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前言随着建筑设计及施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的高层超高层及多用途建筑物日益增多。为了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结构使用功能的裂缝,造成巨大的损失,必须应用沉降观测加强过程监控,指导合理的施工工序,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  相似文献   

2.
为了对比分析不同地下水位下地铁车站在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化情况,以长春地铁2号线解放大路车站为实际依托工程,建立了该地铁车站的有限元模型,并且将有限元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的施工沉降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可靠性。分析了地铁车站中轴线上方的地表沉降在施工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并对上导洞、中导洞及1、2洞室拱顶沉降在施工过程中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通过定义3种不同地下水位工况,将不同地下水位下地铁车站的施工沉降曲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地铁车站中轴线上方地表沉降的有限元计算结果和实测数据的最大误差仅为5.6%,地铁车站中轴线上方的地表沉降量呈现出阶梯式的变化趋势,随着地下水位高度的下降,拱顶沉降量的增长幅度存在突变情况。  相似文献   

3.
刘勇 《中国电动车》2009,(10):32-33
随着建筑设计及施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的高层超高层及多用途建筑物日益增多。为了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结构使用功能的裂缝,造成巨大的损失,必须应用沉降观测加强过程监控,指导合理的施工工序,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工作,就此谈些观点和看法,希能引起同行的共鸣。  相似文献   

4.
机场地下行包通道沉降控制要求高,且不能中断运行,新建浅埋暗挖大跨黄土隧道下穿施工风险高,施工不当会引起地下行包通道沉降、变形,甚至引起混凝土结构开裂。为找出下穿隧道施工过程中引起通道底沉降的关键步序,更好地控制沉降,采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对新建隧道下穿机场地下行包通道进行了沉降分析,并通过在隧道开挖过程中洞内采用分步开挖、大直径管棚超前预支护、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背后回填压浆等沉降控制措施,将通道底板沉降控制在3 mm左右,并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监测,能够保证既有地下行包通道的结构安全。  相似文献   

5.
顶管施工过程中的地表沉降预测对保证施工安全、保护周边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应用BP神经网络算法,建立了某淤泥质黏土层矩形顶管工程地表沉降数据预测模型,通过监测数据验证,结果表明预测值与实测值拟合程度较高,从而得到地表沉降规律,为施工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王杜娟 《隧道建设》2013,33(4):327-330
为了解决土压平衡盾构在施工中的地表沉降问题,分别针对软土和砂卵石地层进行分析,从盾构设计角度提出一些地表沉降控制的有效措施,如加大刀盘开口率、配置足够驱动能力等措施,列举北京地铁十号线十二标的成功案例。认为应加强施工管理,多方面避免地表沉降的产生,最大限度地保证地铁施工的安全。  相似文献   

7.
基于实际工程中出现的MJS水平旋喷桩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地表沉降过大的现象,运用FLAC3D软件,分析水平旋喷桩在不同注浆置换率条件下加固地层所产生的地表沉降值,探求在水平旋喷桩施工过程中地表的沉降规律。同时,计算了不同注浆置换率条件下盾构开挖过程中的地表沉降,总结出不同置换率条件下地表沉降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顶管法T接隧道工法在施工过程中的主隧道响应,以无锡地铁3号线顶管法施作联络通道工程为背景进行现场试验研究,通过研究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工况节点了解施工过程,并对施工过程中的主隧道沉降、结构收敛以及结构本身的应变等通过测量等方法进行研究。通过研究施工具体步骤、工况阶段以及沉降和隧道收敛等的规律,得出如下结论:整个施工过程是较为安全的,且施工过程中影响结构响应的主要因素为盾构推力和内支撑顶力变化。通过试验研究,对顶管法修建T接隧道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给出关键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为了掌握软土段路堤是施工过程中的变形动态,施工期间必须进行稳定监测,一方面保证路堤在施工中的安全和稳定,另一方面能正确预测工后沉降,使工后沉降控制在设计的允许范围之内,确定稳定监的观测精度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0.
《公路》2017,(6)
地铁施工导致古建筑及其周围地表沉降的研究和控制是国内隧道工程领域遇到的重要课题之一,为研究地铁施工对古建筑及其周围环境的影响,以西安大雁塔为依托,运用Midas软件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了西安地铁4号线大雁塔段的盾构施工过程,具体分为无隔离桩和有隔离桩两种情况下,大雁塔保护区边界点A和地铁隧道施工区域正上方B点的沉降和X、Y方向上的应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该有限元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盾构施工过程中各阶段沉降和应力的变化规律,其计算结果与实际盾构施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较为突出地体现了隔离桩在实际工程中的作用,即成排的隔离桩起到了地下连续墙的作用,有效地阻隔了其两侧地表沉降和应力的传递。使用隔离桩后大雁塔保护区A点的沉降和应力各缩小了约20%,对大雁塔保护区及其地下空间起到了很好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1.
尚金光  张献州 《路基工程》2011,(3):26-28,32
从时空连续性角度研究了高速铁路施工过程中路基沉降观测及数据分析过程,对京沪实施《细则》中的路基沉降观测频次表进行了改进,确保其时间连续性与空间继承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三分原则"对路基沉降进行分段、分层、分时评估,以期指导路基信息化施工。  相似文献   

12.
控制地表沉降对于地铁隧道的施工意义重大,尤其是在闹市区穿越块、碎石土填方地带时如何保证洞内围岩稳定、有效控制地表沉降是目前地铁隧道施工中的一大技术难题.以重庆地铁三号线一段复杂地质段隧道开挖为例,针对开挖过程中出现地表路面沉降过大、构筑物开裂等问题,根据实际开挖过程建立隧道-土体-构筑物相互作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施工沉降产生的原因进行模拟对比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超前加固、及时支护等控制沉降的技术措施.监测结果显示采用改进技术措施后能有效控制拱顶下沉和地表沉降量,收敛值显著减小,说明改进施工方案达到了控制沉降、变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粉质土地基施工的沉降问题及其处理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粉质土地基中的构造物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沉降问题 ,应用土力学原理分析研究了沉降产生的原因 ,讨论了这种沉降对工程质量产生的影响 ,探讨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了优化近地铁段桩基施工技术,提高地铁隧道保护效果,采用监测涉地铁试桩工程施工过程引起的隧道水平变形和沉降位移变化的方法,并结合施工工况,分析不同净距、不同桩基类型下桩基施工引起的地铁变形特点。研究表明: 1)桩基施工距离地铁隧道净距5 m,采用全套管全回旋钻机施工时,对隧道水平收敛位移的影响大于沉降位移,全回转钻机施工过程中应注意取土时机及速度。2)桩基施工距离地铁隧道净距12 m,采用全回转半套管工艺施工时,对隧道沉降的影响大于水平收敛位移,套管长度需满足穿透承压水层。3)桩基施工距离地铁隧道净距为20 m时,可使用常规旋挖钻机施工; 隧道水平位移在施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为先向远离桩基的方向变化,之后随着取土回移; 隧道沉降位移的变化规律为先向下沉降,之后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平稳。  相似文献   

15.
为了确保高速铁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需要对线下工程施工后的沉降进行观测与控制。结合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工程实例,详细介绍了在铁路施工过程中的沉降观测精度、技术要求和评估方法,可为类似工程的沉降观测与控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粉喷桩复合地基沉降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软弱路基在路堤填筑过程中的沉降规律是高速公路建设中非常关心的问题,应用有限元数值方法,研究了粉喷桩复合地基在填土过程中沉降的动态过程,揭示了孔隙水压力在施工过程中的增长消散规律,计算得到了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  相似文献   

17.
彭光火 《路基工程》2020,(5):222-227
以广州地铁18号线番南中间风井—番南1号盾构井区间下穿蔡二村为例,采用Peck公式分析了盾构施工对建筑物和地表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范围,提出了合理的沉降控制技术,并对施工过程中的沉降进行了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在双线盾构下穿后,地表会出现明显的双沉降槽变形趋势;通过合理选择掘进参数和注浆加固方案,可使地表和建筑沉降控制在安全范围以内。  相似文献   

18.
姜华龙 《隧道建设》2013,33(6):499-509
为解决盾构工法近距离下穿运营既有地铁车站中盾构总沉降控制问题,通过采取盾构施工前对障碍物进行探测、区间与车站之间土体的加固、盾构推进和注浆参数的合理确定及盾构机注浆系统的改进等一系列措施,确保了盾构在整个下穿过程中的顺利推进,并使整个施工过程的总沉降量控制在-1.7 mm以内,达到了施工前评估报告要求的-3~+2 mm的控制标准,为盾构下穿既有站施工的沉降控制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9.
以彭湖高速公路软基填筑过程中的沉降变形为研究对象,阐述了软土沉降监测方案,依据现场监测数据分析了在施工期内小范围的池塘软土、填筑材料、填筑速率对路基沉降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高速公路设计和施工阶段,桩土复合路基的沉降问题往往被忽视,导致工后沉降较大,影响行车的舒适性。基于正交数值计算方法,对影响沉降的各主要因素进行了归一化分析,并从设计和施工两个方面,分别给出了各影响因素的修正系数表达式和拟合参数及拟合优度评价。研究结果为设计时选择各因素水平的最优组合,以及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有利于减少工后沉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