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收集石林隧道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推覆构造对该隧道工程的灾害形成机制,阐明了以工程地质测绘、物探、钻探、孔内测试和取样试验等手段为主的综合勘察方法对查明该类型隧道的地质条件的重要性,为将来类似隧道工程勘察设计及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收集、分析福建锦峰隧道有关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等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该隧道的水文地质条件,探讨了该隧道出现的水文地质问题,为类似山区隧道的工程建设提供工程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广西隆百高速公路K18+960~K20+695委见隧道的勘察设计为例,介绍了在山区地质环境条件下隧道的勘察设计思路及手段,分析了勘察设计中隧道涌水量和围岩级别的计算方法,为类似工程的勘察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由于隧道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前期的勘察、设计与实际开挖揭露的地质情况常常出现偏差现象,不能满足隧道施工对工程地质信息实时、准确把握的需要。文章结合新古田隧道工程实例,介绍了在铁路隧道施工过程中采用动态设计的理念。使用超前地质预报技术与现场地质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能及时优化隧道前方围岩级别,对原设计进行动态调整。通过动态调整围岩级别,能够相应地及时调整施工方法和支护措施,确保施工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5.
以仑头-生物岛隧道工程和生物岛-大学城隧道工程的勘察工作为基础,并通过研读国内外沉管隧道的勘察方法,再结合国内相关规范的规定,总结出了沉管隧道的勘察方法,包括资料收集、工程地质勘察和水文勘察,并详细阐述了每种勘察方法的内容和要点以及基本规定.  相似文献   

6.
文章结合TBM在南疆铁路二线吐库段中天山隧道中的应用,根据该隧道的地形地质条件并借鉴西康铁路秦岭隧道的实践经验,分析了TBM的工程适应性;依据勘察设计施工中实测的地质参数和掘进速度,探讨了主要地质因素对TBM掘进效率的影响,对如何使TBM适应地质条件,以及如何采用针对性措施提高掘进速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隧道围岩的工程地质对TBM掘进效率影响显著;采用高质量和耐磨性能的刀具、增大TBM总推力是提高TBM掘进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在隧道工程中,由于地质情况多变,再加上经济因素、勘察技术和自然条件对施工限制比较大,常常出现隧道坍塌事故,对施工进度和施工安全造成了较大影响。鉴于此,对隧道工程防坍塌的施工管理进行了探讨,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在隧道工程中,由于地质情况多变,使得经济条件、采用的勘察技术以及自然条件等因素对施工的限制比较大,经常出现隧道坍塌的问题,对施工的进度和施工安全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基于此,对隧道工程中防坍塌的施工管理进行探讨,指出在施工的过程中,相关的操作人员和施工管理人员,要端正施工态度,严格控制施工中的各个环节,按照安全操作技术和施工组织设计预防隧道开挖过程中发生坍塌事故,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
该隧道地处贵州高原西部,场区属溶蚀—侵蚀地貌单元。主要采用工程地质调绘、钻探等综合勘察手段进行,基本查明隧道所处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特征、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对场地稳定性做出评价,场区不良地质为岩溶、危岩体及堆积体。根据地质调绘、岩样试验等成果分析,测区野外岩土体主要物理量力学试验成果及岩体完整性系数显示,施工中易发生大规模突发性涌水、涌沙、突泥等危害,应做好防排水措施设计,避免隧道内积水,保证排水通畅。分段确定围岩级别及力学指标,围岩产状平缓,顶板岩体受爆破震动易塌落,应加强围岩支护加固措施;边仰坡开挖临空易发生垮塌,应加强坡体加固防护措施,确保安全。详勘阶段加强场区工程地质勘察,进一步查明场区工程地质条件,为初步设计提供工程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10.
针对黄土公路隧道结构设计和施工中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工程实践的现实情况,结合白虎山隧道、新庄岭隧道、土家湾隧道三座黄土公路隧道衬砌结构力学性状研究成果,提出了以黄土公路隧道拱顶中心线侧压力系数为判据的深、浅埋界定的新方法,指出应结合黄土特性及埋置深度进行隧道衬砌设计,不宜按计算摩擦角或围岩类别确定隧道的围岩压力;设计时除进行荷载计算外,还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经工程类比及综合研究后确定衬砌结构。应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确定设计原则和施工方法,例如,地质条件较差地段应采用微台阶或分区微台阶法施工,而不采用侧壁导洞法或双侧壁导洞法;在取得同等支护效果的条件下应加强初期支护;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应特别注意水的处理。  相似文献   

11.
文章为预测吾排隧道涌水量,在收集区域地质资料和初步勘察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了调绘、钻探、物探等手段,分析了隧道隧址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并采用入渗系数法、径流模数法和地下水动力学法对隧道涌水量进行了计算,提出了隧道施工中出现突水现象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青云山特长隧道采用以综合地质编录、素描为基础、并结合多种钻探的预报方法,形成了"长短结合、点面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实测相结合"的施工地质超前预报技术,提高了隧道穿越复杂地段的断层带、挤压破碎带、涌水带等不良地质体的超前预报效果,较好地修正了勘察设计阶段的地质资料,有效地控制了施工安全风险,优化了相应的工程措施,为同类工程施工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3.
2006年1月21日,宜万铁路马鹿箐隧道突发大规模突水突泥,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从而引起了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宜万铁路是在建的地质条件最为复杂的线路之一,隧道工程多发育岩溶,具有突发性突水突泥的可能,修建风险大。为了进一步规避施工风险,减少施工过程发生突水突泥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设计中根据隧道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隧道工程特征,对岩溶隧道进行了风险等级划分,并针对Ⅰ级风险隧道进行突水突泥防灾报警系统设计(系统包括预测预报、注浆堵水、安全逃生三个方面),该设计在国内外尚属首次,设计成果在宜万铁路进行了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4.
隧道工程是我国公路网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由于其埋于地下,一旦出现工程质量问题,极易导致严重的安全事故。对此,加强隧道工程地质勘察与设计意义重大。针对S304松桃孟溪至新民公路改扩建工程中的苦竹园隧道的工程地质评价及其设计做了具体分析,指出必须重视隧道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结合隧道实际特点进行设计,确保设计的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来宾至马山高速公路采空区勘察设计为例,结合勘察区工程地质条件的特点,介绍了采空区勘察的主要手段,探讨了采空区勘察设计方法和处治措施,为类似工程的勘察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地质雷达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非侵入性勘测手段,具有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等特点,因此在公路隧道工程检测中得以广泛应用。地质雷达的引入能够提高隧道工程施工前期的勘察效率,为工程质量的控制和隧道安全运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阐述地质雷达技术的工作原理,深入探讨地质雷达技术在公路隧道工程中的应用,分析地质雷达在公路隧道工程检测中的应用案例,以全面展示地质雷达在公路隧道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现行设计规范和明挖隧道工程案例的调研,文章总结了变形缝防水做法和设置依据;在变形缝防水以"堵排结合"为原则的基础上,对于临海隧道和水下隧道,采用可排式变形缝止水带,可以增强防水效果。结合拱北隧道明挖段工程地质条件和防水要求,将可排式止水带结构运用于变形缝防水中,并在隧道内侧设计排水管道连接,以作为渗漏水的排水路径,该优化设计对工程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隧道施工过程中,富水构造、断层破碎带及蚀变带等不良地质不仅制约了隧道正常施工,且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隧道的施工安全。本文选用“地质调查法?+?TSP?+?瞬变电磁法(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Method,TEM)?+?地质雷达法?+?超前钻探”综合地质预报方法对侵入岩地区的某隧道开展综合地质预报,分析了掌子面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为该隧道前方掌子面安全施工提供了可靠的地质资料支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隧道塌方问题屡见不鲜,主要是受到不规范施工、不良地质条件、设计问题、极端天气等因素影响。针对砂岩区隧道塌方特性,文章以云贵高原西南麓某山区高速公路沉积砂岩隧道为例,根据该隧道水文地质条件及监控量测资料,分析引起隧道塌方的基本原因,并运用工程类比方法,结合施工安全、质量控制、投资控制、施工工期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了塌方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20.
在大型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和维护阶段,复杂多变的地下岩土工程条件对大型建筑和土木工程产业带来的巨大挑战令人难以想象.具体而言,通过准确的现场勘察可以降低工程风险,改善施工作业,确保施工安全,延长隧道或建筑结构的使用寿命,防止超设计的浪费.显然,由于缺乏对地下岩土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合理描述的手段,限制了工程现场地质条件的表征和岩土工程技术的发展.NSA大地工程有限公司成功地将地震层析成像及全息岩土成像技术应用于隧道工程和大型土木工程开挖领域.经复杂介质传播的记录地震信号是由折射、反射、散射、弥散等多类波形所组成,层析成像和全息成像是常用的利用信号波形变化来估计介质性质变化的位置和范围的反演技术.·岩石三维图像(Rock Vision3DTM)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基于地震能量在不同种类介质中以不同的衰减率和速度传播.通常,与破碎或裂隙发育的岩土体或空洞条件相比,地震波在完整坚硬的介质中传播时,具有更高的传播速度和更低的衰减.·TRTTM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了地震波在岩土体中传播过程中遇到具有不同震动特性的岩土区带间的界面时部分地震波能量将产生反射的特性.绝大多数地质结构异常及岩性变化,在地震信号可及的距离范围内,均可形成可探测的地震反射.文章介绍了上述技术的各种应用条件,分析了地震成像技术在隧道工程施工中所能提供的与隧道工程施工有关的岩土工程地质条件方面的准确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工程建设者可以按期在预定计划内安全地完成工程施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