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实现对不同管径地面管道的漏磁外检测,使得不同励磁结构下方的管道磁化状态相近,对先期设计的三励磁结构进行尺寸优化。文中以磁化结构尺寸参数作为优化设计变量、以磁化区磁感应强度作为状态参数、以励磁场均匀性作为目标函数进行磁路的优化计算。计算结果表明,优化后给出的最优结构尺寸,能够实现对最小直径为4 mm、深度为管壁厚度的20%缺陷进行检测,能够同时满足对管道缺陷检测的要求和管道均匀磁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以管道漏磁内检测器为载体,通过对管体进行在线的漏磁内检测,可以达到量化管道缺陷、避免事故发生的目的。文中介绍了管道金属损失漏磁内检测技术,分析了油气管道漏磁内检测技术原理及漏磁内检测系统组成,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了管道缺陷尺寸对于漏磁场信号的影响,验证了管道漏磁内检测技术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输气管道漏磁内检测的速度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天然气管道的漏磁内检测过程中,检测装置运行速度过快,会对检测结果带来影响,严重的时候,几乎检测不到漏磁信号.为了从理论上研究上述现象,运用ANSYS有限元仿真软件对速度效应带来的涡流影响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不同速度、不同缺陷深度等因素带来的影响,得出了速度越快、缺陷深度越小时,漏磁信号幅值越小,且失真严重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针对管道漏磁内检测图像化显示研究,采用磁偶极子模型建立漏磁场分布与缺陷特征之间对应关系.建立Φ219管道有限元仿真模型,研究永磁场对不同缺陷及管道部件的漏磁信号分析,提取管道周向360°上径向漏磁信号,并将漏磁内检测信号转化成漏磁内检测图像.结果表明,通过对漏磁数据进行图像化显示更加直观辨别缺陷及管件特征,并对后续图像...  相似文献   

5.
漏磁检测与超声波检测技术应用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叙述了采用漏磁法和超声波法进行管道内检测的基本原理和国内外的应用情况。这2种方法在管道内检测的特定环境条件下具有不同的特性、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在对管道内检测技术研究应用和设备的开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不同方法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6.
根据漏磁检测原理制备了多种型号的管道漏磁内检测器,并将检测器在多条原油管道上进行了检测。综合分析各条管道的检测情况,可以确定除了检测器自身因素外,仍有管径、油品、运行方式和运行温度等因素对检测效果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对比不同管径、不同工艺参数下的检测结果,并对这几项因素的影响进行分析,初步确定了管径、油品、运行方式和运行温度等因素对检测效果的影响规律,并给出了一些降低其影响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为了帮助管道运维单位选取合适的检测方法对管道上的盗孔进行识别,分析了外检测技术、漏磁内检测技术和弱磁扰动内检测技术的技术原理,并分别对3种检测技术对盗孔的识别效果进行了分析。外检测技术识别盗孔方便快捷,适合对管道局部进行排查,但不能识别经过防腐绝缘处理的盗孔;漏磁内检测技术能够准确识别管道上的盗孔,但检测成本较高;弱磁扰动内检测技术能够识别管道内表面的开孔特征,但还需根据管道维修资料对检测结果进行筛查。  相似文献   

8.
漏磁检测方法可以实现对铁磁性材料缺陷的定位,对缺陷的物理性质进行定量化分析,逐渐在管道检测中受到重视。针对现有仪器存在的不足,开展管道漏磁检测器的研制,对于减少设备购置的成本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管道外壁爬行漏磁检测器从磁路设计、样机研制及数据处理软件的开发开展工作。并分析了在设计过程中涉及到的关键问题以及技术难题,为其他相关研究提供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9.
随着计算机、自动化以及数字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各种新型管道内检测器技术和设备不断得到应用和普及。通过分析外检测技术的不足,介绍了国外较成熟、先进的管道内检测(智能检测)技术,包括阴极保护电流测绘内检测技术、多重数据采集装置集合技术、电磁声波传感内检测技术(EMAT)、旋转漏磁内检测技术以及"高通过性"管道内检测技术等。通过借鉴国外研究内检测器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对国内的内检测器研究和工程应用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漏磁检测技术在管道检测中的应用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漏磁检测的原理,介绍了基于漏磁原理的检测系统组成,以及在长输管道及工业管道检测中的工程应用。详细分析了漏磁检测技术的主要影响因素。指出国内漏磁检测技术领域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国内管道内检测已进入立法阶段,相关标准的初稿已基本完成,未来漏磁检测技术将在维护管道安全生产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线管道缺陷常用检测方法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使在线管道检测过程中更好地采集技术指标中所要求的缺陷信息,根据国内外管道缺陷检测方法的原理、现状、应用范围,分析了漏磁检测、超声波检测、远场涡流检测、射线检测等多种缺陷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对其中3种主要检测方法(漏磁检测法、超声波检测法、涡流检测法)作了对比研究,得出漏磁检测法测量速度快,对管道内的光滑程度要求低,更适合检测被腐蚀的管壁的结论.因此,选用漏磁检测方法作为输油管道内腐蚀缺陷检测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2.
漏磁检测技术在我国管道腐蚀检测上的应用和发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国内大量管道防腐层老化 ,腐蚀状况严重 ,急需进行腐蚀检测。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引进大量国外先进的漏磁检测设备 ,开展管道在线检测。实践证明利用检测结果科学地管理、维护管道 ,会给管道业主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该项技术发展很快 ,预计在近几年内 ,国内漏磁管道检测水平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3.
PTC漏磁检测数据分析系统用于显示,分析及处理管道漏磁检测信息。该系统智能化程度高,操作简便,功能全面。为保证输油气管道的安全、高效运行提供了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漏磁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总体设计方案和系统构成,提出了漏磁信号智能化处理的流程,探讨了管道缺陷与管道特征的甄别方法。由于缺陷漏磁信号受到管道诸多因素的影响,必须找到这些影响因素的规律并加以补偿,经过补偿后的信号为管道漏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一致性以及客观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设备以气缸为动力源,靠气缸伸缩产生蠕动前进,通过励磁、漏磁信号采集、消磁等环节来达到管内行走检测的目的。由于采用钢刷支撑结构,因而又具有扫线功能,可将管道内的砂石杂物推出。它具有检测距离远,定位准确可靠,设备结构简单易维护等特点,在无损检测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为了更有效地进行输油管道缺陷检测,提出了一种内壁电磁检测的方法。该技术利用内检测器在管道中行进时,电磁场对管道进行磁化,被检测处若无缺陷则磁场无泄漏,若存在缺陷则可以检测到漏磁场的存在,并且根据漏磁场的特征确定缺陷的特征。为了进行理论研究,运用ANSYS软件仿真获得漏磁场不同方向的分量特征曲线结果。以缺陷长度为研究因素,仿真结果表明,缺陷长度增加,漏磁信号范围变宽,径向峰峰值增大。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管道漏磁腐蚀检测技术及设备不断得到应用和普及,为管道维护和管道管理提供了科学准确的检测数据。提高检测数据和维护开挖时的定位精度,可使管道腐蚀检测更好地为管道维护、大修服务。通过对管道磁腐蚀检测器在实际生产中的运用,本文简要地分析了影响管道漏腐蚀检测器定位精度的原因,并提出了提高检测器定位精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提升环焊缝缺陷排查效率和智能化水平,对管道环焊缝的漏磁和射线检测图像进行了缺陷智能识别技术应用研究。基于管道环焊缝射线检测底片的数字化图像,进行了缺陷图像智能识别流程制订、算法设计和软件开发,实现了未熔合等样本缺陷的智能识别分析。对在役管道的漏磁内检测数据,开发环焊缝图像自动获取和识别分析算法工具,实现了环焊缝缺陷等特征图像的自动采集和识别分析。  相似文献   

18.
管道漏磁检测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漏磁检测技术在国内管道内检测领域的应用实际,介绍了漏磁检测系统的3个组成部分:漏磁检测器、地面标记系统和数据分析系统,主要介绍了漏磁检测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根据电磁感应定律及霍尔效应原理,分析了线圈式探头和霍尔元件探头拾取的缺陷漏磁场的信号特征.介绍了检测数据的处理方法及数据分析系统对于含缺陷管道的完整性评价.  相似文献   

19.
输油管道环焊缝开裂可能造成严重的威胁,但漏磁内检测技术难以精确识别及量化环焊缝缺陷。因此,基于漏磁内检测数据结果的适用性评价结果可能存在较大的偏差。为此,对比环焊缝缺陷无损检测结果,分析漏磁内检测环焊缝缺陷的尺寸量化精度,并基于无损检测的缺陷尺寸进行失效评估,结合管道实际运行压力,进行疲劳强度校核。评估结果显示无损检测识别的环焊缝缺陷均满足安全评定要求,不需要修复。  相似文献   

20.
用于检测管道腐蚀缺陷的漏磁检测方法已运用多年,但传统的轴向漏磁检测方法无法检测到狭长的轴向腐蚀缺陷,使用周向漏磁检测则能很好地弥补轴向漏磁检测的不足。周向漏磁检测及其信号分析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采用ANSYS仿真软件建立了周向漏磁检测模型,并进行了电磁场模拟;对仿真模型提取的漏磁信号与腐蚀缺陷的尺寸信息进行了定性分析,提出应用BP神经网络定量分析油气管道腐蚀缺陷与漏磁信号的关系。结果表明:漏磁信号能定性地判断腐蚀缺陷,而使用BP神经网络方法可以定量地确定管道腐蚀缺陷尺寸,有助于提高检测的精度,同时也为油气管道安全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