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屑代砂配制C50预制件商品混凝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用石屑代替河砂配制香港西部铁路预制件工程C50商品混凝土的过程及试验研究情况,并对混凝土实际生产应用效果和推广应用价值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
结合新建涪陵—秀山铁路黄草二线瓦斯隧道工程,基于类似瓦斯隧道工程气密性混凝土的研究成果,通过优选混凝土原材料及对气密性混凝土气密机理的分析,确定了人工砂代替河砂,并在混凝土中掺入适量优质粉煤灰、气密剂与聚羧酸减水剂的配制方案。经多次试验,配制出高性能气密性混凝土并成功用于工程中,满足了高瓦斯隧道气密性混凝土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3.
以"28 d龄期同强度等级"为目标优选配合比,开展了C50机制砂与河砂混凝土30 m T梁足尺模型试验,对比研究机制砂与河砂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耐久性能、实体结构的抗裂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机制砂混凝土通过优选配合比,具备不劣于河砂的良好的施工性能;机制砂混凝土比河砂混凝土在力学性能方面优势明显;机制砂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及实体梁的抗裂性能与河砂混凝土相近;用机制砂配制的海工混凝土用于实体结构是可行性的。  相似文献   

4.
机制砂中石粉含量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对机制砂中的石粉含量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对无河砂地区,以机制砂代替河砂进行混凝土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活性粉末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研究及生产工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新建铁路采用活性粉末混凝土(RPC)混凝土生产盖板,RPC组分包括水泥、石英砂、钢纤维、特殊掺合料和外加剂,导致了RPC成本偏高,通过研究影响RPC活性粉末混凝土质量的主要因素,建议用普通河砂取代石英砂.通过试验确定RPC配合比,介绍RPC盖板混凝土生产新工艺.  相似文献   

6.
河砂与机制砂是目前混凝土配制普遍采用的细骨料。但我国河砂资源分布不均且开采受限,而机制砂生产能耗大、环境污染严重。我国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沙漠砂资源,若能应用于工程建设,其对于缓解区域性河砂资源紧张、降低机制砂生产能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沙漠砂材料特性进行试验研究,在确定沙漠砂与其他材料化学相容性基础上及给定配合比情况下,以沙漠砂替代率作为变量,以多种替代率配制混凝土指标最优值作为目标值,综合考虑和易性、和易稳定性、抗压强度及经济性指标,并将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利用标准差确定各指标的目标偏差权重,最终构造加权偏差函数确定沙漠砂最优替代率。  相似文献   

7.
汪波 《铁道建筑》2005,(7):36-38
通过掺用部分河砂与外加剂进行多种配合比设计,解决了机制砂配制混凝土的强度和工作性能,满足了长距离、多弯道、大高差的泵送要求,确保了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8.
以制备的活性粉末自密实混凝土(RPC-SCC)为基准,进行配比优化。使用河砂代替石英砂,根据紧密堆积理论,试配出达到最大密实状态的河砂掺配比例为细砂(0.15~0.3)mm∶中砂(0.3~0.6)mm∶粗砂(0.6~1.18)mm=0.18∶0.42∶0.4;绝对体积法进行配比设计,利用石灰石粉等体积取代基准配比中的石英石粉,偏高岭土等体积取代硅灰;粉煤灰、矿粉内掺取代部分水泥;使用普通混凝土养护工艺(温度(20±1)℃,相对湿度>95%),制得水泥占胶材40.88%,坍落扩展度660 mm、28 d标养强度106.9 MPa绿色高性能混凝土。  相似文献   

9.
远距离高泵程机制砂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内昆线重点工程老煤洞特大桥的现场施工实践 ,对 C2 8机制砂混凝土的配制和远距离高泵程泵送技术进行了研究 ,并获得成功。这一试验研究的成功 ,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而且解决了西南地区混凝土用砂缺乏的一大难题 ,同时也为河砂缺乏地区的工程建设开辟了新料源。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基础工程建设飞速发展,河砂资源严重短缺,尤其在渝东南地区尤为明显,同时受限采政策影响,天然河砂供不应求。国铁集团于2020年11月1日实施《铁路机制砂场建设技术规程》,解决了铁路工程建设中河砂资源短缺难题,使得机制砂可以在铁路工程中得以应用。隧道洞渣生产机制砂,既节约成本、废物利用,又可满足现场施工需求,变废为宝。但机制砂由于颗粒棱角尖锐,多呈细长状,矿物成分复杂、潜在有害物质多样,性能差异大,致使配制混凝土性能差异较大。本文对机制砂的颗粒形貌、石粉含量、细度模数、MB值等指标进行试验及数据分析,以研究机制砂对配制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