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轿车情报》2004,(10):140
倦怠无力 开始是肩和脚感到不适,接着腰部,最后疲劳的感觉就会蔓延到全身,致使全身乏力,精神恍惚。 感知机能变羁 一般经过2至4小时的连续驾驶,中枢神经就会产生疲劳,开始出现感觉锐敏度变化,注意力不集中等状况。 注意功能失调 疲劳会导致注意力涣散,注意集中的范围缩小,很容易会经常错失重要的交通信息等。  相似文献   

2.
在座椅其他设计均不变的情况下,被试者通过调节腰托前后位置实现腰部支撑强度变化,模拟背部特别是腰部不同支撑设计的座椅,进行了座椅靠背主客观评价相结合的舒适性研究,并讨论了随着驾驶时间的推移,驾乘者不舒适部位和坐姿变化规律。研究显示,得到被试者腰部支撑强度适中、不足和过大3种形式的压力分布特征之一。腰部支撑强度适中时,腰部区域内压力变化平缓成“面”支撑;腰部支撑不足时,一般特征是腰部区域内压力小于肩部,随着驾乘时间增加,骨盆会前移使腰椎脱离脊柱“S”形的健康弯曲状态;腰部支撑过大时,有“点”支撑的变化趋势,随着驾乘时间增加,胸廓后仰头部调整驾驶所需的眼睛位置,颈部和肩部肌肉处于活跃做功状态易产生疲劳。  相似文献   

3.
本文中通过采用颈腰部生物力学和表面肌电信号相结合的方式,对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的疲劳状态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生物力学的计算与分析,合理地选择了能有效反映驾驶疲劳状态的生理信号采集位置,即颈6左右两侧上斜方肌和腰4左右两侧竖脊肌。然后,在利用经验模态分解算法对测得的肌电信号进行去噪的基础上,找出能表征驾驶员疲劳状态的颈腰部肌电特性参数,并对提取的特征参数(颈部复杂度、腰部复杂度和腰部近似熵)进行主成分分析,获得了两个主成分,有效保留有用信息,去除冗余信息,实现了特征参数的降维。最后,以此为自变量建立疲劳驾驶评价模型,有效提高了模型的正确率,加快了模型的运算速度。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对驾驶员正常与疲劳状态的区分上具有良好的识别效果,正确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4.
六、汽车平顺性试验方法(一)试验目的汽车行驶平顺性就是汽车在道路上行驶时,乘员不致因振动而感到不适与疲劳,以及货物、装备等不致因振动而损坏的性能。我厂过去所进行的有限试验中,主要是通过测定影响汽车振动的有关参数和汽车在各种道路上行驶的垂直加速度,以及行驶试验中人的体验来比  相似文献   

5.
在如今这个喧嚣浮躁的世界里,下班人群来来往往,城市里各种噪音不绝于耳。面对生活中、工作中不断积压的疲劳,你是否还在为平时平淡无味的生活感到烦心?为乌烟瘴气的城市生活感到厌倦?脱开枷锁,去追寻一种健康时尚的生活。闲暇时刻,来到咖啡馆,品着美味的咖啡,读书看报,享受绝对宁静的休闲时光;  相似文献   

6.
吴修义 《商用汽车》2007,(1):118-119
许多长期从事坐姿工作的人,一般都患有腰部疾病,即使是健康的人,长时间保持一种坐姿,也会感到背、腰、臀以及大腿疲劳,甚至疼痛.其主要原因是重力作用于人体组织,局部血液流动不畅,各种代谢物质积累,由此引起各种不适感.分散重力、避免局部受力过大或者不断调换坐姿,以使各部分组织轮换休息,就可消除或减少上述的不适感.  相似文献   

7.
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驾驶员应对复杂条件的"抵抗力"。(一)防疲劳磕睡。夏季气温高,驾驶员睡眠不足,行车中容易疲劳磕睡。因此,出车前不应参与对大脑刺激性强的活动,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当行车中感到疲劳、打哈欠、手足无力等疲劳征兆时,应立即停车休息,或用冷水淋洗头面,活动四肢,待精力恢复、头脑清醒后再行车。  相似文献   

8.
交通事故是造成行路难的原因之一。日本车多,事故也多,每年因此造成上万人伤亡,交通安全问题一直很棘手。最近,日本电子航法研究所研究人员盐见格一发明的一种新系统,可在驾驶员感到疲劳前,通过人体的各项参数感知疲劳,从而提醒驾驶员休息。庆应大学中岛真人教授开发了一种监测车距的系统,在汽车音响上方安装一数码相机,捕捉前方画面,然后经计算机解析,根据画面大小判断车距,如车距过近则系统将会提醒驾驶员注意。  相似文献   

9.
现代钢管桁架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出于轻型化的考虑,桥梁结构中越来越多地采用圆钢管(CHS)结构。该文介绍了3座钢管桁架桥的设计,并简要介绍了CHS焊接节点的疲劳设计方法。在钢管桁架桥的设计中,焊接管节点的疲劳设计是控制设计,现行的欧洲钢管节点疲劳设计规范已不适用于桥梁中典型的管节点。为了研究桥梁结构中节点的疲劳性能以及疲劳设计方法中的不足之处,对焊接CHS的K形节点进行了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0.
白雪 《驾驶园》2008,(2):54-56
疲劳是指驾驶员在操作过程中.由于连续工作不断消耗能量产生的机体内生理、心理变化,从而引起工作能力下降的一种现象.疲劳按其产生的性质,可分为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两种.生理疲劳是由于人体连续不断地活动,吏肌肉产生超负荷能力而引起的:心理疲劳是个体心理系统发生一定变化,从而引起工作能力下降的现象.引起心理疲劳的因素很多,如情绪动机水平等,单调、乏味的工作也特别容易引起心理疲劳.……  相似文献   

11.
SPA辅助寻道系统SPA辅助寻道系统是一套当驾驶员疲劳而游离其驾驶航线时可向驾驶员提供报警的电子系统。SPA辅助寻道系统可以防止由于驾驶员长途、连续驾驶车辆而疲劳以及疏忽和分心时产生操作失误而导致严重后果,通常适用于长途高速公路运输。驾驶员由于长时间驾驶车辆,当感到  相似文献   

12.
(1)调整好驾驶姿势。正确的驾驶姿势对安全行车是非常重要的,不但可以消除长时间驾驶的疲劳,保证良好的驾驶视野,而且还可以使驾驶动作更准确、迅速与合理。驾驶姿势主要与转向盘及座椅有关。在坐进驾驶座之后,首先应深深地坐在座椅后部,使腰部和肩部靠在椅背上。  相似文献   

13.
汽车驾驶员的腰痛发病率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开车时腰部的姿势不良及腰骶部受到长期上下震动所致.有不少驾驶员在开车时,特别是开长途车时,为了减少疲劳,总是习惯将座位往后倾、座垫往后挪,使身体成为半躺的姿势,伸直腿开车.然而用这种姿势开车,虽然开始时可以有轻松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觉得不轻松.  相似文献   

14.
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具有较高的动态模量和高温稳定性能,在同等交通条件下,能减薄路面厚度,适用于路面标高受限制路段,如:位于上跨桥下的路段;适用于对高温稳定性能有较高要求路段,如:长上坡路段。按中、法2种标准,试验分析EME20、AC20和Sup20等3种级配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高温稳定性、动态模量、疲劳性能,供同行设计、施工高模量沥青混合料时参考。  相似文献   

15.
2005款捷达轿车新电路——空调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5款捷达GiF、CiF轿车采用制冷一采暖一体化的综合式空调系统,保证车内的温度终年处于适宜状态。如夏季在22~28℃,冬季在20~22℃,室内空气湿度在60%~70%,这样便可以使驾乘人员感到舒适,减轻旅途疲劳,提高驾驶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5.“标准人体”的概念及人体尺寸值的应用。以前我们布置驾驶室内部尺寸(初步设计阶段)时,都是用1:5的“标准人体”样板来比量,借以检验驾驶员的操作空间尺寸是否合适。现在看来,仅用这种方法布置是不全面的。例如:我们若按平均“坐高”来确定座垫到顶栅的尺寸,将有大于平均值的50%的人坐上去感到头顶到顶棚的间隙不够。又如:若按平均的腿弯部高度来设计座垫高度,则对于小于平均值的50%的人就会由于脚够不到地板和大腿下面受到太大的压力而感到不舒服,并且很快就会疲劳、腿麻木。  相似文献   

17.
利用小型加速加载设备MMLS3对5,25,50℃下的2种沥青混合料(SMA-13和AC-13)的车辙深度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并将试验结果与2种沥青混合料在与MMLS3试验相同温度条件下通过四点弯曲疲劳试验获得疲劳寿命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1)由于更低的孔隙率与更好的抗剪切变形能力,SMA-13的车辙深度始终低于OGFC-13;(2)沥青混合料疲劳寿命受控制应变、温度、级配类型的影响,在评价不同的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时必须综合考虑;(3)相同温度条件下,通过控制车辙深度获得的使用寿命远大于通过控制应变为300×10~(-6),600×10~(-6)时的四点弯曲疲劳试验获得的疲劳寿命。  相似文献   

18.
多孔混凝土作为水泥混凝土路面或沥青路面基层时,和面层一起受到车辆荷载和温度应力的反复作用,路面应力分析和结构设计中需考虑其疲劳性能。文章在室内多孔混凝土室内小梁弯拉疲劳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疲劳寿命试验数据的概率分布,得出其疲劳寿命服从双参数威布尔分布,建立了不同应力水平和等效应力水平下两种形式的疲劳方程。根据得出的疲劳方程提出了多孔混凝土作为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进行路面结构设计的轴载换算公式。  相似文献   

19.
为了在路面养护工程中更好地利用再生沥青混合料,设计了RAP掺量均为80%的热拌及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对其进行四点弯曲疲劳试验,采用耗散能法分析普通再生剂和温拌再生剂对再生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的影响,并与新拌沥青混合料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性能虽不及新拌沥青混合料,但显著优于热拌再生沥青混合料;2) 3种沥青混合料达到疲劳破坏时的累积耗散能和疲劳寿命在双对数坐标系中均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且此关系不受再生剂种类及是否掺加RAP的影响,由此可通过线性拟合得到用累积耗散能表示的疲劳方程。  相似文献   

20.
很多汽车驾驶员都有亲身体会,开车时间一长便会出现头脑发胀,眼睛发酸,颈部和腰痛不适等疲劳现象。那么要减轻或消除疲劳,笔者介绍下列方法驾驶员不妨一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