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宏观上说,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面对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猛烈轰击和以“科学、民主”为核心的西方现代文化的强烈挑战,为实现“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孔子儒学教育理想的精华,使之与现代化相结合,以中西文化为基础创建中华民族新教育”的伟大目标,我国教育战线已经经历了两次重大的思想解放和与之相适应的两次高等教育的划时代变革。“从科举到学堂”是20世纪初我国教育战线经历的第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和与之相适应的一次高等教育的划时代变革,促使西方大学理念在近代中国的广泛传播,为我国效法西方建立和发展近、现代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拨乱反正’到‘三个面向’”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战线经历的第二次重大的思想解放和与之相适应的又一次高等教育的划时代变革,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念取得了重大进展。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我国大学走上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辉道路。“从‘三个代表’到‘科学发展’”是21世纪初我国教育战线正在进行的第三次重大的思想解放和与之相适应的具有根本意义的教育变革和大学创新,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以人为本自主创新和谐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观为指导,坚持“育人是大学之本”、“科学是大学之根”和“文化是大学之魂”三位一体的大学哲学观,在不久的将来实现“以中西文化为基础创建中华民族新教育”的伟大目标,开辟我国高等教育和大学更加光辉的未来。  相似文献   

2.
百年中国,经历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文化,生成了“‘五四’文化自觉”与“当代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既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对文化有相对独立性的自觉,也是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的自觉。“‘五四’文化自觉”的理论内涵是中国文化的“失败”,它所导向的实践是“文化改造”。围绕“失败”的争论涉及“利用厚生”“安身立命”和“纲常制度”三个不同的文化层次;“改造”的实践既指以西方现代性的科学与民主去批判中国传统,又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革命及其伟大成就。两种改造方案既鲜明对立也有交叉重叠,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化的主题。“当代文化自觉”的理论内涵是“文化自信”,它所导向的实践是“文化复兴”,这是21世纪中国文化的主题。中国的现代转型还在进行,对中国与世界的认识仍在深化。展望中国文化复兴的前景,“当代文化自觉”应当是一个包括“文化自觉”“中国自觉”和“现代自觉”的意义系统。  相似文献   

3.
一、传统教育思想的由来和历史划分 传统教育是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提出来的。在二十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宣称自己的教育主张为“进步教育”,而把在欧美一些国家盛行的,以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思想称为“传统教育”,这就是“传统教育”一词的由来。从历史分析,  相似文献   

4.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最具有时代先进性的就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因为人是社会生产力中占主导地位的首要因素;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石。“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具有时代先进性的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的核心内容和根本任务就是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文化进步,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灵魂。“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具有时代先进性的还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所以,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然从逻辑上进一步突出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为对象,从儒家“天人合一”论是否同于现在的“人与自然”和谐、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现实意义及其实现两大方面,对近年来学术界关于该主题的研究加以初步的爬梳与回顾,并就相关问题略抒己见。强调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等传统文化研究,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加以认真地解读与诠释,历史与辩证地分析、一分为二地评价,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使其在新的时代得以弘扬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现代大学之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大学应当具有大气大象、大师大量与大行大化的文化精神气质,大学正是以自己这种独特的文化精神引领社会前进;“学术自由”是大学与生俱来的传统,而这种传统的生命力又依赖于一个有利于学术自由的生态环境氛围;现代大学文化精神之构建在于价值观的整合、学科的相互尊重、科学人文知识架构的融合与校园文化文明创新。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需要政治上层建筑的改善给予推动;先进文化及其前进方向包含了政治体制的内容,民主与法治的问题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反映了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也从根本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人民群众改善和提高政治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仁”是儒家传统中的通德,是贯穿核心价值不可或缺的恻隐之情(同情心),也是涵盖大、渗透一切人文领域的群德之首.因此,“仁”是儒家哲学中最能体现孔孟之道的源头活水,是儒学中最受诠释和解经传统重视的德目,也是儒家经济与政治实践中最具权威性和说服力的指导原则.本文所关注的是“仁”在政治儒学和制度儒学层面的理论与实践,并对其如何与现代政治制度相适应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9.
陈铨是“战国策派”的主要代表,以往对他提出的“民族学”口号及其创作,都是从政治角度进行批判。本试图就“民族学”口号提出的背景,其内涵与理论来源、陈铨的创作与理论的关系作一探讨,指出“民族学”的倡导是“战国策派”化重建构想的一部分,他们以纠编为目的,却走向了另一种偏颇。  相似文献   

10.
陈西滢不是专门研究戏剧的,但对戏剧艺术与戏剧改革有自己的主张,也有过较大的影响.文学史通常把陈西滢归于“胡适派”文人之列,其实陈氏的戏剧观,包括他的易卜生研究、对传统戏剧的态度,都与胡适的观点多有差异.陈西滢对文学、对戏剧有其自己冷静理智的判断,他对戏剧舞台艺术性、趣味性和娱乐性的追求,对传统戏剧较为理性的态度,以及从接受角度注意观众兴趣的引导和培养,在现代戏剧理论创建期都是一份难得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几年前 ,我就和几位北京的学术界朋友在讨论“科学文化”究竟是什么、科学史又能在其中起什么作用之类的问题。科学史无疑将在新世纪中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 ,但这个位置很可能将定位于科学文化的大背景之中。科学、文化、科学文化 ,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的确非常复杂。按照 C.P.斯诺的说法 ,把人类知识体系分成两大块 ,科学和人文。科学是一种文化 ,人文也是一种文化——后半句简直象是废话。所谓“科学文化”,原是一个相当开放的概念 ,可以有多种理解 ,比如 :将科学视为文化的一部分 ,将科学本身视为一种文化 ,科学中具有人文功能的那一部…  相似文献   

12.
由国际儒学联合会、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主办。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宜宾学院唐君教研究所、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协办的第一届“儒家伦理与东亚地区公民道德教育论坛”,2005年11月19日在宜宾市酒都宾馆召开。这次论坛到会代表共73位,其中港台及国外学者18位,其他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多是具有高级称职在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领域研究有素的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3.
"新左派"与自由主义的政治学之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 0世纪 90年代末 ,“新左派”与自由主义之间进行了激烈的思想争论。这场争论从政治学的角度观之 ,主要涉及到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自由与平等的优先性问题 ;二是有关社会公正问题 ;三是民主的制度形式。本文认为 ,“新左派”与自由主义的政治学之争是知识分子对转型中国的人文关怀 ,虽然两派争论的学术含量不高 ,但其争论的意义超出了争论本身。只要社会在变革 ,思想的交锋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以来,尽管文化保守主义的派别众多,思想观点也多有差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要守住从孔孟始形成发展起来的中国文化“道统”,并视之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命脉,以这种文化史观为出发点,文化保守主义指责唯物史观是“物欲化”的,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侵害,本文在对文化史观的思想演变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其与唯物史观对立的思想实质。  相似文献   

15.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它是社会政治经济的“晴雨表”。80年代初,中国兴起的“文化热”,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一次再反思,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一次“价值转换”。随之,出现了一系列的亚文化研究,诸如:“饮食文化”、“鬼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等,  相似文献   

16.
综述了林则徐对鸦片危害的论述以及其禁烟的具体主张:“断源”、“截流”“重治吸食”。  相似文献   

1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结合民族工作的历史情况和现实需求提出的要求。这一论题具有哲学上的理论依据,也在实践中焕发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联合体”思想,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根基,自古以来在中华民族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大一统”和“家国同构”的哲学思想,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中国哲学源流;现代政治哲学“权利与共同体塑造”的观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哲学原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哲学基础。要深刻揭露和深入批判资本主义错误思潮、“传统文化中的‘大民族主义’思想”和西方错误的政治哲学立场等危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观念。要在马克思主义“联合体”塑造的制度实践与文化实践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文化实践与经济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繁荣的治理实践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基础从观念走向现实。  相似文献   

18.
试论知识管理及其在图书馆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知识管理的概念,同时讨了知识管理在传统图书馆的作用和意义,并认为图书馆应实施知识管理战略,并通过组织知识管理来实现“学习型组织”目标和科学的知识管理来实现“知识导航”目标。  相似文献   

19.
冯友兰在留美期间(1920—1923)吸收了西方“Neo-Confucian(ism)”概念,回国后(1924—1926)最早将其翻译为中文“新儒家(学)”,指出宋明新儒学受佛道影响在本体工夫论上与先秦儒家不同,但在人生观上一致。随后李石岑(1926)、谢扶雅(1928)、陈寅恪(1934)等人也阐发了“新儒家(学)”概念,从而使其成为流行的学术名词。虽然由于构建中国哲学史概念体系的需要,加上“新儒学”概念意义的不确定性,1932年底以后,冯友兰在其中文论著中转而使用包括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内的“道学”概念。但卜德又将冯友兰论著中的“道学”翻译为“Neo-Confucian(ism)”,从而促进了其在学术界的传播。随后以狄百瑞为首的哥伦比亚学派致力于阐发宋明新儒学的现代价值,又进一步促进了这一概念在海内外的普及。  相似文献   

20.
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是现代社会是否和谐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基础,也是实现企业和谐目标的一个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没有劳动关系的和谐就没有企业的和谐.也就没有企业的发展。近年来,绍兴市公交集团公司以构建“和谐公交”目标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建立和谐劳资关系贯穿于企业的各项工作中,以发展促和谐、以管理促和谐、以文化促和谐.实现了职工权益与企业繁荣进步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