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修船》2015,(6):50-53
针对目前舰船基地级修理工作中,由于缺乏完整的顶层规划和设计而导致的舰上大量高科技含量装备在维修过程中技术状态和经费需求难以控制的问题,文章从维修设计的概念、目标及主要内容出发,探讨了维修设计在舰船基地级修理各个阶段中的应用方式,为装备维修人员合理规划各类维修保障资源,有效控制装备在舰船基地级修理过程中的技术状态提供完备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虚拟维修技术对于舰船、航行器等复杂装备的维修性设计与分析具有重要意义。详细分析舰船维修性设计对于虚拟维修仿真的应用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面向舰船维修仿真应用系统的架构,设计该系统的组成及各模块功能。该应用系统架构包括数据层、功能层、接口层及用户界面层4个层次:在数据层,可实现数据的数据库存储和本地存储;在功能层,设计了多个仿真数据管理功能、运动捕获数据处理功能以及可视性、可达性和舒适性等多个高级分析功能;在接口层,提供了与Teamcenter(TC)平台的数据集成功能,可实现从TC下载舰船JT模型至仿真系统中,以及将仿真结果和场景文件等上传至TC;在用户界面层,设计了人性化的系统操作界面,可实现客户与系统之间的友好交互和操作。最后,结合Jack仿真软件,实现舰船虚拟维修仿真应用系统的原型,该原型系统为开展舰船虚拟维修仿真数据的管理与应用以及运动捕获技术在虚拟维修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赵金超  齐欢  翁辉 《中国修船》2006,19(Z1):28-31
舰船维修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传统的建模方法难以表现其行为过程,并正确评估其战时保障能力。文章简要介绍了Agent技术在复杂系统建模中的优势及在军事系统中成功运用的范例,指出它是解决舰船维修系统建模与仿真的有效途径。根据舰船维修系统的组成及运作机制,简化特装厂的行为过程,围绕海军船厂和舰船技术状态演化的行为过程,提出了系统基于Agent技术建模与仿真的思想和方法,并以舰船为智能化的主体,构造了舰船Agent的特征模型及活动机制,给出了模型及维修环境的形式化程序片段,克服了形式化模型难以准确构造系统并评估其维修能力的缺陷。对系统的复杂性做了进一步的阐述,为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针对舰船装备维修信息量大,维修人员管理、理解和使用难的问题,提出将装备维修信息可视化,以提高维修信息的效率和精确性.分析了舰船装备维修信息和维修信息可视化方法以及关键技术.结合舰船维修中远程保障支援,介绍了信息可视化在舰船装备维修工作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进一步提高舰船级维修能力,探讨了将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IETM(Interactive ElectronicTechnical Manual)技术应用于舰船级维修中的便携式维修辅助PMA(Portable Maintenance Aids)设备的方法,研究了其潜在优势。提出了IETM与PMA在舰船综合保障系统SILSs(Ship Integrated Logis-tics Support Systems)中结合应用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功能增值问题。  相似文献   

6.
无损检测技术及其在舰船水下维修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文章简要介绍了无损检测技术的主要特点及其在舰船水下维修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罗自来  常汉宝  张晓怀 《船舶》2009,20(4):55-58
舰船机电设备的信息化保障是部队战斗力的关键因素之一。传统的设备维修保障方式已无法满足部队信息化的要求,通过交互式电子技术的运用,建立实时交互的舰船机电设备管理平台,可提高机电设备维修保障的信息化水平和效率。针对舰船机电设备发展趋势及维修管理的要求,采用VB语言编制了舰船机电设备交互式电子手册,并对研制过程中的主要技术问题和系统进行了介绍,对于编制设备技术手册和舰船完工文件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王建明  董芳 《中国修船》2010,23(4):41-44
超声检测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在舰船装备监测保障中应用十分广泛,可为设备的维修、使用和管理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文章简要介绍几种常用的超声检测技术及其在舰船装备监测保障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周勇 《中国造船》2003,44(Z1):46-50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舰船机械装备维修制度--针对性维修制度,对其主要内容、关键问题及其在舰船装备维修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并就现行舰船机械装备维修制度的改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梁军 《造船技术》2011,(1):1-2,19
对虚拟仿真技术在国外舰船建造的应用进行了综述,研究了虚拟仿真技术在国内舰船设计、建造与维修等方面的应用及发展趋势,对舰船行业信息化与现代造船模式的结合,提高舰船设计、建造的技术与效率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1.
废弃水泥混凝土再生利用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红兵 《中国水运》2007,7(2):97-99
阐述了当前欧洲各国、美国、日本及中国等国家对废弃水泥混凝土的再生利用研究现状。分析了废弃水泥混凝土的再生利用的研究发展方向,并简要阐述了再生水泥混凝土的主要特性。  相似文献   

12.
采用室内球磨方法,对破碎的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块进行处理后得到的再生集料的表面薄弱层进行处理,获得抗破碎能力强、吸水率低的加工再生粗集料和大量的球磨粉料。通过抗压强度试验、不同浸水时间的无侧限抗压试验及冻融循环试验,结果表明,水泥稳定全球磨加工再生集料具有较好的抗压能力、抗水稳定性及抗冻性能,并且在试验路段的基层中取得了较好的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13.
从循环气体组成出发,综合分析了各组成气体特性对闭式循环柴油机(CCD)设计的影响,以及系统在适应和处理循环气体时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从标准先行的角度介绍了绿色制造定义、绿色设计标准、材料选用标准、绿色制造、工艺、焊接、涂装标准,并提出了绿色造船标准框架。  相似文献   

15.
泡沫沥青再生混合料的疲劳性能是影响泡沫沥青混合料性能的重要因素。通过控制泡沫沥青的用量,采用间接拉伸强度试验和疲劳性能试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找出泡沫沥青用量和泡沫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关系。以期增加对泡沫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绿色船舶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近年来一系列更为严格的船舶防污染公约、法规的生效,船舶绿色度成为设计满足未来需求的绿色船舶的不可或缺一环。剖析绿色船舶的定义及内涵,将船舶设计阶段和废弃阶段纳入到船舶生命周期中,在全面系统地分析绿色船舶生命周期各阶段特点的基础上,构建了评价船舶绿色度的指标体系,确定了各指标的评判准则,为进一步定量评价船舶的绿色度奠定了基础,也为船舶设计和管理部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当今,绿色供应链在造船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造船业绿色供应链的正常运作对于造船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文紧密围绕绿色理念的思想对造船业绿色供应链的构成进行了分析,并研究分析了造船业绿色供应链运作可靠性的影响因素,为更好地建立造船业绿色供应链提供一定参考,以更好地实现造船业绿色供应链长期持续生存和发展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绿色船厂"的含义,归纳已取得的建设绿色船厂成绩和经验、主要问题与差距,提出建设绿色船厂的思路、目标、重点领域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王晓侠  朱林 《造船技术》2012,(3):5-7,30
为实现“十二五”期间我国节能减排的目标,作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在造船行业开展节能减排、推进发展绿色造船,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本文从绿色设计、绿色制造及绿色管理等方面入手,探讨了如何在船舶建造过程中实现节能减排,推进绿色造船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identified a set of applicable and practical gree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ices for Chinese ports using the Delphi technique. The research was conducted by targeting three representative Chinese ports in Eastern China: the Shanghai Port, Ningbo Port, and Qingdao Port. An effective expert panel was structured with direct stakeholders related to green performance, which was based on a sufficient consideration of the unique and the special decision-making system for Chinese ports. Twenty-one green performance indices in six dimensions (i.e. liquid pollution management, air pollution management, noise control, low carbon regulations and energy savings, marine biology preservation, and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were eventually identified through three rounds of iterations. The identified green performance indices for Chinese ports are highly consistent with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environmental policies. Compared with European ports, the green port performance indicators in China are not as comprehensive. The indicators that are strictly consistent with national macro policies and the factors that are more easily seen, heard, and felt were perceived to be more important. From an academic perspective, this study offers a new approach for system establishment and green practice criteria exploration and thus provides a significant basis for further green port stud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