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钢管微膨胀混凝土试验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膨胀混凝土在钢管拱桥中能够抵消混凝土本身的收缩,并使混凝土初始处于受压状态,从而改善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因此在钢管混凝土拱桥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实践中,对于微膨胀混凝土的膨胀规律还缺乏了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种新技术的推广.文中利用封闭钢筒里灌装微膨胀混凝土试验,来模拟并研究了钢管混凝土桥梁钢管内混凝土的膨胀情况.采用适合钢管微膨胀混凝土生长模型,其拟合结果与试验数据较吻合.文中还讨论了微膨胀剂含量对膨胀率的影响以及不同膨胀含量下的膨胀规律.  相似文献   

2.
基于合理的材料本构关系模型,采用有限元法对长期荷载作用下钢管混凝土柱的变形-时间关系曲线进行了计算,并在此基础上对长期荷载作用下钢管混凝土中核心混凝土的徐变系数终值进行了拟合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长期荷载作用下,钢管混凝土中核心混凝土的徐变系数终值要明显小于素混凝土;采用0.9作为钢管内核心混凝土的徐变系数终值是合理且偏于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在钢管轻集料混凝土抗剪性能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核心混凝土对钢管混凝土抗剪性能影响的试验.从抗剪试件的变形和应变变化过程的特征人手,分析了不同混凝土类型、不同混凝土强度试件以及空钢管的受力性能差异,对比了核心混凝土在抗剪受力过程中粘结滑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钢管混凝土构件在受剪时,钢管对混凝土提供了套箍作用,而核心混凝土填充于空钢管中,可显著提高空钢管的抗剪性能.在参数相同的情况下,钢管轻集料混凝土与钢管普通混凝土构件的受剪性能相当,混凝土的强度对钢管轻集料混凝土构件的抗剪性能影响不明显.钢管混凝土构件在受剪时,核心混凝土与钢管之间存在微小滑移,对抗剪性能的影响可忽略.  相似文献   

4.
钢管内填外包混凝土,钢管表面不外露,将钢管混凝土作为施工的主要劲性骨架的这类桥梁一般被称为钢管混凝土劲性骨架桥梁.详细介绍某大跨径钢管混凝土劲性骨架拱桥中劲性骨架的预制与安装以及混凝土的浇筑过程,可为今后大跨径钢管混凝土劲性骨架桥梁的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的施工过程中,拱肋混凝土灌注是一项关键工序.但在混凝土灌注过程中,由于整个钢管拱受力不均,会使钢管拱局部应力或变形过大.以一座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琼海九曲江大桥为例,研究拱肋混凝土灌注过程中钢管拱的受力变形,通过张拉关键吊杆改善钢管拱的受力状况,有效地减少了钢管拱的局部应力和变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钢管混凝土压注是全桥混凝土施工的关键,通过合理设计C55钢管混凝士配合比,保证了钢管混凝土的顺利压注和钢管凝士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为了进一步探索纤维材料的选择和纤维掺入量配比的合理性和实用性,以及钢管和AR玻璃纤维混凝土组合而成的结构的基本力学性能,进行了4根普通钢管混凝土柱和12根钢管AR玻璃纤维混凝土柱轴心受压试验,得到了各AR玻璃纤维掺入量体积率下试件的极限荷载强度,并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1根普通混凝土柱和4根钢管AR玻璃纤维混凝土柱进行受力机理分析。研究表明:适量的AR玻璃纤维与核心混凝土相结合,对核心混凝土自身的强度和弹性模量具有良好的影响作用,在钢管AR玻璃纤维混凝土柱的配制中,AR玻璃纤维掺入量最优体积率约在1. 8%~2. 8%,此试验研究结果对一般钢管AR玻璃纤维混凝土结构实际工程的应用实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核心混凝土脱空对钢管混凝土构件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核心混凝土脱空对钢管混凝土构件力学性能的影响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针对营运6 a的西南某钢管混凝土拱桥拱肋核心混凝土的填充状况,通过相似模型试验和理论分析,浅述了脱空对钢管混凝土构件力学性能的影响,以期对钢管混凝土拱桥的设计、施工和检测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一百多年前,为了解决钢桥墩的钢材腐蚀问题,出现了钢管混凝土结构。随后,人们发现,钢管对内填核心混凝土的三向约束效应,使得钢管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抗压性能。最初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圆形截面的钢管混凝土,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矩形钢箱混凝土除具有许多圆形钢管混凝土优点外,还具有如方便连接、防火造价低等许多优点,矩形钢箱混凝土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0.
在运用超声法检测钢管混凝土缺陷时,会遇到超声波在钢管混凝土中以何种路径传播以及如何估算所检测的缺陷大小问题,且现阶段的研究不能确定超声波在钢管混凝土传播是否会出现短路,更不能精确地确定缺陷大小。通过试验得出:超声波在钢管混凝土的钢管壁上传播速度约为5. 9km/s,是否会出现短路与所检测试件中混凝土的强度和钢管与混凝土接触情况有关;在试验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估算缺陷大小新方法,并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