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深圳地铁 11 号线隧道空气压力波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并提出高速地铁隧道压力舒适度标准.采用隧道压力波分析软件ThermoTun,对深圳地铁11号线隧道段不同断面设计情况下的压力波及压力舒适度进行分析,提出对隧道泄压系统及隧道断面的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2.
总结东莞市城市轨道交通号线的设计、建设、运营以及《地铁快线设计标准》编写过程中的研究、测试,提出解决最高行车速度120 km/h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线路运行时乘客舒适度的措施,如扩大长大区间隧道断面、提高车辆气密性、对车头做流线型造型等,并给出衡量空气压力波的标准。为解决地铁列车在隧道内高速运行乘客舒适度的问题起到了关键作用,开通前的专项测试显示出缓解空气压力波的各项措施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摸索出一套衡量空气压力波的标准。  相似文献   

3.
东莞市轨道交通2号线按120 km/h设计,已突破目前《地铁设计规范》的适用范围。列车超过100 km/h时,将带来舒适度降低、运行能耗增加、隧道通风、设备设施承压大、受电弓磨耗大及故障率高等问题。为解决列车高速运行带来的问题,结合具体工程条件,对舒适度、线路、车辆、隧道以及区间设备设施等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形成关键技术标准在项目建设中实施。2号线首期段于2016年5月27日以ATO模式、最高行车速度120 km/h开通试运营。实践证明,上述关键技术保证了2号线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环境舒适的要求。随着城市的发展,运行速度超过100 km/h的地铁快线越来越多,2号线关键技术标准研究给东莞后续地铁快线及其他城市地铁快线设计、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和帮助。  相似文献   

4.
为减小作用在汕头湾海底隧道衬砌背后的水压力,确定高水压水下隧道合理的涌水量限排设计方案,采用ABAQUS软件模拟“仅采用纵向盲管”、“纵向盲管+间隔12 m的环向盲管”、“纵向盲管+间隔6 m的环向盲管”3种泄压排水方案下,不同泄压值的隧道涌水量及衬砌背后水压力。对比分析得出,随着泄压值增加,隧道涌水量线性降低,而横截面衬砌背后水压力线性增大;环向盲管分布越密集,隧道涌水量对于泄压值的变化越敏感,隧道横截面上衬砌背后水压力受泄压值变化的影响程度越高;此外,隧道横截面上监测点离纵向盲管越远,其衬砌背后水压力受泄压值变化的影响程度越低;采用泄压值为600 kPa的“纵向盲管+间隔12 m的环向盲管”进行泄压排水时,能够使最不利隧道横截面拱脚处的衬砌背后水压力达到最小,从而客观地确定了汕头湾海底隧道合理涌水量限排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5.
针对地铁列车在隧道内的运行特点,采用FLUENT(6.3.26)三维模拟软件,在列车最高运行速度120 km/h的条件下,对列车进出隧道洞口、在隧道内匀速运行、进出站及加减速运行、经过中间风井等多个运行场景的压力波及压力变化率进行模拟分析,提出地铁列车在隧道内运行压力波和压力变化率规律,以及在给定压力舒适度标准下的最大隧道阻塞比。  相似文献   

6.
地铁3.4 m线间距单渡线总体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地铁建设项目利用既有双线隧道工程,由于限界限制,线间距只有3.4 m,如此小的线间距设置单渡线,国内外工程实例尚无,设置3.4m线间距单渡线可直接利用既有隧道工程,对盘活国有资产降低工程造价,有着重大意义。研究方法:研究道岔设计参数的制定原则,分析我国铁路道岔、城轨交通道岔设计参数的选用情况,确定合理的单渡线设计参数,进而对单渡线作安全性检算并选择合理的结构。研究结论:地铁采用3.4 m线间距单渡线。道岔选用的设计参数值,不低于两端单开道岔设计参数值,经过安全性检算,其容许通过速度为30 km/h时,地铁车辆行驶在单渡线时能保证行车安全及旅客舒适度。单渡线连接部分结构方案是合理的,给设计3.4 m线间距单渡线提供了可靠的支持。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我国某型地铁列车进行隧道空气动力学实车线路试验,得到地铁列车实际运行过程中车内、外压力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该型地铁列车车内压力变化满足我国地铁设计规范舒适度评价标准及美国地铁人体舒适度评价标准。地铁列车运行过程中,最长隧道区间的车内、外压力变化幅值明显大于其它隧道;列车以不同速度和模式运行中,车内1.0 s、1.7 s、3.0 s时的压力变化幅值和车外各测点压力变化幅值均不相同,车体表面测点压力变化由车头至车尾方向呈逐渐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武汉市轨道交通16号线列车为时速120 km的密闭性地铁快线列车,采用压力波保护阀。文章通过开展武汉市轨道交通16号线列车空气动力学现场试验,分析了列车车内外空气压力变化规律,并测试了压力波保护阀的执行效果,最后评估了列车运行时交变气压波动下的车内压力舒适度及动态密封指数。结果表明:列车通过变截面时车内压力变化幅值相比车外压力变化幅值减小40%~70%;列车运行过程中压力波保护阀执行到位;车内压力舒适度及列车动态密封指数均满足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9.
杭州地铁1号线三期下穿钱塘江区间采用单洞双线大直径盾构隧道的断面形式,泥水平衡盾构法施工。针对其下穿钱塘江及大堤、下穿江底输油管、高水压下盾构施工以及有压气体等设计施工重难点问题,通过工程类比、数值计算等手段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并通过现场实测结果进行验证。研究成果可为城市大断面越江地铁盾构隧道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参考高速铁路隧道压力波研究理论及方法,结合地铁工程特点,计算了在不同车速及隧道断面下的压力波及压力变化梯度,给出了深圳地铁11号线隧道断面的建议值。  相似文献   

11.
杭州地铁1号线彭埠站-建华站区间为盾构隧道,场地内存在有害气体层.介绍该区间的工程概况及控制节点,并着重对下穿有害气体土层的施工、设计措施进行了探讨和思考,同时也提出了仍可能存在的问题.地铁盾构隧道下穿较高压力有害气体土层在国内尚属首例,为国内其他类似工程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厦门地铁4号线厦门北站至同安食品工业园区间隧道下穿福厦铁路,地铁盾构隧道施工期间必须确保铁路正常运行,这对地铁设计与施工提出较高要求。对区间隧道下穿福厦铁路路基重大风险源的施工过程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通过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确保福厦铁路行车安全。分析结果表明:通过采用土压平衡式盾构施工并严格控制施工参数,对一定范围内的土体进行改良、采取D24型钢便梁加固轨道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福厦铁路路基沉降;铁路路基沉降槽随区间隧道的开挖而发生动态变化,左线开挖时呈三次抛物线,再开挖右线时呈二次抛物线;采取措施后的工程风险等级可降为Ⅲ级。  相似文献   

13.
小曲线半径地铁盾构隧道施工难度大,尤其是位于填海区深厚淤泥和填石层时,其安全控制更是工程界亟待解决的难题。文章依托深圳地铁13号线工程,详细介绍填海区地层中修建小曲线地铁盾构隧道的设计施工关键技术,包括改造盾构机、定位加固地层、处理锚索和采用小幅宽管片等措施,相关经验可为其他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80 km/h B型地铁列车在隧道内运行时空气动力学效应,采用实车试验方法,在南宁某隧道直径为5.4 m的全地下线路开展空气动力学测试,分析列车在隧道内运行时,车内外气压波动情况以及车内耳压舒适度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列车以80 km/h速度通过隧道内中间风井位置时,车内外压力波动剧烈,车外与车内测点峰峰值分别为1 452 Pa与923.4 Pa;列车在车内外压力波动剧烈时,车外各测点压力差异大,车内各测点压力差异小,车外各测点峰峰值的均方差值为车内各测点峰峰值的均方差值的9.6倍;列车在非风井区间运行时耳压舒适度良好,而在风井区间运行时有造成乘客耳压不舒适的风险。研究结果可为80 km/h速度等级地铁列车耳压舒适度的评估和改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地铁修建过程中,采用有效合理的施工措施和技术,避免邻近建筑物、路面和地下管线的破坏,是工程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针对深圳地铁11号线红树湾站—后海站矿山法隧道工程的特点和难点,确定CRD工法施工,并系统阐述在复杂环境条件下CRD工法施工方案,对地表沉降和管线沉降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估CRD工法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结合轨道交通节能坡设计原理及设计所需考虑的工程地质、实施条件等因素,对广州地铁3号线北延段工程地下长区间隧道及相邻站址高程差异大的区间隧道纵断面节能坡设计进行分析,认为该工程长区间隧道采用"W"字形节能坡,相邻站址高程差异大的区间隧道采用单面坡设计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7.
随着地铁运营速度的提高,乘客舒适度要求提高,目前国内传统地铁盾构隧道断面不再适合。通过对国内既有工程盾构隧道尺寸的调研,结合北京新机场线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速度对设备限界的影响、隧道阻塞比对盾构隧道断面尺寸的影响以及供电制式对盾构隧道断面尺寸的影响等分析,提出了制定盾构隧道断面限界的方式,并在相关工程中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18.
地铁工程大多处于地下水位附近及以下,因此做好地铁防水显得尤为重要。以西安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为背景,在详细调查研究车站、暗挖隧道、盾构隧道渗漏水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重点从外包防水、施工缝、诱导缝、变形缝和混凝土裂缝等方面分析渗漏水原因并提出应对措施,就地铁防水设计和施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9.
对目前地铁工程中通常采用的全高不封闭站台门和封闭站台门以及封闭-非封闭转换式等三种站台门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以乌鲁木齐地铁某地下车站为例,基于气候特点等工程实际情况,对不同站台门方案,从其对应的通风空调系统设备初投资、长期运行能耗、解决区间隧道内的新风量需求、活塞风过站泄压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比选,进而提出乌鲁木齐地铁站台门采用全高非封闭站台门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浅埋暗挖地铁车站地表沉降及既有线变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埋暗挖地铁车站穿越既有地铁隧道施工地表沉降及既有线的变形的控制对施工及运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北京地铁4号线西单站下穿长安街,上跨地铁既有1号线开挖过程为例,在详细研究该区工程地质条件和地铁设计参数的基础上,采用FLAC^3D工程分析软件对地铁开挖过程及其引发的地表、拱顶及既有隧道的变形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优化开挖施工方案,模拟动态施工过程,合理设计隧道开挖步序,并对施工中的监控量测提出建议.指导地铁安全施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