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目前城市轨道交通AFC实时进站客流数据不准确,分析数据传输流程及其不准确的原因,探索解决办法。在挖掘轨道交通历史同期进站客流量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设定阈值来对AFC实时进站客流有效数据进行筛选,初步建立阈值设定的方法,通过大量数据对阈值设定方法进行检验,找到方法的不足之处;之后对阈值设定方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得到一套能够满足地铁各类车站AFC实时进站客流数据阈值设定的流程,并进行实例验证。  相似文献   

2.
短期客流预测数据一般在预测日前1周或1月内生成,但突发疫情、恶劣天气等非预知情况会引起预测量与实际量有较大偏差,因此需要根据AFC数据对预测趋势及预测指标进行实时修正。首先建立基于AFC数据的客流实时清分推演模型,预测当前时刻前已进站但未出站乘客的出站车站、出站时间,出行路径及所乘车次;然后提出趋势修正策略,根据实时AFC刷卡数据及下一时段的预测OD客流量,采用自下而上的策略对下一时段各车站的预测OD客流量及预测出行记录进行修正;进而采用指标修正策略,将趋势修正与实时清分推演结果结合,生成下一时段全维度修正指标;最后以突发疫情为例,通过实验验证实时修正系统的应用效果。短期客流预测的实时修正能够进一步增强路网运营全貌监视能力及实时调度辅助决策支撑力度。  相似文献   

3.
分析目前城市轨道交通AFC实时进站客流数据传输流程及其质量不高的原因,在挖掘城市轨道交通历史同期进站客流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设定阈值来对AFC实时进站客流有效数据进行筛选,建立阈值设定的方法,通过大量数据对阈值设定方法进行检验,之后对阈值设定方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得到一套能够对城市轨道交通车站AFC实时进站客流数据筛选的流程,并进行实例验证。  相似文献   

4.
针对现有城市轨道交通短时客流量预测单一模型可能存在预测不稳定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奇异谱分析(singular spectrum analysis,SSA)和支持向量回归(SVR)相组合的预测模型。该组合模型利用奇异谱分析(SSA)将轨道交通原始时间序列客流数据进行分解和重构,对重构后的时间序列按奇异值从大到小进行排序,得到含有原始时间序列数据主要信息成分的重构序列,将重构后的时间序列作为支持向量回归模型(SVR)的输入条件,最后进行各站点的短时进站客流预测。采集2015年11月北京市全网的城市轨道交通进站客流数据,对提出的短时客流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组合模型预测精度相比ARIMA、SVR、CNN-LSTM和T-GCN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和更稳定的预测表现,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新站开通初期实时客流预测缺乏历史数据、客流波动大等问题,提出基于改进K近邻非参数回归的新站开通初期实时进出站客流量预测方法。考虑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生成机理,分析新站开通初期车站客流量变化规律及其与车站周边土地利用的相关性;基于该相关性,通过聚类分析构建新站与相似既有车站的映射关系,提出支撑新站客流预测的历史数据库构建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实时客流特征改进非参数回归算法,提出新站开通初期实时进出站客流量预测方法;利用广州地铁客流数据进行新线开通初期实时进站量预测的案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预测精度,新站开通初期实时进站客流量预测的平均绝对误差不大于16人次,可满足城市轨道交通精细化的运营管理需求。  相似文献   

6.
城市轨道交通的月度客流量兼具趋势增长性和季节波动性的二重趋势特性,其变化呈现出复杂的非线性组合特征。选取自回归积分滑动平均(ARIMA)模型对南京地铁2号线的月度进站客流量进行建模预测。针对月度客流量的季节波动特性,引入季节指数对原始客流数据进行季节调整,并利用经过变换后的客流数据进行模型的识别和定阶。将结果与未经季节指数调整的ARIMA模型预测结果对比分析可发现:基于季节指数的ARIMA模型预测各月度客流量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值比无季节指数调整的ARIMA模型的值小,且误差值小于5%,说明所提出的方法预测效果良好,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进站量的短期预测,从而为地铁运能运力调整以及运营计划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高精度的短时进站客流量预测对城市轨道交通日常客流组织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客流预测结果在事前实施限流、疏导等措施,较事后控制更及时、先进。通过采集15 min间隔的地铁进站客流数据,利用上周同期进站量、本日上一时段进站量以及高峰和非高峰时段参数作为输入变量,尝试分别采用加权历史平均自回归模型、ARIMA模型及小波神经网络模型进行短时预测,以获得精度最高的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三种方法组合预测,探究组合预测效果。通过案例分析,发现当考虑时段因素时,小波神经网络预测精度最高,为91.05%;ARIMA模型误差结构最好。当采用所提出的组合预测模型后,预测精度指标较独立预测模型均有提升,但误差结构没有得到改善。研究表明,所提组合预测模型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进站客流的短时预测中。  相似文献   

8.
准确地预测地铁站短时客流量,对地铁站通风空调系统的节能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充分考虑地铁客流量非线性、随机性、周期性等特点,提出一种基于改进蝙蝠算法(IBA)优化长短期记忆(LSTM)神经网络的短时客流量预测模型(IBA-LSTM).引入反向学习、动态自适应惯性权重与拉格朗日插值法等方法改进蝙蝠的全局搜索与局部寻优能力,克服标准蝙蝠算法易早熟、易陷入局部最优值的问题;利用改进的蝙蝠算法对LSTM网络的隐含层节点数、迭代次数、初始学习率、学习率下降因子4个参数进行优化;利用西安某地铁站自动检票系统(AFC)采集的客流数据,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检验.实验结果表明:该预测模型在均方误差、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等方面均优于标准蝙蝠-LSTM模型、LSTM预测模型、BP预测模型及BP-Adaboost预测模型,所提出的方法可有效应用于短时客流量预测.  相似文献   

9.
针对轨道交通车站短时进站客流的不均衡性、高度非线性和时变性特点,结合逻辑推理能力强的模糊技术与自学习能力强的神经网络,提出一种基于广义动态模糊神经网络(GD-FNN)的短时进站客流量预测方法。以北京轨道交通各车站的进站客流量数据为例,分析轨道交通车站的进站客流特征,确定影响短时客流分布的主要因素;然后采用GD-FNN方法构建车站短时进站量的预测模型,实现对北京轨道交通系统若干车站进站量的预测。预测结果表明:该方法与传统的神经网络相比,预测效果更准确(最大相对误差小于8%),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0.
地铁是大城市交通出行的主要方式。对于地铁乘客来说,延误时间是影响乘客的满意度和地铁的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与客流量和发车间隔密切相关。现有研究缺乏基于客流数据的乘客延误时间与客流量、进站时间及发车间隔之间定量关系的研究。文章根据福州地铁1号线的200多万条AFC刷卡原始数据统计分析出6 000多组客流量、进站时间、发车间隔和乘客延误时间的数据集,并通过3种经典回归分析算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决策树回归算法的误差最小,可为地铁列车运行时刻表优化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利用数学方法可以改善城市轨道交通进站客流量的短时预测效果,促进轨道交通车站客流管理智能化水平。首先建立K近邻非参数回归模型,然后在传统卡尔曼滤波模型的观测方程中引入偏差修正系数以提高其预测精度;再采用贝叶斯方法将以上两模型进行组合;最后利用2013年11月北京市地铁13号线的进站客流数据,研究对比这三类模型在早高峰、平峰、晚高峰和全天的预测精度。结果表明:K近邻非参数回归的总体预测精度最高;贝叶斯组合预测模型次之,但平峰时段效果最好;基于偏差修正系数的卡尔曼滤波模型晚高峰时适用性较差。  相似文献   

12.
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要求,2020年初北京轨道交通将列车满载率作为客流控制指标,严格控制城市轨道交通的进站客流量。为此,亟需量化各车站的进站客流控制阈值,用以作为现场客流管控的依据。提出了基于列车满载率的进站客流控制模型及相关客流控制方案。首先根据线网的客流特征对控流日客流的OD(起讫点)信息进行预测,再结合列车运行图精确推演出乘客进站—上车—换乘—下车的全过程出行链信息,计算得到乘客出行所乘坐的各计划运行车次的列车满载率数据;然后结合列车满载率控制指标进行逆向推演及反算,得到该计划列次在各站上车的客流控制阈值,再根据车站客流分布特征计算得到各站10 min粒度的进站客流控制阈值;最后,举例说明了该客流控制模型在北京轨道交通线网进站客流控制管理中的科学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为准确预测城轨实时进出站客流,构建基于非参数回归的实时进出站客流预测模型。首先,对不同特征日分时进出站客流量进行对比分析,据此构建历史数据库;其次,通过计算历史分时数据的相关系数,并设置阈值对分时客流数据间的相关性进行判断,从而确定合适的非参数模型状态向量;再次,根据K近邻样本与预测目标的客流量差异性,设计基于权重加权的预测算法;最后利用广州市城轨客流数据对预测模型进行精度分析,对全网站点多天的预测结果显示:全天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均在2%以下,分时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均在14%以下,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和良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地铁客流量预测的准确性,基于传统的PSO(粒子群优化)算法与BLS (宽度学习系统),提出一种新的地铁客流预测模型,即PSO-BLS算法。首先,对地铁站点的繁华程度、前一时段进站量、前一时段出站量及前一时段断面客流量等参数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需要根据工作日和双休日分别对地铁客流量进行预测。其次,利用PSO算法对BLS的特征层偏置进行优化。最后,以福州地铁1号线AFC(自动售检票)系统中记录的大量乘客出行数据为例,对所提PSO-BLS算法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地铁客流量预测算法BP(反向传播)神经网络和ELM(极限学习机)相比,PSO-BLS算法获得的计算结果在多项性能指标中均取得了较优异的表现;对BLS的特征层偏置进行优化可以提高BLS的计算精度,为地铁客流量预测提供更精确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5.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方法主要有基于调查的客流量预测方法和基于实际流量的事后统计方法。针对目前尚无根据实际客流量数据预测各个站的客流量的模型,提出了利用实际到站的客流量数据,通过建立灰色模型和马尔科夫链,预测下一站实际客流量的实时预测模型。试验仿真表明,该模型能较好预测实时客流量。  相似文献   

16.
基于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Automatic Fare Collection,AFC)统计获得的集计型客流数据,依据行为分析理论,提出1种适用于路网结构变化条件下的城轨站间客流量分布预测模型。首先,基于随机效用最大化理论,构建乘客目的地选择模型,选取终点站吸引客流量、列车运行时间、乘客在站换乘时间、乘客换乘次数、起终点站的线位关系和站点属性6个指标构建效用函数,以反映目的地吸引力、城轨服务水平、起终点站之间的线位匹配关系等对乘客目的地选择行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站间客流量分布预测模型;然后,利用代表个人法将AFC数据转化为非集计型数据,基于WESML(Weighted Exogenous Sampling Maximum Likelihood)估计方法,实现对目的地选择的非集计预测模型的参数标定。采用广州地铁6号线开通前后的AFC数据,对该预测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在新线接入导致地铁线网结构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全线网站间客流量分布预测的平均绝对误差仅为36人,因此该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轨道交通只有在乘客刷卡离开路网,且获得实际列车运行图后,才可通过清分模型系统仿真推演其全出行链的问题,在实时接入自动售检票系统(AFC)刷卡数据情况下,建立基于乘客出行OD规律、乘客职住地规律及重点去向车站规律的级联目的站预测模型,为进站乘客快速预测目的站,进而与清分模型系统结合实现进站乘客在网分布的实时动态推演。通过开展乘客目的站预测,提高客流实时仿真推演系统对各项客流指标的预测准确度,不仅方便运营管理人员进行科学高效的网络化运营调度指挥及客运管理,还可为乘客出行提供个性化引导。  相似文献   

18.
基于混沌密钥的小波数字水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蕾  张家树 《铁道学报》2004,26(1):68-72
提出一种基于混沌密钥的小波数字水印方法。该方法在现有的混沌数字水印系统基础上 ,增加一个混沌映射作为私有密钥来克服有限字长效应和提高算法的抗破译性。嵌入水印时 ,将原始图像进行四层小波分解 ,利用人类视觉系统 (HVS)特性 ,选择中频系数与混沌水印序列相加 ,进行取模运算后再嵌入到混沌映射模型中进行迭代。检测时 ,利用相应的混沌映射模型生成混沌水印序列 ,并与原始水印序列进行相关检测。研究结果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并证明能比单一混沌系统提供更好的抗破译性能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城轨列车自动停车精度分布变化,研究停车精度预测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支持向量回归的列车自动进站停车精度预测方法。对停车精度数据进行分期预处理,进而采用Weibull分布拟合各期数据,由此得到两个分布参数的时间序列,通过支持向量回归算法对参数序列构建预测模型,实现对进站停车精度分布预测。采用北京地铁某条线一列车的自动进站停车数据对提出的模型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预测分布与真实分布相似性均值可达0.953 3,验证了提出的预测方法的有效性,为城轨列车自动进站停车精度变化提供了一种科学、高效的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20.
针对轨道交通车站短时进站客流的不均衡性、高度非线性和时变性特点,结合逻辑推理能力强的模糊技术与自学习能力强的神经网络,提出一种基于广义动态模糊神经网络(GD-FNN)的短时进站量预测方法。以北京轨道交通各车站的进站客流量数据为例,分析轨道交通车站的进站客流特征,确定影响短时客流分布的主要因素;然后采用GD-FNN方法构建车站短时进站量的预测模型,实现北京轨道交通系统若干车站进站量的预测,预测结果表明,该方法与传统的神经网络相比,预测效果更准确(最大相对误差小于8%),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