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公路隧道围岩稳定的结构面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构面是影响公路隧道围岩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引用最新研究成果,系统地分析了结构面空间方位、几何参数的抗剪强度对公路隧道围岩稳定的影响,根据工程实践,搪塞了RQD指标运用的若干问题,推荐了JRC的定量统计估测方法。  相似文献   

2.
引入可拓学理论,建立隧道围岩质量评价物元模型,采用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选取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RC、围岩质量指标RQD值、结构面摩擦系数Jf、节理间距Jd、地下水状态W、完整性系数Kv为评价指标,对坪子头隧道左线围岩质量等级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基于熵权法的围岩质量可拓评价不仅取得了与工程地质报告相一致的评价结果,而且能客观反映待评围岩与相邻围岩等级之间的距离,从而提供更为准确的围岩级别,为隧道施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网络模拟在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庆良  杜时贵 《公路》1994,(1):18-22
岩体结构面网络模拟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岩体结构研究技术。本文以黄土岭隧道为例,系统地介绍网络模拟技术在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分析表明,结构面网络模拟技术在公路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隧道围岩净距讨论与小净距隧道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万明富 《公路》2000,(7):55-58
从岩石力学理论和现代设计、施工技术等方面入手,对相邻隧道围岩净距最小值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小净距隧道的概念,使相邻隧道围岩净距最小值的要求不再成为制约隧道展线和结构形式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隧道结构可靠度评定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川  关宝树 《公路》1994,(9):7-9
运用概率统计的方法得出中梁山,缙云山两隧道的结构及材料实态概率特性,用随机有限元的方法,以岩石力学模式及“荷载-结构”模式两种途径,按围岩类别求得结构的荷载效应,最后以结构可靠理论为基础对两座隧道建成时可靠度进行评定。  相似文献   

6.
目前,在划分隧道围岩级别时,多是采用岩石饱和抗压强度来计算围岩BQ值,致使红层地区的隧道Ⅴ级围岩偏长,PPP高速公路项目的投资压力偏大。按照岩石中“砂质含量”从低到高的顺序,将红层岩石主要分为“泥岩、砂质泥岩、泥质砂岩、砂岩”四类,分析红层隧道的工程地质特征,判断出“岩石强度Rc是影响红层隧道围岩BQ值的关键因子”;分析了“样品失真”是导致常规抗压试验数据偏于保守的根本原因;归纳了点荷载试验具备“设备轻便、取样快捷、离散性小”等优点,阐明采用天然状态下的岩石点荷载强度来计算BQ值更贴合红层隧道实际水文地质条件的原理;建立了采用“点荷载强度”来优化红层隧道围岩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王斌 《华东公路》2010,(5):85-87
以张石高速岔道2#隧道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维仿真数值模拟法,对隧道浅埋偏压段围岩不同施工方法进行了数值模拟法,分析了围岩和支护结构体非线性力学行为的地应力场、位移场,确定了合理的开挖方案。  相似文献   

8.
刘道炎  谢建斌  黎忠  孙孝海 《隧道建设》2020,40(Z2):151-160
为研究岩溶区隐覆溶洞对盾构地铁隧道区间稳定性的影响,依托位于高原岩溶发育区昆明轨道交通4号线联大街站—吴家营站区间盾构地铁隧道工程,应用物探钻孔法和电磁波CT法勘探盾构地铁隧道区间的溶洞分布; 采用三维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分别研究盾构隧道不同埋深时隧道下侧溶洞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以及隧道周边溶洞半径、溶洞填充状态、溶洞位置、溶洞隧道间距对盾构隧道开挖稳定性的影响,分析岩溶发育区盾构法地铁隧道施工过程中隧道结构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 1)综合应用钻孔法和电磁波CT法,可较好地判断岩溶强发育区内的溶洞分布; 2)当隧道周边溶洞尺寸和位置不变时,盾构隧道围岩塑性区和变形量随溶洞埋深的增大而增大; 3)当隧道周边溶洞半径增大时,溶洞与隧道围岩间的应力集中区域变得分散,盾构隧道围岩变形量减小; 4)隧道周边溶洞内填充物及数量对盾构隧道围岩的变形量基本没有影响; 5)隧道周边溶洞位置对盾构隧道围岩变形的影响程度分别为盾构隧道围岩左、右侧的溶洞大于盾构隧道围岩下侧的溶洞,盾构隧道围岩下侧的溶洞大于盾构隧道围岩上侧的溶洞; 6)隧道周边溶洞仅在距隧道一定范围内才对盾构隧道施工稳定性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管鸿浩  苏辉  杨世武  胡忆  莫阳春 《隧道建设》2017,37(12):1529-1535
《铁路隧道设计规范》中的深埋围岩压力公式没有考虑隧道拱部围岩本身的承载作用以及超前预支护作用,荷载计算结果偏大。为验证深埋隧道初期支护结构实际承受的围岩压力荷载,以蒙华铁路三门峡至荆门段现场监测数据为依托,通过分析围岩变形监测资料,探讨蒙华铁路隧道围岩及结构在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变形行为,并采用拱顶沉降与水平收敛相结合的位移反分析法,建立荷载-结构法平面有限元模型,反演推导围岩压力荷载。分析结果表明:双线隧道反分析得出的围岩荷载为同级别按规范计算值的70.7%~76.5%;单线隧道反分析得出的围岩荷载为同级别按规范计算值的88.8%~93.1%。研究成果对蒙华铁路隧道现场施工和优化支护结构设计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希望能对以后类似隧道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针对铁路高风险隧道地质围岩复杂性、突变性的问题,基于BP神经网络构造了以岩体完整性系数、岩体质量指标、结构面强度系数、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和地下水渗流量5个参数,进行高风险隧道围岩级别判定模型的研究。通过该模型对相关数据进行学习、训练以及回判和预测,实现判定围岩级别和实际围岩级别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根据兰渝铁路新城子隧道小间距段在开挖过程中出现严重大变形的工程实例,通过对小间距段左、右线在不同开挖方法下的现场监控量测数据及该段结构受力测试数据进行研究,并结合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提出高地应力小间距隧道合理的施工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针对高地应力区小间距隧道的开挖,采用应力释放洞法较台阶法能更有效地控制围岩变形,且支护结构所受到的围岩压力及内力均较后者小很多。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双连拱隧道左右幅开挖对临洞的影响,以云南省晋红高速公路蔡官营隧道为研究对象,采用块体离散元软件3DEC中的黏结块体模型建立数值模型,模拟分析双连拱隧道一侧开挖对临洞拱顶沉降和围岩节理破坏范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合理地表征蔡官营隧道纵向间距过大或过小时现场出现的异常变形及结构破坏等现象;开挖过程中,无论是先行洞或后行洞开挖都会造成临洞拱顶沉降值增大及围岩中张拉、剪切破坏节理数量的增加,且破坏的节理主要以剪切滑动破坏为主,说明除了位移、应力外,节理破坏数量的变化也可作为围岩所受扰动大小的判断依据。然后以多个指标为判断依据,研究该隧道左右幅掌子面不同纵向间距对隧道围岩及支护结构的影响,进而确定合理的纵向间距;根据先行洞掌子面附近拱顶沉降值变化得出合理间距不小于30 m,根据张拉失稳节理面的数量得出合理间距为20~40 m,根据处于滑动状态的节理数量得出合理间距为30~40 m,根据发生滑动节理数总和得出合理间距为20~40 m,根据中隔墙的水平位移得出合理间距为20~40 m,根据二衬弯矩值得出合理间距不大于40 m,综合所有判断依据,得出隧道左右幅掌子面纵向间距应介于30~40 m(隧道净空的2~2.5倍)之间。在后续施工过程中,将左右幅掌子面纵向间距严格控制在该范围内,最终隧道顺利实现了贯通。  相似文献   

13.
黑山Smokovac-Matesevo高速公路项目采用欧洲标准,该项目多数隧道位于复理石中,其隧道围岩分级采用Bieniawski的RMR法围岩分级法。复理石地层特点是薄层状、岩性种类多,性质变化大等。为了进行复理石隧道围岩的准确分级,因而对该项目复理石地层隧道的RMR法分级的岩石特征参数取值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采用平面及三维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对复杂地质条件下小间距双线城市交通隧道的围岩稳定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现有小线间距条件下厦门云顶隧道围岩及结构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估,同时,模拟计算还可为围岩的预加固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弹塑性力学和传热学原理,以川藏公路雀儿山隧道为工程背景,通过有限元方法研究了裂隙围岩隧道衬砌所受冻胀力的量值、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隧道埋深、裂隙间距、宽度、角度、冻结深度和裂隙与衬砌结构之间的距离对冻胀力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高地应力深埋层状围岩隧道非对称变形受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迪  陈子全  甘林卫  代光辉 《隧道建设》2018,38(11):1813-1821
为深入研究高地应力层状围岩中隧道和支护结构的非对称变形受力特性和机制,以绵茂公路篮家岩隧道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层理角度和地应力方向下隧道变形、钢拱架应力以及二次衬砌弯矩和轴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1)层状围岩中隧道结构受力的最不利位置常出现在层理面法向方向; 2)隧道的非对称变形机制在于地应力对层理面产生的法向挤压作用和切向滑移作用,当层理面角度缓倾时,隧道拱顶和拱底承受较大挤出变形,当层理面角度陡倾时,地应力方向与层理面夹角越小,隧道衬砌在主应力作用位置产生的滑移变形越大。最后,根据层状围岩隧道变形和衬砌受力特征,提出合理的支护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7.
浅埋双连拱隧道进洞口管棚预支护参数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复杂地质条件下浅埋双连拱隧道围岩压力通常是不对称的,特别是隧道围岩十分软弱时更为明显。偏压作用对于围岩的稳定性产生较大影响。采用三维弹塑性有限差分方法分析偏压双连拱隧道的管棚预支护作用。管棚效能的发挥不仅与其自身的参数设计及选择有根本关系,而且也与地层参数和隧道结构参数密不可分。针对该隧道的地质条件和管棚设计要求,对钢管环向间距、钢管直径、管棚在围岩中的剩余长度、管棚力学模型、开挖进尺长度5个方面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偏压双连拱隧道管棚应采用不平衡设计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在高破碎沉积岩中掘进长约700m、横断面宽14.5m,高10m的一座隧道,隧道洞口的坡度陡峭,很可能发生塌方,隧道穿越土与强风化板岩混合的构造层。为减少隧道面及其附近围岩的移动,排除围岩和边坡的不稳性,并给出完整的初始结构,使用了加设钢管的水平喷射将,在开挖前方形成由喷射注浆柱构成的加固“隧道护拱”。为控制掘进中开挖面稳定并在围岩稳定空间上方形成有效的“隧道护拱”,进行了各种土工技术监测。本对地  相似文献   

19.
结构面是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岩体区别于其他工程介质的本质差别。结构面的存在使岩体具有不均一性及各向异性,岩体的破坏机理在很大程度上受结构面的控制。而公路隧道围岩结构面的几何学及力学特征的调查研究是进行围岩稳定性扣隧道渗流分析的前提。文中在对江西省景德镇某高速公路隧道岩体结构面调查的基础上,利用DIPS、Excel等软件对各种结构面进行了统计分析,旨在弄清围岩结构的总体特征,找出优势结构面,为公路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与渗流计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断层影响下隧道围岩稳定性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断层等软弱结构面是隧道工程中最常见的一类规模较大的地质不连续面。诸多工程实践和研究表明,隧道围岩的变形与破坏大多受到断层等软弱结构面的控制。结合大华岭隧道施工过程,根据隧址区断层实际走向、断层面产状与隧道轴线不同夹角,利用基于有限元方法的岩土与隧道分析系统(MIDAS/GTS)对断层影响下的隧道围岩稳定性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以DX(V)位移等值线数据分析为例,分析了特定施工段支护前后沉降对比及位移量,讨论了围岩和支护体系的结构状态及工程效果。该方法可为同类隧道设计、施工和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