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双线盾构隧道小净距下穿时既有隧道结构的变形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盾构隧道难免会下穿既有构筑物。以新建某地地铁2号线区间双线盾构隧道下穿既有地铁1号线区间隧道为例,通过运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土体注浆和未注浆情况下盾构施工进行模拟,得出土体在注浆的情况下既有结构的变形明显减小。最后将ANSYS计算结果与监测结果进行比较,两者相差不大,验证了模拟计算结果的正确性,为今后盾构隧道下穿既有结构的施工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高始军 《铁道勘察》2022,(3):113-117,122
以北京地铁12号线下穿清华园大直径盾构隧道工程为依托,针对盾构隧道整体变形具有非连续性的特点,引入三维精细化建模技术,采用现场实测与有限元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手段,对暗挖法下穿施工引起的既有大直径盾构隧道变形进行深入研究.研究表明:(1)暗挖隧道下穿既有大直径盾构隧道时,当两线间距为1.6D时,既有隧道的沉降模式为"V"形...  相似文献   

3.
盾构下穿铁路箱涵施工变形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南昌地铁1号线区间隧道在丁公路北站—师大南路站区间下穿京九铁路箱涵桥工程,采用有限差分程序对盾构施工过程中土层及结构的变形进行了仿真计算,分析了隧道施工对铁路桥、公路路面与轨道结构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框构桥的整体沉降最大沉降量超过标准限值,必须对框构桥底板下部土层进行加固,建议检测框构桥底板脱空程度,及时进行注浆加固处理,以保证地铁隧道安全顺利穿过运营铁路桥。  相似文献   

4.
盾构隧道下穿既有铁路线路会造成铁路线路沉降变形,影响列车的正常运行。基于此,在某实际工程的基础上,对地基加固、盾构下穿过程中铁路线路沉降情况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旋喷桩加固注浆施工对铁路线路影响很小,当旋喷桩加固施工完成后,主加固区施工对铁路线路影响较大;地基加固对盾构下穿时铁路线路变形控制有较好效果,隧道穿越施工期间,路基最大沉降量为36.52mm,轨面最大沉降量为15.88mm,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5.
目的:目前,地铁隧道穿越铁路路基的情况越来越多,但软土地区盾构隧道斜下穿既有运营铁路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需分析该情况下的路基变形规律。方法:以绍兴轨道交通1号线大滩站—火车站站区间盾构隧道下穿杭甬铁路绍兴站站房及6股铁路股道工程为例开展研究。采用有限元法分析了盾构隧道掘进施工对杭甬铁路路基的变形影响,并基于实测数据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充分验证了袖阀管注浆加固方案的有效性。结果及结论: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未考虑盾构穿越区域地基加固的情况下,杭甬铁路路基顶面最大沉降值为13.12 mm,不满足沉降控制标准要求;当盾构穿越区域采用袖阀管注浆加固措施后,杭甬铁路路基顶面最大沉降值为8.20 mm,满足沉降控制标准要求,说明袖阀管注浆能够有效控制铁路路基沉降和轨道的不平顺。实测数据结果表明,盾构隧道下穿铁路施工期间的累计变形历程可分为路基隆起、路基快速沉降、路基平稳波动及后续沉降4个阶段,且前期隆起量大、后续变形相对较小,加固后的路基累计变形量能控制在10.00 mm以内。  相似文献   

6.
江阴市长江路下穿新长铁路工程采用箱涵下穿铁路线,施工中采用便梁架空钢轨结合箱涵顶推法施工。文章以该工程箱涵顶推为研究对象,在原施工方案的基础上,调整并提出了适用于该工程的其他4种箱涵顶推方案并对这些方案进行了分析比较,最终得出了箱涵顶推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7.
下穿既有铁路干线立交工程常采用预制箱涵整体顶进技术,其最大的优点是在保证铁路线路安全运营的前提下,直接用顶进设备将在工作坑预制好的钢筋混凝土箱涵顶入铁路路基,形成下穿铁路的立交工程。文章结合黄家圩路拓宽改造工程,主要研究了箱涵下穿铁路干线立交工程施工方法和关键工序,并提出了有关施工工艺和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确保盾构隧道与箱涵掘进过程中围岩的稳定和铁路路基沉降与变形在允许范围之内,采取合适的开挖方案以及相应的加固措施至关重要。为此,依托厦门地铁6号线,借助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和现场监测数据,对隧道和箱涵交叠下穿铁路不同施工工况下结构特征位置点、地表变形和铁路路基变形加固措施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隧道和箱涵结构特征位置点与地表位移等进行深入研究,得出最优开挖方案为先箱涵开挖、后盾构右线开挖、再左线开挖;(2)围岩和路基在未加固的情况下,箱涵发生主动破坏时,变形发展至地面,加固之后,盾构隧道与箱涵开挖面附近破坏土体慢慢变为只发生在开挖面前方,而不会向上发展;(3)现场监测数据得出地表位移、隧道拱顶和箱涵顶部位移均有随时间逐渐增大的趋势,而隧道净空收敛无太大变化。隧道与箱涵开挖面支护应力监测值都在一个范围内波动,将其和数值结果对比可发现数值与现场实测结果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9.
地铁隧道下穿既有铁路施工时,线路基础变形会引起轨道几何尺寸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运营安全。首先,基于地铁隧道下穿既有有砟轨道线路路基的工程实际,建立有限元模型对地铁隧道下穿既有铁路变形规律进行分析。然后,以既有线路的轨道高低容许偏差管理值为依据,制定不同速度等级、不同埋深条件下铁路基础变形的控制标准和下穿施工时的沉降速率控制标准,为类似工程沉降控制标准的制定和施工安全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黄土地区地铁盾构下穿铁路变形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黄土地区某城市地铁2号线盾构施工下穿既有陇海铁路线是一个盾构施工中的I级风险源,为保证地铁盾构施工安全下穿陇海线路,开展了盾构施工穿越既有铁路的变形控制技术研究,以为盾构安全施工提供技术支撑。研究结论:(1)黄土地区地铁盾构下穿既有陇海线路的地表沉降规律:不采取控制措施盾构施工时,路基右线隧道轴线正上方的沉降量为20.48 mm,左线隧道轴线正上方的沉降量为12.85 mm,左右线隧道的轴线上的沉降量均超出了沉降允许值;采取严格控制土压力、盾构匀速通过、严格控制注浆量、减少盾构推进方向的改变等减小地铁盾构下穿既有铁路施工风险的措施盾构施工时,右线隧道轴线正上方的沉降量为5.44 mm,左线隧道轴线上方的沉降量为4.95 mm,均小于变形允许值。(2)FLAC计算预测的变形规律与实际值基本一致,地表和铁路路基的变形量在允许范围内;减小地铁盾构下穿既有铁路施工风险的措施合理有效。(3)该研究成果可应用于黄土地区地铁盾构下穿铁路施工变形控制。  相似文献   

11.
盾构区间下穿既有铁路箱桥三维数值分析及控制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盾构隧道下穿既有铁路箱桥进行了三维数值分析,对三维模型的相关参数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较为符合实际的相关假定。根据三维分析结果,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对盾构下穿铁路箱桥采用盾构洞内注浆加固为主的控制措施,改变了传统的盾构下穿铁路时对地面铁路进行架空或地面注浆加固的加固方式,较大地减少了加固费用和加固实施难度,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盾构下穿铁路时不同加固方案的效果,通过FLAC~(3D)数值模拟,在分析盾构参数对地表沉降影响的基础上,对比研究D型梁加固和管棚注浆加固2种股道加固方案的特点,得到如下结论:地层损失率越低、盾构密封舱内压力越大,地表沉降越小,针对不同工程,应对比选取最佳密封舱内压力以保证整体沉降最小;D型梁的隔离作用优于管棚注浆,但其施工会对股道造成较大扰动;D型梁加固具有一步到位的效果,后期安全系数更高,复杂工程中,D型梁的适用性强于管棚注浆;管棚注浆和D型梁2种加固方案,管棚注浆的经济性和可操作性更强,2种股道加固方案都满足变形要求时,宜优先采用管棚注浆加固;管棚注浆无法满足股道变形要求时,宜考虑D型梁加固。  相似文献   

13.
针对西安地铁1号线盾构隧道下穿朝阳门外护城河拱桥文物区工程,通过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分析盾构机掘进过程中土层沉降机理,对护城河桥受力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护城河桥的沉降控制标准,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拱桥加固方案。同时,通过施工过程中对护城河拱桥的沉降监测,验证文中提出的沉降控制标准,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盾构在富水砂层中近距离穿越铁路箱涵,不仅仅涉及盾构施工本身的安全与质量问题,更需确保铁路箱涵的沉降在要求范围内,保证铁路列车行车安全。以南昌地铁土建六标穿越京九铁路箱涵为背景,从设备选用与改进、施工辅助措施、掘进参数选择与控制等方面论述了施工过程中采取的相应对策与技术措施,为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宋月光 《铁道勘察》2021,(2):128-134
为解决盾构区间小角度下穿挡墙式铁路路堤及接触网立柱的安全施工问题,首先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对下穿施工存在的工程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再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对盾构下穿施工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将数值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轨道沉降曲线整体呈"W"形,挡墙沉降曲线在两隧道间呈平缓...  相似文献   

16.
盾构施工过程中,若遇到箱涵侵限隧道且无法改迁的情况下,施工风险和难度会难以控制。以广州8号线9标出入段线下穿侵限箱涵为背景,研究箱涵处理技术。经现场分析和复测,确定箱涵与隧道之间的位置关系,通过对箱涵清理、回填、制作抗浮压板等技术,解决了箱涵侵入隧道范围导致盾构无法掘进的问题;通过提前对刀盘和刀具进行优化以及掘进过程中设置合理的掘进参数,保证了盾构快速、平稳、连续穿越箱涵。同时,利用特制的惰性砂浆作为缓冲层,可有效隔断盾尾后方水土流动,确保了后期成型隧道运营的稳定性。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确保了盾构施工和既有结构的安全,为以后类似盾构施工也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京张高铁清华园大直径泥水盾构隧道工程为背景,重点探究盾构掘进过程中竖向隔离措施对于地层变形传播的阻隔特征。实测3种竖向隔离结构包括钻孔灌注桩、复合锚杆桩及门型墩的位移及其影响下的地层变形,同时提出衡量隔离措施对地层变形阻隔程度的判别指标,依据此指标发现,门型墩的隔离效果最优、钻孔灌注桩的隔离效果次之、复合锚杆桩的隔离效果最差,但三者的隔离效果的差别并不很明显。同时采用数值方法对隔离措施的隔离效应进行模拟,得出同样类似的结论。本文的研究可以为类似工程中隔离措施的选择提供借鉴,考虑到经济的适用性要求,一般采用复合锚杆桩足以阻隔变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