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卢平 《路基工程》2004,(6):69-72
对滴水岩隧道出口滑坡体的地质条件和滑坡特征进行分析研究 ,并对边坡的稳定性进行评价 ,提出了整治方案和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2.
对地震滑坡区域危险性进行评判时,因其影响因子较多,具有模糊性,目前还没有建立统一的评判方法。利用模糊综合判别法对滑坡区域危险度进行评判,能够充分地考虑各种影响因子的作用,相对于其它评判方法更具有优势。以苏宝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选取影响地震滑坡发育的本底因子,建立了该区域地震滑坡潜在危险性评判模型,对该区域地震滑坡潜在危险性进行评判,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以苏宝河流域地震滑坡统计资料为依据,基于贡献权重方法对苏宝河流域地震滑坡本底因子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以贡献率作为各本底因子在分级区间上的敏感性分析的指标,确定了该区域内各因子最利于地震滑坡发育的数值区间;以互权重作为地震滑坡发育各本底因子之间的敏感分析指标,确定了该区域内各本底因子对地震滑坡的贡献率大小。  相似文献   

4.
2008年汶川地震触发了大量滑坡,引起堵江事件多达两百余起,严重威胁着地震灾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进一步加剧了地震灾害。为此,讨论地震滑坡堵江机理以及堰塞坝的溃坝模式,并采用水力学、极限平衡理论以及渗流力学等方法,研究了堰塞坝的溃坝机理及条件。  相似文献   

5.
将结构动力学中的变截面剪切梁振动理论应用到地震诱发滑坡稳定性分析中,探讨了坡体横向地震反应、自振频率和振型方面的计算,结合工程算例,通过振型叠加的Duhamel积分法算出了坡体的振动变形和加速度,实现了对滑坡稳定性的时程分析计算,得到了滑坡体的最小安全系数。  相似文献   

6.
地震和暴雨是导致滑坡的主要因素.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8.0级强烈地震,此后截止到2008年6月10日14时,4.0级以上余震次数达到206次.本文以此为背景,通过在对杭州~兰州高速公路杏花村滑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形态分布特征等勘测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传递系数法对边坡在天然、暴雨、暴雨+地震等3种工况的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出相应的稳定系数,并提出了合理有效的滑坡治理措施.研究表明:在暴雨和地震的共同作用下,滑坡稳定性急剧降低,极易发生失稳.此成果为该滑坡的有效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为公路边坡的后续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影响滑坡稳定性的因素很多,其中地震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采用有限元法对某古滑坡进行在地震影响下的稳定性数值模拟,得出该古滑坡在地震作用下滑坡体的应力及位移随时间的变化曲线,通过对模拟结果的分析,总结出了该古滑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规律。  相似文献   

8.
结古寺滑坡防治工程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古寺滑坡在玉树“4·14”地震后出现了开裂和位移,针对这种情况,进行了该滑坡的成因分析及稳定性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在暴雨+地震工况下,该滑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为确保滑坡顶部结古寺和滑坡前缘城镇安全,需对该滑坡进行加固防治。针对该滑坡的工程危害性,进行了整治方案比选,综合考虑技术、施工及经济等方面,建议采用抗滑键+桩板墙+抗滑桩+截排水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9.
郭剑  魏小佳  王刚 《公路工程》2015,(2):15-19,33
芦山7.0级地震相对于汶川地震而言,其释放能量相差甚远,其破坏规模和范围也相对较小。震中芦山地震烈度Ⅸ度,房屋开裂受损严重,未出现大规模的山体垮塌、破裂现象。地质灾害以崩塌落石为主,其次为浅表层滑坡和"山扒皮"现象。流水沟滑坡是本次地震诱发的最为典型的滑坡,纵向坡长约200 m,宽80 m,总方量约20×104m3。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对滑坡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着重于地震动力效应,结合地形地貌、岩体结构等因素,对滑坡的形成过程、成因机制进行了研究。并对堆积体的次生灾害进行了分析,从而更好的指导抗震救灾。  相似文献   

10.
以山西高速公路沿线黄土滑坡为研究对象,在充分掌握研究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区域地质构造、地震和气象水文等条件的基础上,将研究区内64处黄土滑坡分为4类,即黄土滑坡、黄土基岩接触面滑坡、黄土顺层滑坡和黄土切层滑坡。研究表明,山西高速公路沿线的黄土滑坡大多分布在活动性大的断裂构造带上;滑坡区地震活动较强烈,降水量较大,工程开挖较大。  相似文献   

11.
以鄂尔多斯高原玻璃沟堆积体滑坡为研究对象,从工程地质和数值分析角度对形成机制及稳定性展开研究。研究表明:滑坡目前处于不稳定状态,暴雨、地震等极端工况下极易失稳;降雨和地表水汇集入渗是导致滑坡失稳的直接诱因;玻璃沟滑坡为牵引式多级滑动。  相似文献   

12.
以中尼边境友谊桥#3滑坡治理工程为依托,在现场勘查及室内试验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滑坡发育变形历史,分析其成因机制;采用折线滑动法进行天然、暴雨及地震工况下的滑坡稳定性分析。结果显示:滑坡所有计算模型在天然工况下均为稳定状态,大部分剖面模型在降雨工况下呈现欠稳定-基本稳定状态,地震工况下各剖面模型均呈现基本稳定-稳定状态;提出针对性的综合治理方案,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针对毛尔盖水电站库尾移民安置点后缘红岩滑坡,分析其形成机理;在考虑天然、暴雨、地震工况条件下,以传递系数法分析红岩滑坡的稳定性,采用STAB2009程序对采取减载后红岩滑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红岩滑坡设计方案与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孙徐 《路基工程》2021,(3):208-213
通过凉山州木里县俄亚乡四川坪子组地质调绘、钻探、物探、室内试验、数值模拟,查明金沙江某公路通过古滑坡区的环境地质条件、物质结构特征,并分析滑坡成因机制,定量计算滑坡安全系数及评价稳定状态。结果表明:在地震作用下,古滑坡处于基本稳定—欠稳定状态,在其前缘修建特大桥,须满足工程安全储备,难度较大,建议改线。  相似文献   

15.
汶川地震引起的老虎嘴山体崩塌形成机理与治理方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升  郑明新  王全才 《隧道建设》2009,29(2):243-245
都汶路(都江堰-汶川)作为生命线在5.12大地震中一度被阻断,给人们抗震救灾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结合都汶路老虎嘴路段崩塌体的地质构造、节理裂隙等对它的形成机理以及发生过程进行分析,重点探讨了崩塌体的治理措施和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6.
依托吉隆镇内的国道216线K81处滑坡工程的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了滑坡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建立滑坡条块分析模型,采用反分析法综合确定抗剪强度指标,由此计算滑坡在天然、暴雨及地震工况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反分析法确定的综合抗剪强度指标,计算出的边坡稳定性更接近于宏观判断;反分析法在工程地质条件复杂、试验数据较离散的G216国道地区具有普遍适用性。  相似文献   

17.
以石棉县双加坪滑坡为例,在探明滑坡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了滑坡形成的原因;基于极限平衡理论折线形滑动面条分法进行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天然状态下,滑坡基本稳定,在持续降雨条件下,大部分不稳定或欠稳定;在地震力作用下为不稳定滑移状态。对此,提出了合理的处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针对海原大地震诱发的黄土滑坡滑距,通过单因素分析出对滑距的影响因素。再以多元回归分析为理论基础,对其中的30组数据进行分析,推导出滑距的预测公式。并将此公式用于其余调查的30组滑坡中进行验算,证明该公式较准确,可运用于对海原地震诱发的黄土滑坡的滑距推导。最后,提出对地震诱发的黄土滑坡滑距预测的应用前景设想。  相似文献   

19.
舒中潘  高政  张军  杨关 《路基工程》2019,(4):116-120
推导了平面转折复合型滑坡稳定性计算公式,并以川东红层区某平面转折复合型滑坡为例,评价和计算了该滑坡的稳定性。结果表明:该滑坡分为H1,H2滑坡,H2滑坡的剩余滑坡推力侧向作用给H1滑坡。H1滑坡前缘变形大,为牵引式滑坡;H1的滑动降低了提供给H2滑坡的滑坡抗力,导致H2滑坡滑动。天然工况下,H1,H2滑坡均处于欠稳定状态,在暴雨及地震工况下,处于不稳定状态。H1滑坡的稳定性总体差于H2滑坡。考虑H2滑坡推力对H1滑坡的影响时,原本在天然状态处于基本稳定状态的H1滑坡变为欠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