLR4/NF-κB和PI3K/AKT/NF-κB信号通路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强力霉素对大鼠干眼症的疗效及眼角膜组织中IL-6、TNF-α的表达变化。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48只,摘除主泪腺后建立中重度干眼大鼠模型,随机分为3组进行药物干预,每组16只大鼠,16只眼,分别为:强力霉素组(doxy组),1g/L强力霉素溶液滴眼,4次/d;羧甲基纤维素组(CMC组),10g/L羧甲基纤维素滴眼,4次/d;NaCl组为生理盐水滴眼,4次/d。给药后1、2、5周分别在裂隙灯下观察各组大鼠角膜形态并进行SchirmerⅠ实验、BUT时间(break-up time)测定、荧光素染色评分,5周后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角膜组织中的IL-6和TNF-α的表达。结果与NaCl组比较,治疗5周时doxy组大鼠角结膜表面湿润度明显增加,SchirmerⅠ试验滤纸湿长(9.56±0.94)mm/5min,BUT时间(9.53±1.06)s,荧光素染色评分(3.37±2.94)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IL-6和TNF-α在3组大鼠角膜中均见表达,doxy组角膜组织中1 000个细胞的IL-6和TNF-α阳性细胞数分别为:78.67±25.29、55.18±28.93,较同一时间CMC组及NaCl组IL-6和TNF-α阳性表达的细胞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力霉素滴眼液可明显减轻大鼠干眼症状,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眼表的炎性因子IL-6和TNF-α表达从而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芪倍合剂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NF-κB活性、NF-κB mRNA及TNF-αmRNA表达的影响并探讨与抗脂质过氧化有关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7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芪倍合剂小剂量治疗组[1.5 mL/(100 g.d)]、中剂量治疗组[2.0 mL/(100 g.d)]、大剂量治疗组[2.5 mL/(100 g.d)]。以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溶液灌肠诱导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治疗组造模同时给予芪倍合剂灌肠,共4周。造模4周后处死大鼠取结肠组织标本,光镜观察结肠组织的病理变化,并对结肠组织标本进行病理评分;免疫组化法测定结肠黏膜NF-κB活性,RT-PCR法检测结肠组织中NF-κB mRNA和TNF-αmRNA的表达,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GSH-Px的活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结肠组织病理评分、MDA含量、NF-κB活性及TNF-αmRNA的表达显著增加(P<0.01),而血清SOD、GSH-Px的活性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各组病理评分、MDA含量、NF-κB的活性及TNF-αmRNA的表达显著下降,而血清SOD、GSH-Px的活性明显上升(P<0.05或P<0.01)。NF-κB的活性及TNF-αmRNA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570,P<0.05),各组NF-κB mRNA的表达均为阳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芪倍合剂能显著降低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NF-κB的活性、TNF-αmRNA的表达,从而减轻结肠组织损害程度,这与其抑制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ADV)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FN-γ、IL-10、乙型肝炎病毒DNA(HBV DNA)水平及肝组织病理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18例慢性乙肝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8周后血清细胞因子IL-10、IFN-γ的水平;治疗前后血清HBV DNA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同时对治疗前后肝穿组织行常规病理染色。结果治疗前血清细胞因子IFN-γ、IL-10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后血清细胞因子IFN-γ、IL-10水平较治疗前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FN-γ水平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IL-10水平略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及血清HBV DNA载量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血清HBV DNA转阴率达72.22%。治疗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纤维化程度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肝组织炎症活动度明显组(G≥3级)与炎症活动度低组(G≤2级)经治疗后观察,前组IFN-γ水平升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组血清HBV DNA转阴率达88.89%,后组达55.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V可能改善慢性乙肝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FN-γ、IL-10水平失衡,有助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免疫力的恢复,特别是治疗前肝组织炎症明显的患者治疗效果可能更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63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损伤组、白藜芦醇处理组,每组21只。假手术组仅行手术暴露,不给予打击及治疗;损伤组采用Allens打击法建立SD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白藜芦醇组模型建立后给予白藜芦醇200mg/kg腹腔注射。术后24、48、72h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脊髓组织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比色法测定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法检测术后72h脊髓组织IL-1β、IL-10、TNF-α、MPO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24、48、72h各时间点白藜芦醇组较损伤组IL-1β、IL-10、TNF-α表达及MPO活性降低(P<0.05);72h免疫组化染色及Western blot检测显示,白藜芦醇组较损伤组TNF-α、IL-1β、IL-10及MPO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白藜芦醇可通过降低大鼠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中炎性介质活性发挥对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重组疫苗Eg14-3-3免疫后及厡头蚴攻击感染后不同阶段6种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在分子水平上研究重组疫苗的免疫学机制。方法研究采用r Eg14-3-3和PBS分别免疫两组ICR小鼠,每隔两周免疫1次,在第3次免疫后4周,活的原头蚴攻击感染,在免疫后和攻击感染后不同时间静脉采血分离血清,ELISA法对血清中IL-2、IFN-γ、TNF-α、IL-4、IL-5、IL-10水平变化进行检测。结果 r Eg14-3-3组小鼠6种细胞因子水平在免疫后和感染后高于PBS对照组,其中Th1类细胞因子IL-2、IFN-γ、TNF-α水平在第10周(急性感染期)达到峰值,30周后(感染慢性期)迅速降低并较长时间维持在高于免疫前水平,Th2类细胞因子IL-4、IL-5、IL-10免疫后水平相对无明显升高,在第18周后逐渐升高,30周达到峰值后逐渐降低,较长时间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PBS组Th1类细胞因子在感染前无明显升高,原头蚴攻击感染后迅速升高,在第18周达到峰值后逐步降低,在相对较长时期维持相对较高水平。Th2类细胞因子IL-4、IL-5、IL-10维持在较低水平,攻击感染后水平缓慢升高,IL-4在18周达到峰值后降低并长期维持相对较高水平,IL-5、IL-10在第30周水平达到峰值后逐步降低并长期维持相对较高水平。结论 r Eg14-3-3可诱导有效的Th1型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和Th2型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两种反应共同参与重组疫苗诱导的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赖氨大黄酸(RHL)对快速老化小鼠(SAMP 10)肾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核因子κB(NF-κB)蛋白表达调控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选取7月龄SAMP 10小鼠18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及不同剂量的RHL组,另选抗快速老化小鼠(SAMR 1)6只作为青年对照,给药时间6周。采用HE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肾组织TNF-α、IL-6、NF-κB蛋白的表达。结果 RHL治疗对SAMP10小鼠体重没有显著影响(P>0.05)。与SAMR 1组比较,SAMP 10小鼠肾组织有节段性肾小球萎缩、硬化和炎细胞浸润,而RHL(25mg/kg和50mg/kg)治疗能阻断这一病理进程。另外,RHL治疗能抑制SAMP 10小鼠肾组织TNF-α、IL-6、NF-κB和磷酸化的NF-κB蛋白过度表达(P<0.05)。结论 RHL可抑制SAMP 10小鼠肾组织炎症反应,这可能是其发挥肾保护作用,从而起到抗衰老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针刺完骨穴(GB 12)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为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健康SD大鼠(n=54,300~450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血管性痴呆组、针刺组,进行行为学评分并测定海马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和IL-1β)mRNA的表达,HE染色观察海马组织变化。结果与血管性痴呆组相比,针刺组大鼠学习能力显著提升且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和IL-1β)mRNA表达下降;同时,海马神经细胞损伤程度下降,其形态学恢复到接近正常。结论电针完骨穴可以降低海马炎性细胞因子水平,降低神经细胞损伤程度,为血管性痴呆提供了新的神经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胸腺素α1(Tα1)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血浆TNF-α与IL-10的影响。方法构建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后分组,干预组大鼠注射Tα1,检测不同时间点大鼠血浆ALT、AST、TBIL含量及血浆TNF-α、IL-10水平,获取的肝组织标本进行HE染色。结果(1)模型组及干预组ALT、AST、TBIL随时间均呈上升趋势,同一时间点,干预组ALT、AST、TBIL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2)模型组及干预组肝组织均出现明显肝组织结构紊乱,肝细胞明显坏死,炎性细胞浸润等急性肝衰竭表现,且两组均随着时间不断加重。同一时间点,干预组肝细胞坏死程度较模型组轻,浸润的炎性细胞也较模型组少。(3)模型组及干预组TNF-α、IL-1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模型组及干预组TNF-α、IL-10随时间均呈上升趋势。同一时间点,干预组TNF-α明显低于模型组;干预组IL-10明显高于模型组。结论 Tα1对急性肝衰竭大鼠具有保护作用,可明显改善肝细胞炎症及坏死,其机制可能与下调炎性细胞因子TNF-α水平,上调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促红素(EPO)在糖尿病大鼠肾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方法用链脲佐菌素(STZ)制造糖尿病大鼠模型并在制模成功后4周和8周取肾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及全自动图像分析系统检测糖尿病大鼠肾组织中HIF-1α及EPO的表达。结果糖尿病大鼠肾小球及肾小管均有HIF-1α及EPO的表达,且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HIF-1α及EPO的表达逐渐增加。结论糖尿病肾病由于微循环障碍导致组织缺氧,从而使HIF-1α及EPO的表达上调。这也是糖尿病肾病出现微血管结构异常及新生血管形成从而导致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治疗前外周血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与激素治疗效应的关系。方法31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于治疗前抽取静脉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加入植物血凝素刺激其生长,取其上清液,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夹心法检测IL-4、IFN-γ,激素治疗8周后根据治疗反应分为激素敏感组(17例)及激素耐药组(14例)。2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激素敏感组治疗前外周血IL-4水平明显高于激素耐药组(P<0.01);IFN-γ水平在激素敏感组及激素耐药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测定肾病综合征患儿治疗前外周血中的IL-4可以作为预测激素疗效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二甲双胍在D-氨基半乳糖联合Pam3CSK4(以下简称DP)诱导的SD大鼠急性肝损伤动物模型中的抗损伤及抗炎作用。方法选取18只雄性SD大鼠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350mg/kg)和Pam3CSK4(50μg/kg)混合液构建急性肝损伤大鼠模型,干预组大鼠分别给予PBS与二甲双胍。分别称量大鼠肝重、体质量并评估肝/体质量比变化;通过HE染色观察大鼠肝脏病理改变;收集大鼠空腹血清用于检测血清转氨酶(ALT、AST)水平;同时通过ELISA与RT-qPCR检测肝组织中促炎因子(IL-6与TNF-α)的表达水平;最后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肝脏中MAPK信号通路的活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两干预组的肝重比、血清转氨酶以及促炎因子IL-6与TNF-α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同时肝细胞水样变性与肝间质渗出表明DP成功构建了SD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与PBS干预组相比,二甲双胍干预组肝重比降低,肝细胞损伤明显减轻;血清转氨酶与促炎因子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同时肝组织中p-ERK1/2、p-SAPK/JNK、p-P38MAPK的蛋白表达降低,提示二甲双胍可能通过抑制MAPK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结论二甲双胍在DP成功诱导的SD大鼠急性肝损伤动物模型中减轻了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微小型RNA-24(microRNA-24,miR-24)对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幼龄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幼龄大鼠分为Control、ALI、ALI+miR-24mimic mock及ALI+miR-24mimic组,利用脂多糖(LPS)建立幼龄大鼠ALI模型。miR-24mimic mock及ALI+miR-24mimic分别处理模型大鼠后,计算大鼠肺组织干湿重比,qRT-PCR检测miR-24的mRNA表达,HE染色观察大鼠肺组织病理变化,Tunel检测肺组织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中磷酸化核因子κB p65(nuclear factorκB p65,NF-κB p65)、磷酸化核因子κB抑制蛋白(phosphorylation inhibitor of NF-κB,p-IκBα)及IκBα激酶(IκBαkinase,p-IKK)的表达。将大鼠肺泡巨噬细胞分为Control、LPS、LPS+miR-24mimic、LPS+pcDNA-IL-1α(pc-IL-1α)及LPS+miR-24mimic+pc-IL-1α组,利用LPS刺激细胞。miR-24mimic及pc-IL-1α分别或同时转染细胞后,qRT-PCR检测miR-24的mRNA水平,生物信息预测miR-24与IL-1α的靶向关系,并利用荧光素酶报告试验检测。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IL-1α和IL-1β在各组幼龄大鼠血清中及各组大鼠肺泡巨噬细胞培养上清中的浓度。结果 miR-24在ALI幼龄大鼠肺组织的mRNA水平降低,miR-24mimic可上调miR-24mRNA表达。与Control组比较,ALI组幼龄大鼠肺泡内充满炎性细胞,肺干湿重比值增大,肺组织凋亡细胞百分比升高。与ALI组比较,ALI+miR-24mimic mock组无统计学差异,ALI+miR-24mimic组肺泡内炎性细胞明显减少,肺干湿重比值减小,凋亡细胞百分比降低。miR-24mimic可降低ALI幼龄大鼠血清中TNF-α、IL-6、IL-1α和IL-1β的浓度,减少肺组织中p-IKK、p-IκBα及NF-κB p65的表达。miR-24在经LPS处理大鼠肺泡巨噬细胞中的mRNA水平降低。miR-24mimic减弱野生型IL-1α质粒(IL-1αwt)的荧光素酶活性,并可降低经LPS处理大鼠肺泡巨噬细胞上清中炎症因子TNF-α、IL-6、IL-1α和IL-1β的浓度,而pc-IL-1α可提高这些炎症因子,并减弱miR-24mimic对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结论 miR-24mimic可通过靶向IL-1α及抑制NF-κB激活,减轻ALI幼龄大鼠肺组织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红素氧合酶-1(HO-1)对肝硬化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组)、硬化组(LC组)、假手术组(S组)、手术组(I/R组)和给药组(I/R+hemin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皮下注射体积分数为40%的CCl4溶液,每周2次,11周后形成肝硬化模型;停药1周后进行肝脏缺血再灌注;于再灌注后6 h检测肝功能、抗氧化能力,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核转录因子(NF-κB)、天冬半胱酶(caspase-3)和HO-1蛋白的表达。结果给予hemin诱导HO-1高表达能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后肝细胞损伤,提高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水平,降低caspase-3、NF-κB阳性表达。结论HO-1能有效地减轻肝硬化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提高MnSOD水平、降低caspase-3及NF-κB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花青素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花青素组。模型组和花青素组采用血管夹闭肝左中叶血管分支90min再灌注4h构建肝缺血再灌注模型,花青素组在缺血前90min腹腔注射花青素(100mg/kg),模型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再灌注4h后处死大鼠,取肝组织和采集血清。ELISA法检测血清中ALT、AST活性和促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实时定量PCR法测定IL-6、IL-1β和TNF-αmRNA的水平;硫代巴比妥酸(TBA)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Western blot法测定肝组织JAK2、STAT3、p-JAK2、p-STAT3和P53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ALT、AST活性增高,血清和肝脏中IL-6、IL-1β、TNF-α分泌量和mRNA表达增高,MDA含量增高,p-JAK2、p-STAT3、P53表达增加,肝脏病理改变明显,而CAT、GPx和SOD活性明显降低,JAK2和STAT3表达无明显变化。与模型组相比,花青素组ALT、AST活性降低,血清和肝脏中IL-6、IL-1β、TNF-α分泌量和mRNA表达降低,MDA含量减少,p-JAK2、p-STAT3、P53表达降低,肝脏病理改变减轻,而CAT、GPx和SOD活性明显增加,JAK2和STAT3表达依然无明显变化。结论花青素可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JAK2/STAT3/P53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盐酸小檗碱对牙周炎基质金属蛋白酶/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MPs/TIMP)的调控及其机制。方法采用丝线结扎+菌液注射法建立大鼠牙周炎模型后,给予150mg/(kg·d)盐酸小檗碱或生理盐水干预。显微X射线断层计算机扫描(μ-CT)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学改变,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牙龈组织MMP-2、MMP-9、TIMP-2的蛋白表达及P38 MAPK/NF-κB磷酸化水平,ELISA测定牙龈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含量。结果牙周检查发现牙周炎组大鼠牙龈红肿明显,触之易出血,牙周袋较深,μ-CT显示牙槽骨吸收明显,牙龈组织TNF-α和IL-1β含量显著增加,MMP-2和MMP-9表达增多,并伴有磷酸化P38 MAPK/NF-κB上调。盐酸小檗碱治疗后可明显改善牙周情况,减少牙槽骨吸收,降低牙龈组织TNF-α和IL-1β含量,抑制P38 MAPK/NF-κB磷酸化,最终降低MMP-2和MMP-9的过度表达并提高TIMP-2的表达。结论盐酸小檗碱可能通过抑制P38 MAPK/NF-κB磷酸化,降低牙龈组织TNF-α和IL-1β,调节牙龈组织MMPs/TIMP的过量表达而发挥对大鼠牙周炎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LPS和IFNγ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M1)极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不同浓度姜黄素(6.25、12.5、25μmol/L)干预LPS和IFNγ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M1)12h,同时再加入20μmol/L GW9662与25μmol/L姜黄素共同干预LPS和IFNγ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M1)12h,采用Real-time PCR、ELISA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IL-1β、IL-6和M2表型标志分子KLF4、FIZZ1、MGL1、PPARγ的表达,及阻断PPARγ后KLF4和FIZZ1的表达。结果不同浓度姜黄素均能上调LPS和IFNγ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M1)的M2标志分子的表达,并且抑制炎症因子IL-1β和IL-6的分泌;阻断PPARγ后,RAW264.7巨噬细胞源性M1表型巨噬细胞表达M2标志分子下调。结论姜黄素通过活化PPARγ促进LPS和IFNγ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M1)向M2表型极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