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降雨引发的铁路隧道仰拱隆起病害时有发生,严重影响隧道运营安全.文章以某高铁隧道仰拱隆起病害案例为依托,综合降雨作用、地形地质条件、防排水系统实际效果等多因素对病害原因进行探讨,采用数值模拟方法重现病害的发生,进而探究病害发生时隧道结构应力场、渗流场的特征规律,并结合病害情况提出针对性整治措施.研究结果表明:(1...  相似文献   

2.
明月山隧道地质条件复杂,隧道所通过的地层富含地下水、岩溶水,软岩、挤压破碎段所占比例较大,同时伴有煤层瓦斯及采空区等不良地质。如何采取科学的施工方案和有效的管理措施,对隧道安全施工和顺利通过煤层瓦斯等有害气体段具有重要意义。本工程通过超前地质钻孔和设立瓦斯监控预警系统等手段,有效掌握瓦斯及有害气体的具体情况,施工过程中加强通风,采用全自动瓦斯监控与人工监测相结合的施工方案,同时采取钻孔排放和注浆止气等技术措施,有效防止了瓦斯及有害气体突出的危险,确保工程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3.
非煤系地层瓦斯隧道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非煤系地层区修建隧道时对瓦斯没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且瓦斯涌出又具有随机性、分布不均匀性的特点,因此该类瓦斯隧道的瓦斯灾害危害性更大,对其形成机制进行研究意义十分重大。文章通过对我国已有大量瓦斯隧道的研究,总结出非煤系地层瓦斯隧道主要有三种成因类型:一是构造连通型,根据不同的构造类型,又可分为裂隙连通型、断层连通型与褶皱连通型;二是围岩变质型;三是复合型。  相似文献   

4.
文章依托靖西至龙邦高速公路原乐村隧道工程实例,通过现场追踪调查与考察,分析了隧道仰拱产生裂缝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处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以长昆铁路客运专线湖南段寨子岗隧道工程施工为例,深入分析该隧道出口段的复杂地质、边仰坡坍塌及进洞困境等情况,采取围护基坑开挖、止降水措施及加固措施相结合的综合进洞方案,有效处理富水全风化花岗岩地层中隧道的安全进洞问题,为今后类似地质条件下隧道洞口段的设计与施工提供较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针对复杂地质条件下浅埋地铁隧道裂隙水涌水量预测问题,文章以青岛地铁2号线枣李区间隧道为工程背景,基于等效连续介质模型,利用复变函数理论转换岩土体渗流区域和边界条件,推导了适用于浅埋地铁隧道涌水量的计算公式,确定了合理注浆圈参数;并建立了地铁隧道涌水量计算模型,通过流固耦合分析研究了不同注浆圈厚度条件下地铁隧道涌水量变化规律,验证了工程现场实测数据和数值模拟结果与理论解析值的吻合度。结果表明:隧道涌水量随着注浆圈厚度的增大或渗透系数的减小而降低;考虑到地铁隧道涌水量控制标准、经济合理性等要求,确定注浆圈厚度为4 m、渗透系数为0.009 8作为最优合理注浆圈参数;地铁隧道涌水量计算公式解析值与模拟值、实测值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基本吻合,验证了计算公式的正确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7.
云顶瓦斯隧道非煤系地层施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隧道施工时,会遇到非煤系地层瓦斯溢出的问题,给施工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文章以云顶隧道工程为例,介绍非煤系地层中修建瓦斯隧道的施工方法和安全技术措施,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针对隧道仰拱底鼓产生的危害,文章从自然环境、人为因素、灾害等方面简要分析了其产生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个假设条件对薄板压曲微分方程进行简化,归纳出影响隧道仰拱底鼓的七个关键点,并对各关键点检测方法的适用性进行分析;总结了针对各关键点所采取的防治措施。基于某隧道工程仰拱底鼓检测实例,初步验证了本文研究结果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黄土分布面积广,且其中多为湿陷性黄土,近些年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加快,穿越黄土地层的交通隧道不免增多.仰拱裂缝渗水是交通隧道的一种常见病害,其发生机制较为复杂,但很明显的是黄土隧道的仰拱裂缝渗水发生率更高,这会给隧道结构的耐久性带来很大影响,增加交通的危险性,因此重视并切实做好对黄土隧道仰拱裂缝渗水的处...  相似文献   

10.
深圳地铁2号线东延段安托山站—侨香站区间隧道顺利通过富水砂质地层的工程实例表明,在复杂地层中采用地面降水、超前预注浆及水平旋喷桩加固等辅助措施是成功的,也是必要的;另外,在隧道下穿次高压燃气管施工中,采用悬吊保护措施也为矿山法隧道施工和管线的绝对安全带来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1.
某新建山区隧道左线进口属于浅埋偏压段落,隧址区处于堆积体范围,坑洞和风化裂隙发育,地下水位高,洞内围岩主要为坡洪积土、全风化和砂土状强风化凝灰熔岩,易饱水软化崩解。施工过程中遇到隧道洞内冒顶、洞顶地表开裂、地表塌陷和初支变形侵限等问题。根据地质勘探报告、地表调查情况和已揭露的洞内围岩情况,结合超前地质预报和监控量测报告等资料分析了隧道冒顶原因,并采用洞内外相结合的措施进行了处置,有效地解决了问题,隧道拱顶沉降监测表明采取的处置措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在高压富水断层破碎带地层隧道施工中,因为洞段受构造运动的影响,断层内往往出现很多严重病害,影响工程质量和进展,因此必须加强该类型隧道的施工技术,预防事故的发生。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对高压富水断层破碎带地层隧道事故及其处理措施进行了探讨,以保证工程施工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3.
文章采用宽频多道瞬态瑞雷面波法对某新建铁路隧道钢筋混凝土仰拱厚度进行无损检测,通过试验对比分析了其检波器、震源、偏移距、道间距等关键参数的最优设置,并采用全局最优法的遗传算法对频散曲线进行了反演,从而避免了目标函数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的缺陷,同时又降低了对初始模型精度的要求。实践表明,测试结果与钻孔取芯数据较为吻合,印证了该检测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富水软弱地层盾构隧道始发洞口土体加固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富水软弱地层盾构隧道施工中,如何确保始发洞口土体的稳定是保证施工安全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文章以深圳地铁二号线南-科盾构区间为例,通过对搅拌桩法、旋喷桩法等传统的土体加固工法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并结合工程地质情况、地下水、施工环境以及安全性、经济性等因素,提出了选用两道800 mm厚素混凝土墙并配以搅拌桩对盾构隧道始发洞口土体进行联合加固的技术方案.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在盾构始发前和始发推进两个阶段对土体加固效果进行检验证明,这是一种适合软弱土层的较好的土体联合加固新技术.  相似文献   

15.
利用数理统计和回归分析等手段,对深圳地铁大剧院-科学馆区间隧道的洞内变形、地表沉降等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提出了在软弱富水地层用浅埋暗挖法修建地铁隧道时一些规律性的结论,如应及早进行初期支护封闭成环、采用开挖后前5天的位移速度可以预测最终位移等,为该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成都地铁3号线盾构隧道工程为背景,进行针对性的富水砂卵石地层碴土改良试验。通过室内试验研究,得出改良剂的合理浓度配比以及在不同含水率条件下泡沫改良的优化掺入比范围。在现场试验中,使用盾构主要参数作为间接评价碴土改良效果的指标,分析了在保证土体改良剂质量的前提下,采用泡沫剂+水在稍密卵石和中密卵石为主的富水砂卵石地层中进行碴土改良的可行性。运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进一步验证了其室内和现场碴土改良试验结果,得出的盾构隧道碴土改良剂优化配比值以及主要掘进参数值,可为类似在建和拟建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城市地铁设计必须了解所处地区地铁隧道施工引起地表沉降的规律。文章依托深圳地铁5号线工程实例,在对其18个暗挖区间隧道庞大的地表沉降监测数据合理选取的基础上,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选取的超过22 000个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得到了各个暗挖区间地表沉降沿隧道纵向和横向的总体分布和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各暗挖区间中地表最大累计沉降的分布规律是不均匀的,最大的达到了688.7 mm,最小的仅有7.8 mm,平均为82.3 mm;而隧道横向地表沉降的范围也各不相同,最大为140.47 m,最小为28.63 m,平均为46.78 m;实测数据与现有规范允许的最大地表沉降控制标准差别较大,建议采用适于深圳富水复合地层地铁隧道暗挖施工地表沉降新的三级控制基准。  相似文献   

18.
在富水砂卵石地层中,盾构隧道交叉重叠换边施工尚属首次,为解决盾构掘进通过后地表不发生较大沉降、不对道路及管线造成破坏,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采取了盾构掘进控制、地表注浆加固、洞内顶管注浆加固及施工监测指导施工的信息化施工技术,实践证明是比较成功的.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在建岑溪至水汶高速公路均昌隧道为例,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不同工况条件下帷幕注浆技术在富水软弱地层隧道工程施工中的作用,并对施工引起的围岩变形特征、地表变形特征及掌子面涌水量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设置5 m帷幕注浆圈后,隧道施工过程中的拱顶沉降、水平收敛及地表沉降显著减小,并且可以有效阻断地下水的渗流通道,对隧道施工方案的确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仰拱是隧道衬砌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提高隧道结构的承载能力。文章以马鞍山隧道为依托,通过现场对Ⅳ级围岩隧道底板进行应力、围岩变形、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间的接触受力、底板岩体受到的垂直压力、关键部位的二次衬砌钢筋受力、混凝土内力及锁脚锚杆内力的全断面监测分析,确定取消部分Ⅳ级围岩的仰拱是可行的,并介绍了Ⅳ级围岩隧道取消部分仰拱的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