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观察胆汁反流对胃内 pH值的影响。方法 对不同浓度胆汁和胃液的混合液及内镜下抽取的黄染和无黄染胃液 ,测定pH和胆红素吸光值 ;2 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同步监测2 4h胃内pH和胆红素吸光值。结果 胆汁浓度为 2 0 %时吸光值已达 0 90 0 ,而pH仍在 1 0左右 ;浓度为 60 %时pH始上升达 4以上。黄染组pH <4的病例占 80 % ,吸光值为 0 .348±0 .1 31 ,无黄染组pH <4的病例占 81 % ,吸光值为 0 .0 0 8± 0 .0 0 3,pH和吸光值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1 2例有夜间自发性碱波者 8例同步有胆红素吸光值升高 ,8例无夜间自发性碱波者 4例有胆红素吸光值升高。结论 在一定浓度下 ,胆汁反流对胃内 pH值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十二指肠胃反流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与十二指肠胃反流(DGR)的关系。方法对20例健康对照者和22例FD患者进行胃内pH和Bilitec 2000同步监测,并对FD患者DGR症状进行评分,研究DGR症状与胃内pH≥4及胆红素吸光值(Abs)≥0.14总时间百分比的关系。结果FD组餐后期pH≥4时间(%)和Abs≥0.14时间(%)明显高于正常组,分别为45.78±22.54和23.69±17.26,45.12±25.31和23.97±18.54,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两组夜间胃内pH≥4和Abs≥0.14出现例数(%)、总持续时间(min)、反流次数、反流>5 min次数及最长反流时间无显著性差异。上腹痛症状评分(SS)与胃内pH≥4总时间%存在相关关系,r=0.678,P<0.01;呕吐胆汁SS与胃内Abs≥0.14总时间%存在相关关系,r=0.495,P<0.05。结论DGR在FD发生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十二指肠胃反流对大鼠胃黏膜细胞增殖与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胃反流 (DGR)引起大鼠胃黏膜损伤及癌变的发病机制。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 (75只 )随机分为两组 :①DGR模型组 (5 5只 ) ,根据手术造模方式及反流量大小分为全反流组与部分反流组。②假手术对照组 (2 0只 )。采用pH监测仪测定胃液 pH ,用酶法测定胃液胆汁酸 (TBA) ,确定DGR模型成功。进行为期 3个月和 9个月胃黏膜损伤的动态观察。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不同病变胃黏膜组织PCNA、Bcl 2蛋白的表达。采用TUNEL技术观察胃黏膜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DGR模型大鼠胃液pH及TBA明显升高 (P <0 .0 1) ,证明DGR模型成功。模型大鼠病理改变出现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异型增生的动态演变过程。正常胃黏膜→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 ,增殖指数 (PI)、凋亡指数 (AI)均呈上升趋势 (P <0 .0 5 ) ,PI与AI呈正相关 (r=0 .6 8,0 .71)。从萎缩性胃炎→异型增生 ,PI仍显著增加 ,在异型增生时AI突然下降 ,AI/PI也明显降低 (P <0 .0 1) ,AI与PI呈负相关 (r=- 0 .5 7)。萎缩性胃炎及异型增生时PCNA、Bcl 2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假手术对照组及浅表性胃炎组 (P <0 .0 5 ) ,萎缩性胃炎与异型增生之间PCNA、Bcl 2表达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细胞增殖与凋亡调节紊乱可能是十二指肠反流液造成胃黏膜损伤? 相似文献
4.
胆囊切除术后患者十二指肠胃反流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观察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 (postcholecystectomysyndrome,PCS)患者十二指肠胃反流 (duodenogastricre flux ,DGR)的变化 ,探讨胆囊切除后DGR发生情况及其与PCS的关系。方法 2 0例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患者行动态 2 4h胃内pH和胆红素 (Bilitec 2 0 0 0 )检测 ,并与 10例胆石症患者和 15例正常对照者作比较。结果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碱反流和胆汁反流均不增加。胆石症组碱反流较对照组增加 ,胆汁反流不增加。结论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患者十二指肠胃反流并不增加 相似文献
5.
胃肠激素与十二指肠胃反流及消化间期胃肠移行性复合运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激素与生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 (DGR)及胃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 (MMC)的关系。方法 选择健康志愿者 2 0例 ,进行 2 4h胃内 pH和胃内胆汁监测 ;采用灌注式测压法进行长时夜间胃窦十二指肠压力测定 ;分别于碱反流、胆汁反流发生前后及胃窦十二指肠MMC各时相抽血 ,检测胃动素 (MTL)、P物质 (SP)、生长抑素(SS)、一氧化氮 (NO)的水平。结果 碱反流和胆汁反流发生时与未发生时比较 ,血中NO的浓度明显增高 ,分别为(98.2 3± 12 .14 ) μmol·L-1和 (71.2 4± 10 .2 1) μmol·L-1(P <0 .0 1) ;(87.32± 11.4 6 ) μmol·L-1和 (6 9.4 5± 10 .5 6 ) μmol·L-1(P <0 .0 5 ) ;血浆中MTL、SP、SS的浓度无显著性差异。血浆MTL浓度在胃窦MMCⅢ相时为 (32 9.5 6± 4 7.2 8)ng·L-1,比MMCⅠ相 (2 37.4 3± 4 1.5 4 )ng·L-1和MMCⅡ相 (2 5 6 .5 6± 4 4 .32 )ng·L-1显著增高 (P均 <0 .0 5 )。SP、SS、和NO在MMC各相无显著差异。结论 DGR的发生与NO浓度改变有关 ;MTL与MMCⅢ相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初步筛选大鼠Barrett食管(Barrettsesophagus,BE)癌变相关基因。方法建立胃十二指肠食管反流SD大鼠动物模型,用含有4096条双点大鼠cDNA芯片分别比较BE、食管腺癌(esophagealadenocarcinoma,EA)与正常食管上皮(normalcontrol,NC)mRNA差异表达情况。结果芯片杂交差异表达在3倍以上的基因:EA和NC杂交芯片377项,其中上调表达90条,下调表达142条;BE和NC杂交芯片448项,其中上调表达312条,下调表达136条。相对于BE,EA表达上调的基因112条,下调156条。与肿瘤发生相关的已知基因24条,上调18条,下调6条。结论与BE比较,EA基因表达谱发生了明显改变,与肿瘤发生相关的基因改变明显,差异表达的基因可能与肿瘤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24 h 胃内pH的节律变化,对42 例受试者(正常组10 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组25 例、其它组7 例)用便携式pH 记录仪作24 h 胃内pH监测,所有受试者空腹胃液pH≤2。结果显示24 h 胃内pH值随进餐后上升> 4,持续2~3h;夜间可出现与进餐无关的无酸波(pH> 4),出现率为79% (33/42),以后半夜多见。功能性消化不良组无酸波持续时间较正常组明显长,可能与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甾体类消炎药萘丁美酮对十二指肠返流导致返流性胃炎的治疗作用。方法用SD大鼠建立十二指肠胃返流模型,40只模型大鼠等分为萘丁美酮组和西沙比利组、铝碳酸镁组、空白手术组;另取10只SD大鼠作为假手术组。干预时间12周。对模型大鼠的胃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胃黏膜的COX2和TNFα进行染色。结果萘丁美酮组的病理改变明显轻于空白手术组(P<0.01)而又重于假手术组(P<0.05),与铝碳酸镁组和西沙比利组相比则差异不显著(P>0.05)。TNFα的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萘丁美酮组与其他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COX2的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萘丁美酮组与空白手术组相比COX2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铝碳酸镁组、西沙比利组和假手术组相比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十二指肠返流导致的返流性胃炎中,萘丁美酮有明显的治疗效果。萘丁美酮可明显降低胃黏膜组织中COX2水平。 相似文献
9.
对24例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的食管测压分析,显示可出现食管下扩约肌静止压及食管上扩约肌静止压异常升高、体部高幅蠕动或蠕动紊乱等不同类型的食管运动障碍。表明胃食管反流性胸痛的发生与这种食管的运动障碍有关。对其发生机理及临床特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与健康对照者食管黏膜中一氧化氮合酶两种亚型(nNOS和iNOS)的表达情况。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nNOS和iNOS在食管黏膜的分布和相对的蛋白定量,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其mRNA的含量。结果 nNOS和iNOS蛋白主要在食管黏膜上皮细胞胞质中表达,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明显高于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和健康对照组(P<0.05),RE患者nNOS和iNOS的mRNA含量也明显高于NERD患者和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食管黏膜中的nNOS、iNOS蛋白和mRNA含量增高,可能是一氧化氮参与胃食管反流病发生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Spontaneousnocturnalepisodesofalkaliniza-tionduringtheearlymorningareseenin7o%~8o%ofnormalsubjectsandfunctionaldispepsia(FD)patientswhoundergoprolongedambulatoryintragastricpHmonitoring"."-Thedurationsofalkalineshiftsarefromhalfanhourtoseveralhours,thepHelevatesto7andeven8.However,controversyexistsovertheiretiology.Someinves-tigatorshavepostulatedbutnotprovedthatthereasonisadecreaseofvagaIactivitywithasubse-quentdecreaseinacidsecretiontl'3].Heartratevariability(HRV)representsanoninvasivean…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在高原公路上行车时连续驾驶时间对驾驶员疲劳的影响,在帕米尔高原典型高原公路上进行行车试验。利用生物反馈仪,采集驾驶员连续驾驶过程中心率与心率变异指标。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连续驾驶时间对驾驶员疲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驾驶员在高原公路上连续驾驶70min左右会呈现疲劳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安氟醚吸入麻醉对手术患者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方法 利用心率变异功率谱分析法对 3 0例择期腹部手术患者麻醉前、麻醉诱导后、切皮后及术中心率变异性改变进行分析。结果 低频 (LF)在麻醉诱导后显著降低 ,切皮后显著升高 ;高频 (HF)在麻醉诱导后及切皮后未见明显改变 ;安氟醚吸入麻醉过程中 ,LF、HF均显著下降 ,而LF/HF比值较麻醉诱导后无明显改变。结论 安氟醚吸入麻醉可显著降低交感、迷走神经活性 ,但交感 /迷走均衡性却保持良好 相似文献
14.
探讨美托洛尔对高血压病患者心率变异性 ( 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的影响。方法 40例高血压病患者于口服美托洛尔 ( 50~ 1 0 0 mg/d)前及 4周后分别行 2 4 h动态心电图检查 ,分析心率变异时域指标 SDNN、SDANN、SDNNI、RMSSD、PNN50的变化 ;3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 高血压病患者服药前 HRV各时域指标均较正常组显著下降 ;使用美托洛尔后可显著降低其血压水平 ,伴有 HRV各时域指标显著增高。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存在 HRV降低 ;β受体阻滞剂在有效降压的同时可显著改善患者的 HRV,提示该药具有改善高血压病心脏自主神经损害的有益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埃索美拉唑抑酸效应的关系。方法 开放、对照研究。 36名健康志愿者参加本研究。根据PCR -RFLP方法确定的CYP2C19基因型 ,将志愿者分为两组 :CYP2C19强代谢型组 (n =2 4 )及弱代谢型组 (n =12 ) ,男女比例分别为 18∶6及 8∶4 ;年龄平均 (2 4± 1.0 )岁及 (2 0± 1.87)岁 ;体质量平均 (6 1± 6 .75 )kg及(5 9± 4 .0 6 )kg ;身高分别为 (172± 5 .32 )cm及 (16 9± 5 .19)cm。分别给予埃索美拉唑片 2 0mg单剂量口服 ,动态监测2 4h胃内pH。结果 强代谢型组与弱代谢型组间抑酸起效时间、胃内pH >4的总时间及时间百分比 (% )、胃内 pH中位数、pH均值以及夜间酸突破的胃内 pH和持续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性 (P均 >0 .0 5 )。结论 未观察到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埃索美拉唑的抑酸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和心率变异指数(HRVI)联合监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麻醉深度,观察手术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程度及植物神经系统对外科手术等伤害刺激的反应性,更加合理地评价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麻醉深度。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全麻下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80例,依麻醉深度检测手段的不同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组Ⅰ)、BIS监测组(组Ⅱ)、HRVI监测组(组Ⅲ)、BIS和HRVI联合监测组(组Ⅳ),维持BIS值40~50,HRVI值30~40。结果麻醉期间组Ⅳ丙泊酚的使用量显著低于组Ⅰ、组Ⅱ和组Ⅲ;组Ⅲ、组Ⅳ瑞芬太尼的使用量显著高于组Ⅰ和组Ⅱ;组Ⅳ苏醒时间显著短于组Ⅰ、组Ⅱ和组Ⅲ;拔管后患者烦躁例数组Ⅲ、组Ⅳ显著低于组Ⅰ和组Ⅱ。4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术中知晓。结论采用BIS和HRVI联合监测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的麻醉深度,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手术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程度及植物神经系统对外科手术等伤害刺激的反应性,可更加合理地评价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