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针对宗教道德对公民道德建设影响较少有人深入研究的现状,文章在分析宗教道德对公民道德建设有积极作用的基础上,较全面深入的从执政党、宗教界和学术界3个主体探究了宗教道德与公民道德建设的和谐发展路径,以期宗教道德能更好的促进公民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2.
礼仪规范与礼仪教育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仪是人类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具有协调功能、教化功能和导向功能。加强礼仪教育必须要重视公民道德实践,引导公民增强礼仪、礼节、礼貌意识。不断推进公民的道德建设,而强调个人礼仪修养则是加强礼仪教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具有独特地位和作用的社会规范,道德规范的确立有其缘由.首先,道德是人类生存与发展需要的产物.人对道德的需要来自集体生存的需要.道德的产生、发展以及发挥作用的方式、程度,都与人的需要密切相关.其次,道德是保障社会有序运行的手段.如果没有道德的规范约束作用,各种利益关系就不能得到有效调节,整个社会生活将陷入一种无序、混乱的状态.再次,道德是个体立身行事的依归.道德规范建立并为大家所接受之后,大家就可依规范而行事,在行动上保持相对的一致,从而获得相对的自由,创造自己的价值人生.  相似文献   

4.
“经济人”假定是经济学对市场经济中人的基本行为特征的一种理论抽象.由此引出一个“经济人的灵魂”的内容,即强调法律和制度对“自利”的“经济人”行为的约束.回顾过去道德建设的实践,主要的问题恰恰是出在对个体行为的激励和约束的问题上,特别是忽视了对个体行为的制度的“硬”约束。所以,当前加强道德建设必须要把社会道德规范制度化,通过制度及制度实施的过程来施加对“经济人”行为的强制性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道德的他律过渡到道德的自律是一种必然。但是,人们并不能自然而然地进入道德规范自律性的阶段,必须进行道德教育。实现从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过渡,必须建立道德他律的机制、将自律观念运用于道德教育实践中,在道德教育实践中将他律与自律进行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6.
高校学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落差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透过对目前高校存在的大学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不一致性现状的分析,认为礤原因在于大学生虽然有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认同意识,但缺乏稳定性,不能固定为日常道德行为的目前意识,高校思政工作对此应从改变和调整学生的行为方式,也就是从学生的自我道德调节着手,围绕着自我道德评价和自我道德调节能力的形成途径来进行。  相似文献   

7.
生态道德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伦理意蕴,弘扬生态道德观的价值理念的目的是加强对生产领域的道德规范和加强人们选择生活方式的价值引导,从而把中国现代化建设与生态道德伦理的价值理论统一起来,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8.
立足民族性,体现全球性——论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潮流对我国的道德建设提出了挑战。面对全球化,我国的道德建设应立足民族道德,体现全球伦理。这既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也是现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STCW78/10公约强调船员的综合素质教育,特别是道德规范成为重中之重,但是面对全球社会道德生活中出现的“道德失范”、“道德滑坡”等现象,笔者认为,必须加强航海类学生个体德性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与当代诠释,其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无论是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考察,还是从事实判断以及价值判断的角度来分析,道德整合都构成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践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