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对地铁标准站进行换乘改造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结合工程实例,对未预留接口的既有地铁标准站被改造成换乘站的设计进行探讨。在分析边界条件的基础上,对站位设置、换乘方式、换乘空间及客流、既有车站的改造、新建车站的防火及疏散问题等进行切实的探讨,有较强的可实施性。研究结论表明:在既有线未预留换乘条件的情况下,两线实现客流的单向换乘,并将对既有线的运营影响降到最低,做到换乘方案合理,施工方案可行。同时线网的规划应紧跟城市发展的步伐,尽量确保线网规划的科学性,从而减少标准车站被动的改造成换乘站,造成工程的重复建设。  相似文献   

2.
以西安地铁双寨站为例,探讨未预留换乘条件的既有高架站与新建地下站的换乘方案设计。分别从站位选择、换乘方式、换乘流线组织及既有车站改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综合考虑3号线既有车站改造规模后,得到如下改造方案:拆除车站东侧楼扶梯及电梯,增设地面换乘厅;西侧拆除3号线附属北侧楼梯;在南侧设置进出站厅,将3号线既有车站主体内部空间均转换为付费区。这样14号线便可采用通道结合地面换乘厅的形式进行换乘,并与3号线站厅层连接。客流模拟验证表明,该方案设计较为合理且改造工程量较少。  相似文献   

3.
对武汉地铁香港路三线换乘枢纽站的建筑设计方案进行系统总结和分析。从设计边界条件、设计思路、车站建筑布置、换乘客流组织及与周边建筑结合等方面,详细阐述车站优化设计方案及设计手法,提出多线换乘枢纽车站资源共享方案,并从乘客的需求角度提出换乘站设计要点及体会。  相似文献   

4.
在城市轨道交通设计中,用好客流预测的结果对线路、车站、各系统的规模影响很大。通过西安地铁3号线规模设计实践,从全线路列车编组、线路两端车站、一般车站和换乘车站的规模设计等方面分析研究如何用好客流预测的成果,提出建议:设计时应注重敏感性分析结果在列车编组规模设计中的应用;对线路末端车站周边土地发展潜力要作充分估计;车站的规模设计要注重车站自身高峰小时客流;换乘车站的规模设计需综合考虑换乘客流的方向不均衡性及与进站客流的关系等因素。  相似文献   

5.
北京地铁8号线霍营站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不断发展,换乘车站作为地铁交通的连接点除了解决地铁乘客换乘的功能需求外,更在引导当地经济和城市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在进行换乘车站的设计时,更多的应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定位换乘地铁站的功能和作用,同时结合站位周边的详细工程环境,综合考虑近、远期的开发及建设时序,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车站设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北京地铁8号线霍营站为例,根据以上设计原则、指导思想和车站功能定位几方面确定该站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6.
车站是城市地铁网中的重要建筑物,是供旅客乘降,换乘和候车等集散场所。站位选择优劣直接影响车站吸引客流、集散客流等功能的好坏。针对太原地铁1号线太原南站站位设计方案,从不同角度分析比选了各方案的优劣,并给出推荐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机场客流特征,提出与机场衔接的轨道交通车站设计,宏观上需与机场综合交通有效融合。以使机场整体交通系统运行通畅;微观上需提供良好的换乘空间和换乘设施,满足乘客方便、直接和优先使用的需求,避免拥堵。以西安机场城际铁路机场西站设计为例,研究轨道交通车站与机场公交系统有效衔接的车站站位,以及车站站台、楼扶梯、人行通道、闸机等设施设计;利用Legion软件对机场西站进行了行人仿真分析,验证了车站设计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针对地铁换乘站换乘方式适配性评价难题,提出总体技术方案并构建设施平均密度、能力饱和度、平均疏散时间等量化评价指标,以典型十字换乘站——沈阳地铁青年大街站为例,重点分析换乘方式能力适配性问题。通过车站客流仿真及指标计算评价,发现站台能力不足及换乘设施客流冲突等问题突出。因此,从行车组织及车站结构方面提出优化建议,其中压缩行车间隔仅能提升车站运能,但难以解决换乘节点客流冲击问题;而优化车站结构仅能减缓换乘设施压力,若同时实施,则能彻底解决能力不足和冲击性问题。建议大客流换乘站不采用十字节点换乘,应结合工程条件优先考虑T型或L型换乘。  相似文献   

9.
新桃园—劳动南路段地处西安城市核心区,建筑物密集、交通繁忙,很大程度限制了地铁5号线走行自由度。从方案概况、线路技术条件、客流吸引条件、与周边环境的适应性及工程实施条件等方面对4个线站位比选方案进行比选,推荐沿桃园路方案。从站位研究和换乘方案分析得出5、8号线在新桃园站采用L形换乘,8号线车站设置在5号线东侧方案是合理可行的。比选结论及建议可以对功能日渐强大的城市核心区线站位选择提供借鉴意义。总结在城市核心区地铁线站位研究过程中应力求做到的层面,以确保最终推荐的工程方案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0.
北京地铁呼家楼站换乘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呼家楼站是北京地铁6号线与既有10号线换乘的车站,10号线车站在设计时为6号线的换乘预留了结构条件。由于建设年代较早,6号线的线路走向和列车制式并不明确,既有车站规模小,换乘预留条件不足。6号线为8列编组,呼家楼站又是全线换乘客流最大的车站,6号线车站设计时通过分析研究以及客流模拟,对既有结构进行改造实现扩容,同时增加换乘通道,形成"井"字形、"8节点"方便快捷的平层换乘车站。  相似文献   

11.
长沙轨道交通3号线洋湖垸站换乘方案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轨道交通车站建筑换乘方案设计与周边城市景观的协调,对交通疏解、管线改迁的影响以及对居民既有生活的影响等,越来越成为项目建设的重点。通过对常用地铁车站换乘形式的研究,对建设时序相差较远的换乘站推荐采用L形通道或T形连接站厅换乘形式。以长沙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工程洋湖垸站为例,对车站方案换乘形式的选择及相应的设计思路进行分析介绍。  相似文献   

12.
介绍台北捷运既有运营线网、运营成果及未来线网规划,重点分析车站换乘设计及开发特点,发现在投资等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优先选用双线同台双层平行换乘设计理念,可以大大提高换乘效率;以捷运车站和地下街为基础开发多元化附加产业,不仅增加盈余,还可向乘客提供多元化服务。随后介绍台北捷运的运营计划、多种票务制度以及人性化设计细节,指出多种交通方式间的"转乘优惠"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公共交通的利用率。最后结合台北捷运的便捷设计理念,提出大陆城市轨道交通在换乘车站设计、多元化附加产业开发、人性化设计细节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轨道交通车站建筑综合设计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阳 《都市快轨交通》2008,21(3):55--58
以深圳轨道交通4号线二期工程(高架段)施工设计为例,分析研究车站建筑设计与城市整体交通规划相协调,车站设计与物业开发相结合,车站建筑与内部装修设计、绿化设计及周边环境一体化设计,车站建筑与标志系统及共性运营设施相协调的综合设计模式。  相似文献   

14.
大型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研究目的:现代社会中,交通方式选择的多样性使得各种交通方式的换乘衔接显得十分重要。换乘的顺畅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旅客出行的时间和空间连续性的执行效果,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对建设综合性交通枢纽进行分析研究。研究方法:研究国外几个典型城市换乘站建设经验,分析目前国内换乘站建设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大型综合交通枢纽设计进行梳理。研究结论:大型综合交通枢纽设计时应遵循各换乘车站地理与功能集中、适度超前、换乘功能与城市功能集中的原则,换乘大厅应体现整体和谐性,体现自动化、信息化、人文化的设计。  相似文献   

15.
单轨"T"型独柱墩高架车站结构设计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目的:单轨交通系统在国内系首次采用,通过对规范的选用、站台雨棚结构、结构计算简图、位移与挠度限值的确定、结构整体动力特性等若干结构问题的探讨,可供制定相关规范规程时借鉴、参考。研究方法:结合国内首次采用跨座式单轨交通方式的重庆轻轨较新线高架车站工程实例,进行研究探讨。研究结果:提出高架车站的分析计算方法、构造要求、位移与挠度限值及旅客舒适度要求等。研究结论:高架车站需同时满足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和铁路桥涵设计规范;站台雨棚宜采用轻钢结构;“T”型独柱墩高架车站应进行结构整体动力特性分析。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车辆段出入线接轨方案研究是轨道交通前期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无锡地铁1号线西漳车辆段出入线的一站接轨方案和两站接轨方案进行比较后,从接轨站车站规模、线路条件、行车干扰程度、折返以及出段作业效率、建设投资等因素出发,综合分析,最终确定了最合理方案。研究结论:(1)出入线应本着方便运营、优化平纵断面条件,减少与正线的行车干扰,提高列车折返、出入段作业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等要素来选择合适的接轨方式。(2)在轨道交通设计中,应结合车辆段的段址,正线线路条件、车站规模,行车,运营,投资等多种因素,选择相对合理的接轨方式。有条件时可结合段型布置,实现列车调头转向功能。(3)在选择车辆段出入线的接轨方式时,应从区域规划,项目建成后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最合理方案。  相似文献   

17.
当前,人们对站房建筑方案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站房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不仅仅是几个孤立的建筑。因此,针对南京紫金山东站房的创作过程进行研究,通过对方案的分析,寻找站房空间的特征及构成要素,阐明它们的内部和外部关系,以求更系统地认识铁路站房的设计特色。以紫金山东站房实例,阐述了"感性"创作手法因素在建筑中的应用,分别从站房设计的六个因素:设计理念、总体布局、平面布局、建筑造型、交通组织、细部设计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客运服务人员智能化监测与管理水平,文章基于超宽带定位和健康监测技术,设计面向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人员的智能监测与管理系统。从系统架构设计角度出发,对系统的总体架构、逻辑架构、业务功能架构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并从系统实现角度出发,提出定位基站和系统软硬件部署方案,实现对客运服务人员的定位、轨迹追踪、健康状态监测和应急调度管理等功能,为提高车站运营管理效率和应急指挥调度能力提供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19.
总结北京市既有车辆段上盖综合开发项目的设计经验,分析各案例在产品定位与空间布局、交通组织、环境营造、结构转换设计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认为既有开发项目存在以下不足:上盖业态种类较为单一,产品质量存在提升空间,交通组织有待优化,环境景观较为单调等。以北安河车辆段上盖综合开发为例,对既有设计策略进行优化研究:在产品定位与优化方面提出基于一体化开发的项目定位与布局,降低盖上开发高度,多标高设计,利用优良朝向资源,可变性户型设计等策略;在交通组织方面提出要以提升价值为导向,形成以商业空间为主要载体的综合换乘空间,以环境分区安排各类交通流线;在景观设计方面提出利用盖上地形高差创造城市微地景和多层次绿化设计;以及在工艺与结构方面的若干优化设计策略。期望能为国内车辆段上盖综合开发的推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地铁车站装修细节设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装修设计是地铁建设效果成败的关键环节之一,而装修细节的设计则决定车站装修的成败。此文结合上海地铁9号线一期工程对地铁装修的细节设计问题予以分析,从改善地铁车站环境的角度出发,得出地铁装修设计的主要原则,以此为基础对集成设备带、综合墙面、栏杆扶手、柱子等细节的设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此外,以壁画为例对艺术性细节设计加以介绍,为地铁车站设计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