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神经介质是大脑功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20多年来,由于神经化学和精神药理学的迅猛发展,中枢神经介质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取得了较大进展。人们不仅对机体某些行为和生理变化的中枢调节有了新的认识,而且对诊断和治疗一些复杂的神经系统疾病寻找到新的线索。在劳动卫生与职业病领域中,近年来,从中枢神经介质的角度  相似文献   

2.
锰神经毒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锰主要以烟尘形式经呼吸道吸收,而有机锰可经皮肤吸收,也可直接通过鼻腔经嗅丝转运到达中枢神经系统。锰毒作用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早期以神经衰弱综合征为主,晚期则以锥体外系神经障碍为主,但其神经毒性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本文仅从锰引起神经递质代谢紊乱、突触传导功能障碍、自由基损伤、细胞凋亡、基因多态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应答器(Balise)作为点式信息传递通道,广泛应用在我国高铁领域.在了解报文结构及FFFS编码策略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报文硬件和软件CRC校验的实现方法;分析了2种方法在校验时间、占用资源和实时性的差异.在实际应用中,应该根据应用场合的不同,合理的选择相适应的校验方法,以达到系统的最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城市地铁隧道施工引起地表移动的研究中,Peck法和随机介质理论法应用比较广泛。由于随机介质理论法应用经验相对较少,其相应的主要影响参数的取值方法也不是很成熟,通过对Peck法和随机介质理论法之间的关系的讨论,得到Peck法可以看作是随机介质理论法在应用于埋深较大、开挖断面较小的隧道的一个近似,并给出了随机介质理论法主要影响角的确定方法,大大加强了随机介质理论法在城市地铁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移动及变形研究方面的实用性。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通过实际工程的验证,证明上述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国产某牵引变压器与动车组车体在不同安装参数条件下的振动传递率,建立了牵引变压器——车体耦合模型。推导了器身激励到变压器箱体的功率流传递和变压器箱体到车体的振动功率流传递表达式,并通过试验验证了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6.
研究低温对橡胶弹性元件传递率和固有频率的影响是改善转向架动力学性能的重要手段。简要分析了弹性元件低温效应,设计了一种弹性元件受迫振动试验方案,并与2种自由振动试验方案进行分析比对,重点通过受迫振动试验方案研究了温度为23℃、0℃、-20℃、-40℃对不同橡胶弹性元件传递率及固有频率的影响。研究表明:试验设计与实际工况一致,受迫振动试验更能准确反映出弹性元件的传递率和固有频率特性,随着温度降低,弹性元件的传递率变小,固有频率变大,在刚度合格且在非共振频率区,传递率越小减振效果越好,研究成果为高寒动车组转向架防共振设计、弹性元件的研发和试验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热电厂的锅炉风机系统中,送风机提供燃烧所需的氧量,引风机保证炉膛合适的负压。所需的氧量因蒸汽压力的不同而不同,在采用工频全速运行电机的风机中,通过调节风道闸门的位置或通过液力耦合器调节速度的方法来控制氧量和负压。由于闸门前后存在压力差,调节风道闸门的方式会造成很大的能源消耗;而液力耦合器因采用液体作为中间介质进行力的传递而存在着传递效率低的问题,同时液力耦合器的维护工作量大,容易产生振动,改造起来也困难。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高速动车组齿轮箱功率损失组成和影响因素的分析建立了齿轮箱功率损失模型。结合某型动车组齿轮箱在不同转速和扭矩条件下的试验数据,讨论了功率损失与润滑油温度、转速、扭矩以及传递功率的影响关系。研究表明:在稳定工况下油温直接影响功率损失的大小,在动态工况下转速变化比扭矩变化对功率损失的影响更大,齿轮箱传递效率在受功率损失影响外,同时也受总传递功率影响,齿轮箱在满载功率下传递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分析了粘弹性饱和介质中圆形孔洞在轴对称荷载和流体压力作用下的动力响应问题。利用Carcione提出的本构模型来描述介质的流变和松驰性质。通过引入势函数 ,在拉普拉斯变换域中得到应力、位移和孔隙水压力的解析表达式。运用拉普拉斯数值逆变换得到数值结果 ,分析讨论了反映介质粘弹性性质的参数在不同荷载条件下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分析表明介质的粘弹性性质对应力、位移和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前期研究和工程实践证明,围岩、抗减震层和隧道衬砌等材料关于刚度、阻尼和密度之间的匹配关系,对隧道在地震过程中的动态响应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为更深入了解隧道动态响应与相关材料匹配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动力学振动理论给出了关于地下结构位移传递系数的一个解析解,并首次提出关于地下结构综合位移传递系数的概念。对计算公式进行验证后表明:在隧道的抗减震设计中,当不考虑抗减震层的材料阻尼时,抗减震措施的材料刚度对地震波中的低频部分具有较好的减震效果,而对于地震波中的高频部分,抗减震层的减震效果不明显;无论是抗震层刚度的增加,还是减震层刚度的减小,均存在一个合理的刚度增大或减小的范围,当刚度位于该范围内时,才能使隧道的综合位移传递系数较小,并且在经济上不会产生浪费。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一种应用于浮置板轨道结构的新型橡胶减振垫的振动传递特性,对比某基于局域共振新型减振垫与普通橡胶减振垫的减振性能,研究预压质量与激振加速度对振动传递特性的影响,对新型橡胶减振垫进行刚度试验与振动传递特性试验,测试其在30~200 Hz频率下的传递特性,试验过程中采用不同的预压质量与激振加速度,振动传递特性测试采用加速度激振的方法,以加速度传递率作为减振垫振动传递特性的评价指标。结果表明:新型减振垫加速度传递率更小,减振效果更好,最大可以减小10 dB左右;减振垫上方预压质量对振动传递特性有较大影响,预压质量越大,加速度传递率越大,减振效果越差;减振垫的刚度对其振动传递特性有一定的影响,激振的加速度幅值对加速度传递率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提出了频率响应函数估计的试验研究方法,并以构架振动为输入、车体响应为输出来研究车辆的二系悬挂减振性能。分析表明,SW—160型转向架的二系悬挂在0.5Hz和1.7Hz附近有较高的横向传递率,而209HS型转向架在1.8Hz附近的垂向传递率比SW—160型转向架高。运用SPAMP方法找到了SW—160型转向架横向传递率较高的原因,据此调整了二系悬挂,重新进行了在线测试和试验分析。构架至车体响应的频响函数估计表明,调整二系悬挂后,SW—160型转向架在0.5Hz和1.7Hz处的横向传递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横向减振性能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室内直剪摩擦试验、室内模型试验、深井荷载试验和桩基静载试验,研究了各类桩的临界位移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桩侧摩阻力达到极限值所需要的临界位移较桩身沉降而言是很小的,因此,合理地选择桩土荷载传递模型,正确认识桩的荷载传递机理是进行桩基优化设计的前提。本实验研究为桩的荷载传递分析提供了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4.
轮轨水介质接触的完全数值分析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部分弹流理论,建立一种高速轮轨在水介质作用下接触问题的完全数值分析方法。研究在介质水作用下高速轮轨间接触压力分布,给出高速轮轨介质接触时的固体承载及液体动压分布。  相似文献   

15.
模糊神经技术在交流传动领域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模糊神经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发展现状,阐述了模糊控制及神经网络在交流传动领域中的应用,并提出了将模糊神经技术应用于交流传动系统的发展前景及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在高速铁路中的应用很少,其真空压力的传递、孔隙水压力的变化和真空卸载标准等缺乏研究。本文通过采用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处理高速铁路软土地基的现场试验研究,对此进行探讨,提出真空预压卸载的控制标准。研究结论:(1)真空预压的卸载标准应采用沉降速率和固结度双控制,沉降速率要达到5~10 d不大于1~2 mm/d的标准,同时要达到根据需要的工后沉降反算的固结度,固结度要考虑荷载水平,要采用对应后期总荷载水平下的固结度,或者说是采用后期总荷载下的最终沉降作为总沉降来计算固结度,尤其是对于高速铁路,其沉降速率应按照5~10 d不大于1 mm/d来控制;(2)孔压的上升和消散规律与沉降速率随荷载的发展规律基本一致;(3)真空预压卸载后再加荷,沉降仍然会缓慢增加,沉降速率基本呈收敛状态,但后期收敛的速率较小,由于应力边界条件变化,真空预压卸除后应保证一定的放置调整期;(4)真空度在不同介质中随时间、深度的传递规律是不同的,塑料排水板的通道有利于真空预压压力的传递;(5)本研究结果可为高速铁路设计、施工等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针对应答器易受周围复杂空间电磁环境影响的问题,研究铁路现场各类损耗介质、无金属区内金属介质对应答器系统的射频场"A4"接口和上行链路场"A1"接口的影响。基于应答器系统简化电路对精简参考环和BTM天线建立FEKO模型,根据实测数据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验证,仿真各类损耗介质下电磁波的穿透特性和金属介质下电磁波的分布特征。基于该特性特征和真实应答器的输入输出特性(IO),得到了各类损耗介质和金属介质影响下应答器和BTM天线的有效作用范围。研究结果表明各类损耗介质不能超过其特定厚度,无金属区内的良导体最大横截面不能超过300mm×300mm。无砟道床钢筋网的绝缘节破损会大幅降低"A"接口的传输性能。  相似文献   

18.
双线自动闭塞区段列车运行延误影响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双线自动闭塞区段前后列车运行状态的系统分析,着重研究了能力利用中列车运行延误的传递特性及其传递过程中的延迟性,提出运用计算机模拟进行了定理研究的方法,运用所建模拟模型,分析列车运行延误所造成的通过能力损失及其对后续列车的影响,给出了不同列车追踪间隔分条件下,列车运行延误及其传递的有关数量指标。  相似文献   

19.
IFC标准是开放的建筑产品数据表达与交换的国际标准,支持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的数据交换与共享。根据铁路工程需要进行IFC Schema扩展,形成铁路IFC标准可为基于BIM的铁路工程建设管理服务。依托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基于Bentley平台开展铁路IFC标准在隧道项目的应用研究。完成了铁路隧道IFC标准到商用BIM软件平台的嵌入,能够将设计模型信息传递至施工模型,将施工模型信息传递至工程建设管理平台,实现了信息在相关阶段的传递和互用。  相似文献   

20.
在利用VB进行程序开发时,我们往往需要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操作,特别是在引用其他程序计算的大量结果作为原始数据时,更加需要一种简便的方法实现这种大量数据的传递,作者在编制铁路桥墩检算程序时,通过对这种数据传递进行研究,编制了一个比较简洁的剪贴板粘贴函数,实现了从电子表格中复制桥墩垫石顶荷载数据到VB表格之间的数据传递,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