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精准地进行城市轨交公交换乘服务水平评价分析是探索和推进城市轨交公交两网融合、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前提。基于从全样本刷卡数据筛选出的具有实际换乘需求的轨交站点,以周边的建成环境特征为聚类指标采用k-means方法划分轨交站点类别。基于此,综合考虑实际换乘需求和目的地站点吸引力时变性,构建动态换乘服务缺口指标,解析不同类别轨交站点换乘效率时空分布差异性。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例,进行模型的有效性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市中心城区范围内轨交公交换乘效率具有时变性特征:表现为平峰时段的平均换乘效率低于高峰时段,换乘沙漠的小时尺度空间移动趋势为由市区中部逐渐向外延伸,并向北部集中。轨交站点周边建成环境对轨交公交换乘效率时变性特征存在影响:商务办公型与娱乐休闲型站点在高峰时段的平均换乘效率高于平峰时段,居住型与职住结合型站点在下午平峰与晚高峰时段的平均换乘效率优于早高峰与夜间平峰时段。针对换乘沙漠站点,商务办公型换乘沙漠站点的平均换乘效率最优,其次为娱乐休闲型与职住结合型换乘沙漠站点,居住型换乘沙漠站点的平均换乘效率最差。研究结果为城市轨交公交换乘服务能力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可有效指导轨交公交衔接不...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出行者生理特性,依据出行过程中出行者的生理负荷以及5 min恢复时间下行为持续时间,得出了基于轨道交通站点的轨道交通间接吸引范围:以轨道交通站点为中心,道路公交可达的3.11 km的范围.其次根据前景理论,以15 min为参考点,建立出行方式选择模型,并分析出行者心理过程,对换乘与出行心理相互作用进行研究.最后结合重庆市交通现状以及出行生理心理特性,给出引导轨道交通与道路公交换乘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缺少定量最优换乘距离的问题,基于单因子方差分析方法,构建考虑换乘形式及公交站性质的换乘距离与满意度关系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推导及求解。以重庆市119个轨道站及周边换乘公交站为例,利用SPSS软件对换乘距离进行方差分析,分别求解两类换乘距离对满意度的影响。研究表明,换乘距离对满意度有显著影响,乘客对通道式换乘和一体化换乘可忍受距离较长,且分离式换乘难以通过缩短换乘距离来提高乘客满意度。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换乘站点采用一体化模式,换乘距离在48.6 m以内乘客满意度可达到最大化。  相似文献   

4.
针对我国由于地铁与公交换乘信息系统不完善造成地铁站厅层秩序混乱、换乘低效等问题,提出地铁与公交的换乘信息智能化服务系统框架。首先调查实际换乘站内和换乘站外情况,结合不同服务主体探讨换乘信息的分类和发布设施的配置,从信息采集、信息处理和信息发布3个方面构建地面公交和地铁2个子系统和服务体系框架,最后对系统进行SWOT(strengths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ies机会,threats威胁)适应性分析,此系统可实现地铁与公交的信息联动和信息共享,提高地铁与公交的换乘效率,为公共交通换乘的无缝衔接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枢纽换乘是影响多模式公共交通网络运行可靠性的关键环节.针对我国大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管理现状,从运输管理层面提出了换乘枢纽的轨道交通与道路公交协调调度管理模式.基于轨道交通与道路公交运营调度协调的内涵、模式及换乘时空过程解析,提出了实现换乘枢纽内轨道交通与道路公交运营调度协调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设置相同或成整数倍的发...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整体运行效率,建立基于可拓云模型的轨道交通与接驳公交换乘综合评价模型,解决轨道交通与接驳公交换乘评价过程中的随机性、模糊性问题,使得换乘评价结果更贴近实际.从多角度确定轨道交通与接驳公交换乘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组合赋权确定综合权重,同时依据可拓云计算规则求出评价指标云的数字特征及综合评价等级确定度,并利用可信度因子检验评价结果,得到轨道交通与接驳公交换乘综合评价等级.最后,以昆明市呈贡新区段轨道站点为例确定其换乘水平等级,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改善其换乘水平的有关对策.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和模型在轨道交通与接驳公交换乘综合评价中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地铁车站与地下公交接驳站结合设计,实现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的一体化,形成以地铁车站为核心、换乘方便高效的综合换乘中心。  相似文献   

8.
地铁网络突发重大事故后,通常会启动公交接驳疏散滞留乘客。提出衡量网络性能的网络效率可达性指标,考虑地铁站点发生故障后公交接驳对乘客的紧急疏散作用。基于网络效率可达性指标构建韧性评估模型,提出多故障下以韧性最大化为目标的修复策略,并以上海市地铁网络为例进行实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单个站点发生故障后启动公交接驳可使网络性能损失降低5.1%;占网络站点总数2.14%的多个站点发生故障后启动公交接驳可使网络性能损失降低13.48%;多故障下相比基于站点度、介数、脆弱性等评估得到的修复序列,基于韧性评估得到的最优修复序列可使网络性能累积损失降低2.86%。此外,研究发现在公交接驳场景下,当地铁网络中多个站点发生故障后,优先修复客流量大、站点周边线路稀疏、失效后造成影响大且修复时间短的站点,有助于降低网络性能的累积损失。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一体化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一体化衔接策略,从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网络一体化、换乘设施一体化与运营管理一体化方面,总结归纳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一体化的经验.结合西安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情况,从线网规划、土地利用、换乘设施、运营管理、人性化的服务方面提出几点启示,为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一体化衔接提供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城市轨道交通与快速公交换乘时间衔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分析城市轨道交通与快速公交特点的基础上,以缩短出站乘客换乘时间为目的,重点研究利用快速公交疏散城市重点区域轨道交通站点产生的大量出站客流的协调条件。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出站换乘时间的详细分析,将出站乘客换乘时间细分为四部分,建立乘客换乘总等待时间最短宏观模型,并分析造成乘客候车时间长的原因;运用时空图对两者换乘过程、换乘状态进行描述,探讨总结两者协调调度的条件。最后运用实例对该方法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1.
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共交通的运营协调是实现公共交通一体化的基本内容,也是提高公共交通系统自身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现以系统总成本费用最小为目标,对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的协调运营组织进行优化,详细论述总费用(包括运营商和乘客费用)函数的计算方法,并基于概率论方法,提出4种不同类型换乘站乘客换乘费用的确定方法,最终建立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运营协调模型.研究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降低公共交通系统的总体费用和乘客的换乘时间,且平峰时段相对于高峰时段的运营协调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2.
协调换乘是现代有轨电车与常规公交运营组织协调的关键技术,针对路侧式和路中式2种不同线路敷设方式条件下的现代有轨电车与常规公交的接驳系统,分析其换乘协调关系,以系统广义成本最小为目标,建立包含协调策略参数的现代有轨电车与常规公交运营组织协调模型,通过解析求解获得协调策略参数及最优系统行车间隔。算例分析表明,通过采取上述协调策略实行现代有轨电车与常规公交的运营组织协调可以降低系统广义成本,提高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3.
基子道路公交与轨道交通布局模式的公交线网调整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道路公交网络与轨道交通网络的三种布局模式:道路公交与轨道交通同步发展模式,道路公交支持轨道交通发展模式,道路公交与轨道交通分区服务模式。分析了三种布局模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从道路公交线路功能结构、公交客流变化幅度、公交可替代性等三方面研究了基于轨道交通的道路公交线网的调整问题,提出了道路公交线网调整的方法。并将此方法应用于广州市地铁5号线交通衔接规划中,得出了道路公交线网调整方案。  相似文献   

14.
基于换乘网络的城市轨道交通关联公交接驳线网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最主要的两种方式,它们之间的有效接驳是城市公共交通一体化的重要环节,由此形成了公交接驳线网优化问题(FBNDP)。以FBNDP问题的既有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对公交接驳线网和轨道交通运营线路组成的换乘网络上乘客出行方案的分析,将换乘费用加入到乘客出行费用中,使换乘网络客流出行费用考察更为全面。以最小化乘客出行成本和常规公交运营者开行成本为优化目标,建立基于换乘网络的接驳线网优化模型(FBNDP-TN模型)。模型中,客流不再具有唯一终点(多对一),而是每个公交站点与轨道车站间均有客流需求这种更一般情形(多对多情形)。并设计了更严格遵守频率约束的遗传算法,对测试算例网络上客流"多对一"和"多对多"进行了比较分析。算例分析结果表明:优化方法具有较好的性能,客流分布对接驳线网结构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近日,北京西北地区最大的公共交通换乘中心“一亩园公交枢纽”正式开建。该枢纽总建筑面积18460m^2,共3层,总投资约7亿元。计划于2008年6月建成。届时,该枢纽站将与地铁4号线实现零换乘,可满足日高峰客流量10万人次的换乘需求,解决石景山和门头沟地区市民出行难问题。  相似文献   

16.
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一体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一体化换乘设施,不同交通方式之间实现有机的互补,形成立体、高效、多方式的公共交通换乘系统;实现以人为本,提升客流,方便市民,创新机制,节约经济。  相似文献   

17.
德国斯图加特市轨道交通车站公交衔接的布置案例剖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公交衔接效果同其周围的公交线网与换乘通道的布设方法有密切关系.按一定的逻辑关系分类列举了斯图加特市轨道交通车站的公交线网与换乘通道布置的典型案例,并对这些案例进行了剖析.提炼出4条可借鉴的经验:① 当轨道交通车站的公交线路较多时,按单向循环线设置这些公交线路的走向比较有效,可以减少公交车之间的交织行为,提高车站附近道路的通行效率.② 在轨道交通车站布设公交单向循环线的方法很多,除了利用公交车、出租车及自行车站外,还可利用街坊、轨道交通车站周围的小型公共设施、绿地道路、道路及交叉口加宽、立交桥下空间等实现公交单循环线. ③公交车站与轨道交通车站出入口的距离应尽量缩短.④公交车站与轨道交通车站出入口的换乘通道尽量避免与车流和其他人流交叉.  相似文献   

18.
为了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健康可持续发展,对国内外"地铁+物业"开发模式进行分析,并结合武汉市轨道交通站点分布、站点影响范围、轨道线网密度情况,提出武汉市轨道交通站点地下空间发展结构及"地铁+物业"空间分布的策略。在此基础上,提出"地铁+物业+换乘设施"三体合一的站点设计及规划控制要求,并以武汉市轨道交通2号线金银潭站作为实例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9.
换乘量预测是换乘站设计、客流组织及安全应急预案编制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地铁网络化运营快速发展,成网条件下地铁换乘量预测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研究成网条件下乘客路径选择行为的基础上,结合全网客流分布规律,提出成网条件下地铁换乘量预测方法。首先,考虑乘车时间、换乘次数、换乘时间和拥挤度等地铁服务水平变量后,通过引入角度费用指标表述路网结构和路径走向等网络特征对乘客路径选择的影响,建立地铁乘客出行路径选择模型,分析乘客潜在的路径选择偏好。其次,基于各因素等效乘车时间换算和乘客对出行时间的容忍程度分析,使用K-最短路算法构造所有站点间的有效路径集合,结合首末班车限制设计MSA法进行随机网络客流加载,提出不同时间粒度下各换乘站换乘量的统计算法。最后,基于本算法对北京市地铁换乘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角度费用对乘客的路径选择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全天换乘量的分时变化规律与实际情况相符,使用本方法预测换乘量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准确度。  相似文献   

20.
换乘通道是地铁换乘站设计的关键,而换乘通道客流密度是评价站点设计优劣的最有效指标。研究基于LEGION软件的仿真试验,建立了地铁换乘通道客流密度与客流强度、换乘通道长度及宽度的关系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长度和宽度换乘通道适宜客流规模。基于模型仿真,研究提出了人行通道是否使用物理分隔组织单向交通的临界条件,分析了行人逆向通行对单向通道正常方向人流状态的干扰影响。通过广州市部分地铁换乘站点的实测数据与仿真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仿真试验法建立的模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