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基于铁路第五次提速的京郑线石安段接触网改造工程,介绍了本次的改造方案、具体改造措施和改造结果。重点介绍了定位点改造、电分相改造、锚段关节改造和接触网张力调整等内容。改造后的接触网运行状态良好,弓网受流质量得到了全面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北京地铁1、2号线改造工程前的线路设备状况,阐明改造工程必要性,并介绍线路设备改造项目及内容。通过改造前后设备对比,对改造工程进行技术评价,说明工程达到改造预期效果及目的。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旧线信号系统改造的必要性,阐述了改造方案的评估要素。对单系统逐步替换、新老设备兼容共存及全部设备更新换代的3种方案进行了比选。基于不同的线路改造需求,得出了各类改造方案与不同的改造需求之间的匹配关系,以获得针对不同改造需求的适应性最佳的改造方案。  相似文献   

4.
葛党朝 《铁道车辆》2008,46(1):35-37
介绍了THDS系统数字化改造的内容、数字化改造后的效果、数字化改造后需加强的工作及对策和数字化改造后网络平台的综合利用情况.  相似文献   

5.
上海因城市轨道交通开通较早而成为国内既有线改造领域的先行者,其既有线改造经历以及经验教训对国内其他城市有一定参考价值。为此,首先回顾上海城市轨道交通既有线改造历程,主要呈现关注重点逐渐从个体向全局过渡、改造内容逐渐多元化和系统化、契合城市与网络发展目标的改造需求持续深化和拓展的发展趋势。其次,总结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开展既有线改造工作的要点,改造前以系统思维制定改造计划、改造中以保障施工安全和质量为前提尽量减少对乘客的影响、改造后积极开展后评估。然后从资金支持有限、内外沟通协调效率要求高、项目管理难度大、技术积累不足等方面剖析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开展既有线改造工作的难点。最后,展望上海城市轨道交通未来的既有线改造重点工作:探寻更多的既有线改造资金渠道、开展既有线改造项目施工计划与管理机制的改进与创新研究、深化既有线网评估工作、攻关未预留条件的地下车站不停运改扩建技术。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轨道交通既有线改造在促进城轨高质量发展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既有线改造涉及专业面广、待解决问题复杂,过去以解决安全问题为主要目标的消隐改造、以部分专业为对象的专项改造已难以满足新时代既有线改造需求。因此,面对城市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要求,亟须深入探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既有线改造发展路径。本文在梳理北京既有线改造历程的基础上,从面临的问题与实现的愿景两方面展开了对城市轨道交通既有线改造需求的分析,提出了既有线改造的整体思路,同时从城轨可持续发展方面创新地提出了既有线改造中的投融资思路,并从制度建设、要素活力、投融资机制、科技赋能、技术攻关、相关标准 6 个方面给出既有线改造工作建议,以期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既有线改造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升信息产业的安全性与可控性,重要信息基础设施的国产化改造工作势在必行。通过分析铁路电子支付平台的总体结构及功能模块,研究并提出3种国产化改造方案,分别为基础软/硬件分块改造、数据中心整体改造和业务功能模块分层改造。这些方案可为后续铁路电子支付平台国产化改造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天津地铁既有地铁车站结构改造工程,对大型地铁车站地下结构的改造方案进行研究。提出沿车站长度方向隔跨跳仓改造、沿深度方向自上而下分层改造的方案。在地下车站结构改造过程中,采用三维数值模拟分析既有地下车站结构、新设置的地下连续墙的内力与变形,在此基础上对改造方案进行了优化。改造工程实施效果良好,实测的变形与数值模拟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9.
陈鹏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21,24(8):136-139,144
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城市功能结构,需将已投入运营的非上盖车辆基地改造为地下车辆基地并进行上盖物业综合开发.针对车辆基地改造空间受限且不能影响线路运营的特点,创新性地提出了腾挪改造方案.讨论了腾挪改造的核心问题,阐述了腾挪改造的原则和改造方式,并以广州地铁1号线西塱车辆段为例,详细阐述了具体的腾挪改造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0.
畅西原  刘涛  刘建明 《铁道车辆》2011,49(1):37-39,49
介绍了KF—60型自翻车在既有车型的基础上增容改造的研制过程、主要改造结构、方案论证、改造技术参数及改造车辆运用试验等。  相似文献   

11.
研究探讨线路同一侧前后相邻两台减速顶的安装间隔,曲线段减速顶的安装方式,直线段减速顶单、双侧安装的方式,以及减速顶在单侧安装情况下,如何选择安装的钢轨等4方面问题,同时提出采用合理的安装方式,以提高减速顶调速系统和车辆走行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高速弓网系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虚拟样机技术的核心是参数化、可视化设计和综合性能分析。本文结合我国250km/h高速受电弓设计,应用虚拟样机技术,对铁路接触网-受电弓系统进行系统研究。在进行受电弓可视化三维实体设计的基础上,应用多体系统动力学软件SIMPACK和有限元计算软件ANSYS,进行了受电弓的几何分析及受电弓零部件的强度和刚度校核,计算了接触网振动模态和自振频率;运用结构子结构方法,建立了受电弓-接触网耦合系统模型,计算了不同模拟运行速度下的弓网振动和接触压力响应,以及机车运行振动对受流的影响;最后为了考核接触网的疲劳可靠性,进行了在运行条件下的接触网动应力研究。  相似文献   

13.
铁路原有的运输生产力布局不适应内涵挖潜、提高运力资源使用效率的要求,不适应建设现代化检修基地、提高设备质量的要求,不适应运输企业减员增效、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要求,不适应建设发达铁路网、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的要求。近年来,铁路生产力水平发展较快,为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创造了更加成熟的条件。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分为规划方案与全面推进、优化完善与深化微调两阶段向前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正在进一步优化新增资源的生产力布局,做好既有运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完善站段、车间的制度管理,整合生产作业流程,不断提高站段和车间的管理创新能力。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使资源配置得到优化,解决了运输生产站段规模小、数量多和主要干线分割严重,作业区段短的问题,为铁路局直接管理站段和实施内涵扩大再生产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4.
铁路动态信息共享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铁路动态信息共享系统(Dynamic Information Sharing System ofRailway Enterprise,DISSRE)是该平台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实现动态信息的共享.通过分析铁路动态信息共享的特点,提出DISSRE软件的系统目标、系统功能、系统逻辑架构,并构建了基于模式的DISSRE软件框架.最后,展示了一个基于该框架的DISSRE原型系统,该原型已经在实际应用中通过检验,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车站站台与车辆地板面之间的间隙与高差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乘客的安全.调查广州1~4号线已开通的64座车站站台与车辆地板边缘的间隙和高差,以及所涉及车辆地板面距轨面的高度,得到现场最基础的资料;探讨间隙、高差、地板面高度、线路中心与站台关系等实测或推算值与设计值的区别,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对轨道交通的设计...  相似文献   

16.
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桥梁地基融化时的抗震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涛  魏庆朝  刘林 《铁道学报》2005,27(4):104-109
采用弹簧单元模拟地基对桥梁基础的嵌固以及轨道桥面系对梁体的纵向约束作用,建立桥梁-轨道桥面-地基共同受力的全桥整体模型。分析了未来青藏高原由于气候变暖引起冻土退化、地基对桥梁桩基嵌固作用降低时桥梁结构的地震反应。结果表明,当冻土退化而导致地基嵌固作用降低时,桥梁墩身的地震弯矩减小,桩身弯矩和墩顶位移增大。轨道桥面系的约束作用使得边跨桥墩的地震反应降低,中间桥墩的地震反应增加。还探讨了桥墩高度、桥梁长度对地震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基于索网找形的吊弦长度计算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结现有吊弦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计算方法,阐述了新方法的基本理论基础和计算流程.最后对2种方法优缺点进行了总结.本文提出的新方法对传统的计算方法的不足进行了弥补,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采用等效分割与耦合自由度法两种方法对某罐车罐体垂向载荷施加方法进行分析,并就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作了详细的比较。通过对比分析表明,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很接近,并且等效分割法随着分割份数的增加,其分析结果收敛于耦合自由度法的结果,基本能满足工程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9.
LKJ2000型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的可靠性与安全性设计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阐述了可靠性与安全性的基本概念,对可靠性模型的建立进行了数学分析。采用数学计算方法,对2000型监控装置的冗余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说明了电磁兼容技术与故障检测技术对提高可靠性的作用及其具体措施。阐明了故障安全的意义、原则及装置故障安全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20.
我国列车通信网络的发展与应用   总被引:14,自引:10,他引:4  
简述与列车通信网络有关的一些计算机局域网的基本概念和现场总线的情况,重点叙述列车通信网络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情况,提出作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