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牵引变电所TCR+FC补偿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气化铁路的电能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牵引变电所也采用了SVC补偿,通过某个牵引变电所投入SVC前后测试的数据,从无功补偿、电压偏差、谐波、电压不平衡度四个方面对比分析了SVC的补偿效果,在投入SVC后无功补偿、电压偏差、谐波都取得了良好的补偿效果,都能满足国家标准,而对于电压不平衡度该补偿方式起不到补偿作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称分量法和叠加原理对三相逆变电源在不平衡负载下产生三相输出电压不对称的机理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得到了输出电压正序、负序、零序分量不同的补偿特性.设计了一个简单可行的同步正序/负序参考系控制器,有效地补偿了不平衡负载引起的逆变电源输出电压畸变,保证了逆变电源在任意不平衡负载下均能维持三相平衡的输出电压.最后通过Matlab仿真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和所提出的控制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3.
从牵引变电所并联电容补偿的差电流,差电压保护的原理出发,以一次电流法,一次电压法为主,二次电流法,二次电压法为辅,对2种保护的试验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针对高速铁路追踪列车间隔时间测试没有标准化方法的现状,明确测试理论基础,规范测试方法。运用到达车站间隔时间的分析计算方法探讨高速铁路追踪列车间隔时间测试理论,提出高速铁路列车速度与密度合理匹配关系是追踪列车间隔时间测试的理论基础,计算结果符合我国高速铁路实际情况。指出司机操纵差异、咽喉长度、线路条件等是影响追踪列车间隔时间测试出现偏差的重要因素,从测试组织过程、测试结果以及结果的动态分析角度规范追踪列车间隔时间测试方法,方法可操作性较强,能够体现线路实际列车追踪运行能力,已应用于10余条高速铁路的运行试验工作。  相似文献   

5.
南西及西北上行联络线特大桥,是国内首次以非对称斜拉桥结构形式跨越350 km/h武广运营高速铁路,由于该桥具有其独特的非对称性,转体长度为(112+84)m,因此如何确保转体平衡为整个方案的技术控制重点。首先在转体前对不平衡力矩进行分析、理论配重,明确称重试验的目的、测试原理及测试方法,然后对称重试验测试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确定精确配重方案。非对称斜拉桥的转体成功,表明称重测试方法可行,测试确定的偏心距、摩阻系数等关键技术参数能够很好地满足工程实际需求,有效地解决转体不平衡力矩的问题,为该桥转体施工提供了理论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从分析高速客运专线牵引负荷特点入手,结合京津城际工程具体实践,分析了从高速牵引负荷引起的电压损失与系统短路容量的关系、电力系统的电压损失与系统短路容量的关系、高速牵引负荷引起的初步电压不平衡与系统短路容量的关系,得出电力系统短路容量与客运专线牵引变压器的电压损失无关、与电力系统电压损失成反比、与电压不平衡值成反比,从理论和远期规划上提出电力系统短路容量应满足4000MVA以上.  相似文献   

7.
自平衡法试桩承载力的确定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自平衡法试桩相对传统静载法的优点和单桩极限承载力的确定方法,以及自平衡法测试结果向传统静载法的转换方法。通过理论研究和实际工程的对比分析,得到的单桩极限承载力是偏于安全的。  相似文献   

8.
链式静止同步补偿器每相各个功率单元的直流侧电容器分别独立,且无单独的充电回路,因此保持这些独立电容器的电压一致、直流电压平衡是装置安全可靠运行的前提。对三相三线制星形连接主电路组成的装置在补偿不平衡负载时出现的相间直流电压偏差进行了定性分析,解释了由于各相出力不一样带来的相间直流电压偏差问题。利用仿真软件PSIM,分析了负载不平衡度和该直流电压偏差的关系,并利用添加零序电压分量的方法使得各相直流电压独立可控,得到适合工程应用的SVG整体控制策略方法。  相似文献   

9.
轮轨作用力是判定机车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基本要素,车辆的安全性与运行品质可以通过轮轨作用力的大小来反映。论述轮轨作用力测试方法的传统理论和国内外相关方面的研究进展。概述轮轨力测试方法的分类,地面测试有剪力法和轨底弯矩差法等方法,车载测试有直接测试和间接测试方法。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出现一些新的轮轨力测试方法和测试装置,同时提出更加准确高效的新方法。未来轮轨作用力的地面测试方法会向着连续测试的方向发展,而车载测试方法则会随着传感器等技术的进步向更精确、更智能的方向发展,轮轨力测试装置向适应性更强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快速测试材料热导率的方法,并分析影响测试结果的因素。测试结果表明,DSC测试方法具有简单、快捷等特点,测试偏差小于10%,可以满足一般要求。  相似文献   

11.
LKJ车载数据是LKJ2000(LKJ-15)实现列车控制的基础和进行运行情况分析的依据。随着运行线路、运输机车及行车方式的不同,LKJ数据也不同。采用远程无线网络公网(4G/3G)在进行车地传输和无线数据换装时,存在LKJ数据被篡改、攻击、渗透的可能。为解决当前铁路LKJ数据换装面临的问题及存在的困难,提升数据换装的效率,保障无线数据换装的安全,研究一种具备网络安全防护功能的LKJ无线安全通信装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中欧不同的标准起源开始,对中欧铁路标准分别进行简要介绍,并分析中欧铁路标准差异。以铁路通信信号领域标准为主要关注点,分析中外铁路工程项目执行差异,将海外铁路工程项目划分为初步设计阶段、详细设计阶段、安装调试阶段、和测试验收阶段4个通用性阶段,描述了各阶段的主要任务。最后,基于工程项目实际,分析标准体系差异对海外项目实施的影响,给出相应的对策,供海外项目参考,希望帮助提升海外项目的整体管控能力,助力"一带一路"。  相似文献   

13.
客专ZPW-2000A轨道电路系统在高铁应用广泛,是核心基础信号装备之一;现场铺设整个传输环节长,分为信号机械室内设备和室外轨旁设备,种类繁多,尤其是室外电缆线路、钢轨线路参数受周边环境影响大,很难短时间内熟悉整个轨道电路系统。针对目前国内没有贴近实际现场应用的ZPW-2000A轨道电路培训系统的现状,提出一套执行性强的实训流程和方法,为现场一线维护单位快速熟悉该制式轨道电路系统、提升现场应急处理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不同联结形式的牵引变压器在不同负荷条件下的负序电流特性;指出在同时具有牵引负荷和回馈负荷的工况下,三相电流不对称程度的严重性;介绍了采用铁路静止电能调节器(RPC)对负序、无功、谐波等电能质量问题进行综合治理的基本原理;重点讨论了利用RPC消除三相-两相牵引变压器负序电流所需的装置容量问题,为RPC的工程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针对现有扼流变压器扼流线圈易出现的由于绝缘破损引发的轨道电路故障问题,提出扼流线圈结构设计思路,从根本上解决扼流变压器扼流线圈绝缘问题。  相似文献   

16.
铁路通信系统具有其特殊的行业应用需求,如高可靠性,低误码率。研究喷泉码(RaptorQ)技术,作为一种前向纠错的编码方式应用于铁路广播通信系统中,可在保证系统误码率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利用系统资源。同时,依赖于喷泉码自身的编码特点,译码是否成功仅与接收到信息数量相关,部分信息的丢失不会对应用层信息造成影响。对不同丢包率条件下,达到不同误码率等级要求时所需的译码开销进行仿真,实现对喷泉码性能研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不平顺谱对列车轨道系统动力性能影响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轨道不平顺是影响高速列车-轨道系统动力响应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对比分析不平顺谱对列车轨道系统的影响,运用轮轨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建立列车-无砟轨道-路基系统垂向耦合动力模型,计算分析3种不平顺谱下车辆和轨道系统的动力响应。结果表明:不同轨道谱作用下车辆与轨道系统动力响应具有较大的差异,美国轨道谱的影响最大;武广客运专线轨道谱的影响最小,但对轨道系统的影响与德国谱相近。建议对于具体实际问题,应选用合理轨道谱:既有的武广客运专线不平顺谱是在运营初期测得,适用于开通初期的高速铁路线路,对于已经运营数年的武广客运专线,应进行不平顺谱的复测,才能准确反映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8.
针对隧道等隐蔽空间环境复杂,干扰严重,最小二乘位置解算方法定位精度低的情况,研究一种结合最小二乘(Least Square,LS)位置求解方法的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定位算法。首先基于超宽带(Ultra Wide Band,UWB)系统到达时间差(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TDOA)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位置解算,然后根据解算得到的初始位置进行TDOA测量值修正,BP神经网络基于修正后的TDOA对LS定位结果进行优化。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克服非视距误差影响,定位精度大幅提高,且在不同误差环境下具有一定通用性。  相似文献   

19.
电铁牵引负荷是大功率的三相不平衡负载,在进行分析时宜采用三相分析法。本文通过建立牵引变电所的三相谐波模型,利用C++程序语言编制了仿真程序,结合现场实测数据,计算了我国电气化铁道常用的5种接线变压器在电力系统中引起的谐波畸变,对比了不同接线方式对谐波渗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文章梳理了扼流适配变压器故障模式和类型,完成了室内电路搭建及故障数据采集;选用粗糙集理论进行决策规则提取,在保持分类能力不变的条件下,去除监测数据表中大量的冗余特征,并提取出简明决策规则;进一步结合模糊推理,确定适用的隶属度,实现高正确率的故障诊断;最后,利用实际数据对此诊断方法的效果进行了验证,诊断正确率为92.5%,满足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