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出于验证某差速器故障诊断结论及改进设计的需要,笔者提出了通过高差速器差速动作频率以加速机件磨损来进行强化试验的方法并用于实践,此法对于某些以机件磨损为主要失效原因的汽车故障分析和寿命试验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2.
驱动桥差速器在重载工况下经常出现壳体和垫片异常磨损的情况,影响了齿轮啮合甚至造成齿轮打齿、齿根断裂等严重失效。文章对某驱动桥总成进行差速器齿轮垫片耐磨性试验,对比了两种不同材料、工艺的差速器齿轮垫片和壳体的磨损量。通过对试验后的润滑状况和齿轮侧隙的计算对比,指出了双金属垫片-差壳摩擦副低磨损量的优越性,并提出了的垫片的合理厚度公差、金属厚度和油槽方式,为驱动桥差速器技术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某轻型驱动桥整体式差速器壳为研究对象,在零件生产过程中有因材料硬度过高而刀具磨损迅速的情况,在原设计有很高的设计余量的基础上,分析差速器壳材料变更的可行性以提高刀具耐用度。经过CAE分析,材料变更后的差速器壳满足使用要求。对样件进行了工艺验证并参照国际先进试验标准进行差速器疲劳台架试验验证以及道路试验搭载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设计变更后的差速器壳满足使用要求,设计变更具备可行性。对同类型零部件的优化设计和试验验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进行了摩擦片式防滑差速器防滑转矩输出特性测定试验,并分别对装有摩擦片式防滑差速器和普通差速器的汽车,通过试验测定的车厢侧倾角、转弯半径比、前后轴侧偏角差值、横摆角速度及侧向加速度作为对比参数,研究了摩擦片式防滑差速器转矩特性对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摩擦片式防滑差速器能够显著提高汽车的动力性、通过性,改善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现有主减速器试验台架多针对普通主减速器进行设计,无法很好地对装有电子限滑差速器(ELSD)的主减速器进行限滑性能试验。针对这一问题,通过分析限滑原理和建立驱动轮受力模型搭建了电子限滑差速器试验台架,并用某款主减速器进行试验。结果表明,通过设置主减速器所搭载的车辆参数,以及冰-沥青对开路面参数,电子限滑差速器试验台架配合控制器能够较好地模拟主减速器输入和道路负载,进行限滑性能试验。  相似文献   

6.
为了实现某驱动桥的产品平台升级,同时考虑其售后的一些故障失效模式,对其重要的组件差速器总成进行了优化设计。差速器总成优化设计过程中,在结构上大胆创新,实现了结构和性能的全面优化。文章通过对比介绍,着重对差速器润滑系统的优化设计进行阐述,并通过分析及试验数据说明其优化后的差速器总成在结构和性能上的先进性,为差速器总成设计改进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以某微型货车为研究对象,设计了适合电控限滑差速器的模糊PI控制器,并建立动力传动系统模型和13自由度的整车动力学模型,研究电控限滑差速器对整车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整车动力性和操纵稳定性进行仿真研究,同时对装有普通差速器、机械式限滑差速器和电控限滑差速器的车辆进行实车对比试验。仿真分析和道路试验研究表明,装有电控限滑差速器的微型货车比装有普通差速器和机械式限滑差速器的微型货车在整车动力性和操纵稳定性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针对某汽车驱动桥差速器壳体断裂情况,首先利用材料试验检验分析了该驱动桥差速器壳体所采用球墨铸铁材料的金相组织和铸造等级,然后根据试验标准,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了该差速器壳体的有限元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进行差速器壳体的静强度分析,得到了该差速器壳的应力分布情况和应力集中部位.通过与样件失效部位对比分析,确定了该差速器壳体断裂失效的原因,为改进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汽车桥间差速器常见故障是十字轴和行星齿轮内孔严重粘着磨损,造成桥间差速器传动失效。差速器的修复一定要满足必要的工艺技术条件。我们从一例进口的CXE187十五吨载货汽车桥间差速器的修复工艺实践中总结出了汽车桥间差速器修复的工艺要点。 1.十字轴的修复与检验 十字轴与行星齿轮配合表面由粘着磨损造成严重抓粘、烧伤的划痕,使配合失效。为恢复配合部位尺寸,我们采用了火焰喷焊法修复。喷焊前十字轴要认真清洗,用砂轮去掉磨损部位的氧化层和疲劳层,用水玻璃涂抹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某重卡驱动桥售后失效件的分析确定了差速器故障的主要失效形式,利用有限元仿真对现有差速系统进行了润滑研究,根据研究结果对现有差速器总成进行了润滑改进。通过多轮分析和试验验证,确定了差速器最终的优化结构。售后统计,切换后轮间差速系统故障率降低了50%以上,改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新开发的某轻型驱动桥进行总成疲劳台架试验时右侧差速器壳断裂,从设计和生产角度入手,借助材料分析、有限元计算和三维扫描检测手段分别对材料、结构和制造偏差进行复核,最终找到此次差速器壳失效的主要原因是铸造肋板处厚度和圆角尺寸超差,壳体受载后产生应力集中,最终导致差壳整体断裂,后续针对主因进行优化后的差速器壳顺利通过总成台架试验。  相似文献   

12.
通过设计1种试验方法,对变速器差速器分总成的螺栓拧紧工艺进行了相关试验。研究主减速从动齿轮与差速器壳体的配合制和螺栓拧紧顺序对齿轮精度的影响,从而选择最优的拧紧工艺。结果表明,差速器分总成最优的配合方式是过渡配合,最大配合间隙≤0.011 mm,最大过盈量≤0.033 mm;最好的拧紧方式是同时拧紧,其次是对角拧紧,再次是间隔拧紧,顺序拧紧的齿轮精度最差。  相似文献   

13.
对电驱动总成的差速器壳体进行疲劳可靠性分析,采用ANSYS有限元仿真软件建立差速器壳体仿真模型,计算得到其应力水平及变化规律,基于Goodman平均应力修正法及Miner线性累积损伤理论预估差速器壳体各关键部位的疲劳寿命;同时搭建疲劳耐久试验台架,对差速器壳体的疲劳可靠性进行试验验证,发现经过一定试验循环后差速器壳体轴颈部位发生断裂,与仿真预测的失效部位一致。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介绍了纯电动减速箱差速器行星轮圆柱销失效的过程及解决方案,通过分析差速器的工作原理,并对行星轮圆柱销及行星轮的连接关系进行简化,并简化为滑动轴承的连接关系,这种连接关系符合滑动轴承的承载能力特性,即PV值的约束,本文还对该减速箱差速器能够承受的PV值进行试验,并探索该差速器的最大PV值,并使用该PV值进行整车控制,从而避免以后整车工况中再次发生失效。  相似文献   

15.
蜗轮蜗杆限滑差速器克服普通锥齿轮差速器平均分配转矩防滑性能差的缺点,有效地提高了汽车的通过性和安全性。首先对限滑差速器和普通锥齿轮差速器性能进行分析比较,然后介绍了蜗轮蜗杆差速器的结构、工作原理、转矩分配原理以及性能评价指标,最后以某越野汽车为实例对其蜗轮蜗杆差速器进行设计计算。  相似文献   

16.
笔者在分析阁瑞斯后桥差速器总成疲劳试验技术条件和小野变速器综合试验台的基本参数和性能的基础上,提出了阁瑞斯后桥差速器总成疲劳试验台的设计方案,并叙述了通过降速升扭和升速降扭的方法,使本无法在现有试验设备上进行试验的阁瑞斯后桥差速器总成得以实现。以及该试验台开发成功后实际的使用情况、效果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王建华  王云成  付铁军  张宝生 《汽车工程》2006,28(5):460-464,476
采用7自由度车辆动力学模型,对装用JA1020LSD型转矩式限滑差速器的后轮驱动汽车进行了操纵稳定性研究。通过仿真分析和道路试验研究表明:装用限滑差速器后增加了后轮驱动车辆的不足转向趋势,即改善了操纵稳定性,但转向力矩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18.
在汽车修理时,经常发现汽车后桥差速器壳轴颈磨损,尤其是经常行驶在山区地带的汽车更为严重,致使配合松动,差速器工作不正常,严重时将会造成事故。  相似文献   

19.
一种新型的势垒式限滑差速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虹  方靖  王小椿 《汽车工程》2007,29(5):441-444
提出了一种新型势垒式限滑差速器。分析了这种差速器的工作原理,介绍了齿轮设计所采用的非渐开线齿形并沿齿面节线分段设计的方法,进行了台架和路试的可靠性试验、最大牵引力试验和制动距离试验。  相似文献   

20.
差速器锥齿轮静载强度是差速器可靠性的一项重要指标,相关汽车行业标准中规定了指标要求。文章以量产差速器锥齿轮作为研究对象,以现有试验数据作为计算依据,基于有限元分析方法仿真计算出锥齿轮的齿根最大弯曲应力,和静扭试验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误差在0.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