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隋吉军  周彬 《东北公路》1999,22(3):6-8,62
互通式立交是高速公路车辆的集散口,而车辆在集散过程中的分流、合流与加减速又必须通过变速车道来完成。为使互通立交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设计中应对变速车道形式的选择、长度的确定、纵断面设计与主线的配合进行充分的考虑。  相似文献   

2.
李聪 《公路与汽运》2012,(1):142-146
结合广州市黄浦区石化立交设计,介绍了互通立交选型、集散车道设计、变速车道设计、分合流点纵坡设计等关键问题和解决措施;针对广州市黄浦区石化立交,提出了新的立交设计方法并投入实施,新的立交设计方法力求使设计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3.
该文参考国内外相关资料,结合车辆运行特性,对变速车道设计进行了详细研究.基于车辆进、出公路主线的运行过程计算出变速车道的合理长度,提出了目前中国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变速车道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出口匝道设计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对如何做好互通立交变速车道设计提出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4.
邹花 《公路与汽运》2012,(3):162-164
结合长沙绕城高速公路杨梓冲互通设计,介绍了该互通立交的交通量预测情况和方案设计原则,重点从主线设计、匝道设计、变速车道设计、收费广场设计、安全设施设计几个方面来探讨高等级公路互通立交设计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枢纽互通立交是进行高速公路之间交通转换的重要节点,对于车道数不同、交通量相差较大的两条高速公路之间的互通立交,其匝道形式、线形布局和交通组织也较为复杂。结合工程实例,探讨非对称型枢纽立交变速车道的设计要点,尤其是当匝道交通量较大且主线发生车道数变化时,基于车道数平衡的原则,如何进行立交加减速车道的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6.
袁国柱  吴沛峰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2):18-20,24,M0005
以津汉联络线高速互通立交项目为例,从匝道平纵线形、变速车道长度、分合流点视距、主线运行速度协调性等方面进行技术安全分析,从而检验互通立交方案的各项指标和运行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7.
复合式枢纽互通立交布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成海  何斌 《公路》2012,(5):61-64
高速公路网建设的逐渐密集,导致多肢交叉的复合式互通立交随之增多,使得安全、经济、简洁、合理地设置复合型枢纽互通立交显得尤为重要.就日照南复合式枢纽互通立交的设置,对复合式互通立交的布置、交织段长度及通行能力进行研究,通过多方案的分析比较,以端部、变速车道的精细设计为重点,完善设计方案,提出了复合式互通立交设计的要点、布设方法和注意事项,以达到复合式互通立交功能与经济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8.
根据以往工程实践经验,从变速车道、端部设计、匝道布置、桥梁布孔等方面阐述互通立交结合高速公路预扩容的设计思路,供类似工程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9.
设计阶段互通立交安全性评价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通立交区域内复杂的行车条件造成驾驶人更大的生理、心理负荷,带来了比正常路段更多的安全问题,互通立交安全性评价工作是道路安全评价的重要内容。文章通过分析立交间距、主线和匝道运行速度协调性、变速车道长度和视距等评价内容,对设计阶段互通立交安全性评价工作中易被忽视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结合厦门机场路东坪山地下立交功能定位讨论城市地下立交变速车道的设计问题,提出东坪山地下立交变速车道设计思路及相关的安全设计措施,对城市既有隧道内新增立交的规划、设计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合理选择互通式立交改扩建方案,保证改扩建后互通式立交能满足远期交通需求,该文从互通通行能力的窄点——匝道与主线连接部分的合流区及分流区的通行能力入手,分析互通在改扩建后的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并为互通改扩建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以已建成通车的沪宁高速公路无锡枢纽互通扩建工程设计作为案例,应用通行能力分析结果,证明了最终确定的"八车道直接拼宽、维持原来匝道布局及匝道标准"的方案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为了确定城市地下互通左出匝道分流区减速车道长度的合理区间,研究减速车道长度与主线、匝道的交通量和设计速度的交互作用对左出分流区交通冲突的影响,该文以武汉市两湖隧道工程地下互通立交为例,开展VISSIM微观交通仿真试验,并提取冲突率(RCR)和碰撞暴露时间(TTET)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随着减速车道长度增加,分流区冲突率减小而TTET增大;(2)随着主线交通量或匝道交通量的增大,分流区冲突率未呈现显著变化,而TTET有不同程度的增大;(3)随着主线设计速度的增大或匝道设计速度的减小,分流区冲突率和TTET均呈现增大的趋势;(4)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表明,减速车道长度是引起冲突率和TTET变化的关键原因,且综合来看地下互通立交左出匝道分流区减速车道长度的一般合理区间应设置为120~170 m,考虑工程经济性最大长度宜控制在195 m以内。  相似文献   

13.
该文在分析T型互通立交匝道端部交通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不同匝道设计车速标准,结合设计车速要求,提出变速车道类型及渐变段长度确定原则,最后,将上述成果应用于实际工程案例中.  相似文献   

14.
就互通式立交中变速车道的左侧路缘带宽度、流入和流出形式及互通景观设计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分别建立了城市快速路苜蓿叶互通立交合流影响区、分流影响区、交织区的端部外侧车道交通量预测模型和车头时距分布模型,根据实测数据标定了快速路苜蓿叶互通立交各区域的通行能力模型;综合上述模型建立了苜蓿叶互通立交整体通行能力计算模型,应用该模型确定了苜蓿叶互通立交的通行能力,并应用仿真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为研究快速路互通立交的通行能力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针对我国《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中互通式立交减速车道最小长度取值不合理的问题,通过国内外资料调查和互通式立交分流区车辆运行数据调查,研究主线设计速度为120 km/h的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分流区驶出车辆的分流位置和减速特性.基于二次减速理论并考虑三角渐变段长度建立互通式立交减速车道长度计算模型,通过调查数据统计和国内外研究分析确定模型中分流点初速度、分流鼻速度和两次减速度等关键参数取值.利用上述模型对减速车道长度取值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对应不同匝道设计速度的减速车道长度建议值.其研究方法和计算模型可用于不同设计速度的高速公路减速车道长度的确定,而进一步的调查和计算结果可以作为现行《规范》的补充.  相似文献   

17.
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对主线线形条件有所要求,主要包括互通变速车道范围内的圆曲线半径、变速车道范围内的最大纵坡以及互通范围内的竖曲线半径。为研究以上三个控制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互通区事故率影响敏感性,本文采集了26座互通的设计资料和事故数据,利用考虑交互作用的正交试验,以主线圆曲线半径、主线最大纵坡和主线竖曲线半径为考察因素,并将每种因素划分为3种水平,分析了主线线形对互通区事故率影响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互通变速车道范围主线圆曲线半径对互通区事故率影响是显著的,而互通变速车道范围内主线纵坡、互通范围内的竖曲线半径及以上三个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互通区事故率影响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探讨双车道匝道立交设计中经常遇到的车道设置问题。规范中处理双车道匝道立交中保持车道数平衡与基本车道数连续之间矛盾的方法是引人辅助车道。结合江门市四村互通立体交叉工程的设计,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山区高速公路受地形影响,很多互通式立交的设置位置受到很大限制,导致隧道出口与互通式立交出口之间间距很小。根据隧道内车辆驾驶人员对隧道内标志的识别、辨识、认读,以及车辆变换车道所需距离等条件,考虑对某些处于特殊条件的隧道设置1个变速车道,以缩小隧道出口与互通式立交出口之间的距离。分析结果表明,在设计速度为80 km/h的高速公路2级服务水平下,隧道出口处拓宽变速车道的长度不宜小于309 m,一般宜大于310m。在设计速度为60 km/h的山区高速公路隧道内拓宽变速车道的最小长度为203 m,一般应大于210 m。满足以上条件时,可以在隧道出口处设置变速车道以减少隧道出口与互通式立交之间的间距。  相似文献   

20.
对4座城市互通立交设计中的形态选择、车道数确定、辅道系统竖向设计、桥梁和辅道结构物选择等方面进行总结,并比较各自优缺点,以期为类似互通立交设计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