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为保障道路交通有序,安全和畅通,《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在参与交通活动中按右侧通行,分道通行和交通信号通行。然而,目前在一些城市道路以及公路,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不按交通法规参与交通活动的情况非常突出,一些车辆遇行人正常穿越人行横道或横过马路时不减速,不让行,更与行人争那一两秒钟的时间,吓得行人胆战心惊,甚至酿成事故。[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正电动车介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之间,我国并没有专门的电动车道,也没有执行严格的相关管理,再加上还有很多电动车车主安全意识不强,不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导致各类事故频发。《中华人面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没有过错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过错的,根据  相似文献   

3.
行人、非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特征及伤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上海市嘉定区行人、非机动车与机动车之间发生的交通事故信息采集的基础上,讨论此类事故的相关特征,并对行人、非机动车和小型机动车的碰撞事故进行深入研究,为车外人员的伤害位置、伤害原因与碰撞形态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上海市嘉定区干线公路交叉口为例,介绍了右转车辆与非机动车冲突精细化治理实例,以期为大家提供思考和借鉴. 一、为何在交叉口处右转机动车易与行人或非机动车发生碰撞、碾压事故 一方面,行人或非机动车对大型货车前、后轮行驶轨迹之间的轮迹差缺乏足够认识,在等候红灯或等待穿越时停靠位置过于靠前,导致货车右转时来不及避让.另一...  相似文献   

5.
张谊 《轿车情报》2010,(9):118-119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在我们日常行车过程中,最为担心的就是自己的爱车与行人或者非机动车发生碰撞事故。财产方面的损失还不是最为关键的,如果在事故中造成人身伤害,将会更为棘手。  相似文献   

6.
据郑州市交警部门统计,发生在市区十字路口处的交通事故明显多于其它地段,且以行人,非机动车与机动车之间的事故居多.  相似文献   

7.
转变观念,加大对非机动车、行人的管控力度。教育广大民警,包括协警转变观念,在加强对机动车管理的同时,重视对非机动车和行人的管理;克服畏难情绪,不能因为受到个别群众的刁难而畏首畏尾,放松对行人和非机动车违法行为的管理。  相似文献   

8.
为剖析不同因素对非机动车流膨胀程度影响的差异性,文章利用广义有序logit模型,选取直行非机动车流膨胀宽度为因变量,右转机动车交通量、左转非机动车比例、直行非机动车交通量、行人交通量、电动自行车比例等9个因素为自变量,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对直行非机动车流膨胀宽度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右转机动车交通量、直行行人交通量增加会不同程度降低非机动车流膨胀发生的概率,而左转非机动车比例、直行非机动车交通量、电动自行车比例变大会加剧膨胀程度;机非隔离形式、非机动车道宽度等变量对不同膨胀程度等级的影响存在差异。基于模型回归及边际效应计算结果,提出了改善非机动车膨胀效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城市道路交叉口中人车混行现象,综合考虑效率与安全两方面因素,选取延误成本和冲突成本分别作为效率与安全的评价指标,构建有(无)行人专用相位信号控制模式的交叉口运行成本模型.模型的延误成本中,行人和非机动车延误考虑了信号延误、冲突延误以及绕行延误;冲突成本则基于交通冲突理论,以车头时距判断机动车与行人和非机动车是否发生冲突为指标,并根据机动车及行人和非机动车达到分布确定冲突概率.最后,通过北京市四道口交叉口验证了该模型的适用性,并基于遗传算法求得典型信号控制交叉口中行人专用相位设置的阈值在750~900人/h浮动,随着车流量的增长,行人专用相位的设置对行人流量的要求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为城市道路交叉口信号配时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保障行人及非机动车安全、舒适、方便、尊严的出行.   相似文献   

10.
正出行总是始于步行,终于步行。步行过程中,有可能离开人行道,跨越车辆行驶的道路,产生行人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冲突。美国国家交通安全管理局(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n,简称NHTSA)数据显示,2015年美国共发生5295起行人死亡事故,造成5376人死亡。其中,72%的事故发生在路段,18%发生在交叉口。不论美国还是中国,行人交通安全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1.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四十四条规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发生交通事故,造成对方人员死亡或者重伤,机动车一方无过错,应当分担对方10%的经济损失.但按照10%计算,赔偿额超过交通事故发生地10个月平均生活费的,按10个月的平均生活费支付;前述非机动车、行人一方故意造成自身伤害或者进入高速公路造成损害的除外."这体现了交通事故赔偿中的无过错责任原则.为什么要规定无过错原则呢?因为在我国的道路交通中,非机动车、行人所占的比例非常大,道路上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混行的情况十分普遍.机动车速度快,质量大,非机动车、行人与其相比是弱者,发生交通事故时机动车容易给非机动车、行人造成严重伤害.因此,从保护弱者的角度出发,<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做出了上述无过错责任的规定,这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  相似文献   

12.
《汽车与安全》2008,(9):62-64
一、安全行车一般性常识 夏季要经常对车辆技术状况进行检查,重点检查车辆安全部位,严禁驾驶病车上路行驶。驾驶人在夏季行车前,必须保障充足的休息和睡眠.保持精力充沛,严禁疲劳驾驶车辆。炎热天气行车要控制车速.避免过长时间高速行车.以免造成发动机或轮胎温度过高。行车中应密切注视非机动车和行人动态.要提防非机动车和行人为避凉而突然横穿道路,奔向道路荫凉一侧。  相似文献   

13.
少杰 《汽车驾驶员》2011,(10):112-112
我们都知道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但现实中人行横道上也经常发生事故,说明人行横道内也不是绝对安全的。行人或非机动车横过马路时定要走人行横道,但是也不能放松警惕,时刻注意来往车辆和路况,确保安全再通过。而车辆行至人行横道时首先要减速甚至停车,看到有行人更不要抢行,这时候最应该“宁停三分,不抢一秒”。  相似文献   

14.
宋巍 《驾驶园》2010,(6):68-68
夏季往往是事故的高发期,因此,行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雨天行车稳慢当先雨天行车尽量使用二挡或三挡,且时速不要超过40公里。雨天行车更需要注意路边的行人,应减速慢行多鸣笛,耐心避让,切不可与行人或非机动车抢道。湿滑路面避免打滑的最佳做法就是慢速行驶。  相似文献   

15.
非机动车是城市交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减少非机动车事故、提升其安全性,成为了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为解决非机动车安全研究中交通暴露数据难以获取的问题,学者们开始注重探索利用更丰富多元的数据开展分析。为从规划和管理层面指导安全改善、减少事故,宏观安全研究及针对事故类型的分析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旨在减轻事故后果的事故严重程度研究也是热点之一。在非机动车项目与规范方面,学者们更加注重对已有的经验进行总结、评估和更新。本文从非机动车数据采集、事故影响因素分析、事故严重程度影响因素分析、非机动车项目与规范四方面,分类总结了近两年关于非机动车安全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未来开展非机动车研究和进行实际安全改善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交通事故中行人受到的伤害也在不断增多,特别是我国摩托车、助动车、自行车数量惊人,造成行人伤亡数量必然大幅增加。我国的交通是典型的混合型交通,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合行驶在道路上,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连续数年超过十万人,近几年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供行人或自行车使用的非机动车道成为了大型桥梁设计的关键内容之一,其中非机动车道的宽度是主要设计参数。有的桥上非机动车道的净宽需要达到4.6m,而一些既有桥梁上的非机动车道宽度通常只有900 mm,不能满足现代规模的行人及非机动车交通。于是一些地区开始采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悬臂人行桥面系统进行桥面拓宽改造。  相似文献   

18.
数据库     
《道路交通与安全》2006,6(4):F0003-F0003
2005年北京市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主要成因统计表,2005年北京市非机动车、行人及乘车人交通事故主要原因统计表。  相似文献   

19.
从行人步行的舒适度和安全感出发,研究城市道路两侧人行道行人服务水平评价方法。选择9条具有代表性的人行道进行道路几何特征及交通流特征调查,并采用路边询问法进行行人问卷调查。基于调查数据,运用偏相关分析得到人行道行人服务水平主要影响因素为:机非分隔带宽度、非机动车道宽度、绿化带(设施带)宽度、人行道宽度、机动车交通量、非机动车交通量、行人流率及人行道上的障碍物分布状况。进一步分析了不同行人流率范围内行人服务水平与行人流率的关系,最终建立的基于道路环境的行人服务水平评价模型与HCM方法相结合可有效预测人行道行人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20.
某越江大桥工程中,行人及非机动车采用垂直电梯上下桥的方式过江。此类过江方式在国内并不多见,规范也暂时没有针对性的设计规定。对垂直电梯运输行行人及非机动车方面的设计及规模确定做了一定的探索及尝试,并对垂直电梯布设所需考虑的其他影响因素提出了看法,对今后类似工程有着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