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采用MCR301型流变仪测试了沥青在-30170℃较宽连续温度域内的动态流变性能指标,揭示了沥青储能模量、损失模量、相位角、抗车辙因子、复数粘度和振动粘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探讨了不同扫描频率及老化等因素对沥青动态流变性能的影响,为研究沥青材料动粘弹性提供测试方法,并为沥青动态流变性能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沥青是一种黏弹性材料,黏度是其一项重要指标,与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和易性和压实度密切相关.文中采用沥青布氏旋转黏度测试法、沥青流变性质测试法和沥青动力黏度测试法,分别测试原样、RTFOT老化后和PAV老化后SBS改性沥青的旋转黏度、剪切黏度和动力黏度;针对沥青旋转黏度、剪切黏度、动力黏度影响因素,测试不同温度、转子、转...  相似文献   

3.
高强度沥青粘结料抗车辙性能试验及评价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多种沥青及沥青混合料室内试验,对某公司研发的高强度改性沥青以及科氏SBS改性沥青、普通70号沥青进行了抗车辙性能对比试验研究,并建立了沥青粘结料动力粘度指标、振动粘度指标、针入度指标、车辙因子指标与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指标及GTM抗剪安全系数GSF值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高强度沥青是一种高模量、高强度的沥青材料,具有非常优良的抗车辙性能。粘度指标、车辙因子指标均与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有良好的相关性,振动粘度相比动力粘度,与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的相关性更好。  相似文献   

4.
粘度是沥青的流变技术指标,研究沥青的流度学性质与沥青的路用特性之间的关系,对粘稠沥青结合料工程性质的确定会有很好的作用和认识。目前已有一些国家(如美国、日本等)采用绝对粘度作为道路沥青材料的分级指标,而我国现行路用粘稠沥青材料的粘稠度技术指标主要是针入度(25℃、1/10mm)、软化点等,尚无粘度分级标  相似文献   

5.
岩沥青改性沥青胶结料流变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针对岩沥青改性沥青胶结料的流变特性,通过动态剪切(DSR)、弯曲梁流变(BBR)、布氏旋转粘度试验,用PG分级评价体系对不同种类、不同掺量的岩沥青改性沥青进行性能测试与分析。动态剪切流变仪和弯曲梁流变仪为建立某时段蠕变曲线和劲度模量提供依据,Brookfield旋转粘度计通过计算剪切速率和剪应力测量沥青高温粘度。试验结果分析表明:加入岩沥青后沥青胶结料的PG高温等级提高、抗车辙因子增大、复数模量指数(GTS)增大、大大提高了沥青的高温稳定性和降低了温度敏感性,且随着掺量的增加变化幅度增大;岩沥青掺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会对沥青胶结料的低温性能产生大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沥青是一种有机胶结材料,它的形态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在常温下呈固态或熔融态,而在高温(100~180℃)时则呈液态。公路黑色路面施工中,要求被使用的沥青呈粘度较低的液态,这就需要对沥青进行加热处理,加热沥青的工序俗称化油,太阳能一  相似文献   

7.
为评价聚氨酯固-固相变材料(PUSSPCMs)作为沥青改性剂的潜力,确定PUSSPCMs对沥青流变性能的影响及作用机理,以不同质量分数的软段制备了PUSSPCMs(P70、P75、P80、P85和P90)及PUSSPCMs改性沥青,采用沥青调温性能、动态剪切流变(DSR)以及弯曲梁流变(BBR)试验测试了热性能和流变性能,并借助差示扫描量热(DSC)、红外光谱(FTIR)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了改性机理。结果表明:PUSSPCMs改性沥青较基质沥青的调温性能、抗变形和高温性能提高,低温性能降低;PUSSPCMs软段质量分数增加,PUSSPCMs改性沥青的调温性能和低温性能明显提高,抗变形和高温性能降低,其中P90沥青具有最好的调温性能和低温性能,而P70沥青的抗变形和高温性能最好;PUSSPCMs的储能放热性能优良,P90焓值较高而P70相变起始温度较低,焓值与PUSSPCMs改性沥青的调温性能高度相关。PUSSPCMs与沥青之间未产生新的官能团,为物理改性;PUSSPCMs对沥青微观形貌影响显著,弹性模量增大,但随着软段质量分数增加,沥青“蜂状结构”增多而周边相态差异降低,弹性...  相似文献   

8.
为实现老化沥青的循环利用,寻求切实可行的老化沥青再生技术,本研究基于生物沥青再生方法,通过向老化沥青中填加生物质重油,从而实现老化沥青的再生利用。采用布氏粘度、动态剪切流变仪DSR、BBR等对再生沥青的流变性能进行测试,同时结合凝胶渗透色谱(GPC)和红外光谱(FTIR)的微观表征手段对其再生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质重油可显著改善再生沥青的流变性能,使老化后的沥青恢复至初始未老化状态,生物质重油的加入降低了老化沥青中的大分子(LMS)含量,老化沥青的再生过程主要以物理反应为主。  相似文献   

9.
EC120温拌改性沥青性能评价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基质沥青和掺加EC120温拌改性剂的沥青进行对比试验分析,从常规试验、三大指标试验、粘温关系试验、动态剪切流变试验和弯曲梁流变试验5个方面综合评价了EC120温拌改性沥青的作用效果.研究表明:EC120温拌改性剂的合理掺量为沥青质量的3.5%,掺入3.5%温拌改性剂的沥青的135 ℃粘度降低近50%,而温度在60 ℃时的粘度要比基质沥青的大5倍多,在路面使用温度下的车辙因子G·/sinδ提高9~10倍,掺入3.5%温拌改性剂的沥青混合料拌和与压实温度比普通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要降低20~30 ℃.因此,EC120温拌改性剂是一种能有效降低沥青施工粘度、提高沥青高温稳定性的外加剂,同时又是一种节能、环保的材料.  相似文献   

10.
纤维沥青胶浆流变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考察纤维沥青胶浆的高温性能和流变性能,对掺不同种类和剂量纤维的沥青胶浆进行不同温度下的粘度试验和动态剪切流变试验,分析纤维沥青胶浆的粘度、复数模量、相位角和抗车辙因子的变化规律,同时分析粘度与抗车辙因子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纤维对沥青胶浆有明显的增粘与增弹作用,其中聚酯纤维最大,其次为木质素纤维,矿物纤维最弱;随着纤维掺量的增大,纤维增粘和增弹作用逐步发挥,当掺量达到沥青质量的0.04%时,纤维沥青胶浆的粘度、复数模量和抗车辙因子显著增大而相位角显著降低;纤维沥青胶浆的粘度与抗车辙因子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1.
天然岩沥青对沥青流变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樊亮  张燕燕  申全军 《中外公路》2007,27(2):160-163
利用天然岩沥青作改性剂,对AH-70基质沥青进行改性试验,根据性能指标数据,着重讨论了岩沥青对沥青流变性能的影响。分析认为,岩沥青显著影响了沥青的流变特性,高温时改性沥青表现出非牛顿流体特征,粘度和弹性模量变大,抗变形能力增强;但对沥青的低温性能带来消极作用,柔性降低、脆性变大。但岩沥青改性沥青的路用性能如何尚有待工程实践的验证。  相似文献   

12.
道路沥青老化性状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分析道路沥青在不同因素影响下的老化机理,以及沥青在老化过程中微观性状的变化特点。基于表征沥青使用性能的流变力学指标,测试4种道路沥青在不同老化过程中的特征。在评价沥青耐老化性能方面,提出考虑沥青初始粘度和粘度增加值两种因素的老化指标,以及用温度变化表示的老化沥青低温性能衰变指标。试验分析得出,不同沥青有不同的耐拌和老化性能、耐使用老化性能,在分析当地气候、交通特点,选择使用沥青标号品种的同时,应考虑到沥青不同使用条件下抗老化性能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为了分析2种高粘改性沥青老化前后的流变性能变化规律,分别制备了10%、12%、14%改性剂掺量的TPS高粘度改性沥青和SINOTPS高粘度改性沥青,通过测试4种温度下的布氏粘度外推得到的60℃粘度(动力粘度),然后按照不同的对比方法,比较其流变性能。结果表明:未老化前改性剂掺量为10%、12%、14%时,国产的SINOTPS高粘度改性沥青动力粘度分别大于、相当于、小于TPS高粘度改性沥青;在TFOT老化后(5 h),2种改性剂掺量在12%的时候粘度最好,在PAV老化下,SINOTPS表现出比TPS更高的动力粘度。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RH温拌剂对沥青性能的影响,选用SK 70#沥青为基质沥青,分别掺入2、3、4、5%的RH温拌剂制备改性沥青。测试了上述五组沥青的3大指标、135℃布氏粘度以及流变特性。结果表明RH温拌剂的掺入提高了沥青的高温等级有影响,当RH掺量不超过5%时,低温等级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5.
摘要:我国东北和西北部分区域属于高寒地区,在此区域修筑的道路在冬季常因温缩受力造成开裂破坏,这种低温开裂破坏对行驶舒适性与路面美观均有不利影响,提高沥青材料自身的低温抗裂性被证实是有效防治这种破坏的方法。据此,为找寻合适的沥青材料,通过SHRP计划提出的BBR(弯曲梁流变)试验和TSRST(约束试件温度应力试验)对不同沥青材料进行评价分析,找到合适的材料,然后通过铺筑试验段验证其使用效果,为我国高寒地区的路面破坏防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沥青混合料是一种集料颗粒占体积主导并同时表现出明显时温依赖性的颗粒路面材料,从颗粒物质角度认识和理解沥青混合料,是接近和阐释沥青混合料物质属性和行为特性的根本基础。该文旨在基于非晶物质及其玻璃化转变、Jamming转变模型和颗粒物质理论,揭示沥青路面材料的颗粒物质属性。介绍了颗粒路面材料的概念和内涵,阐释了沥青混合料的颗粒物质属性,综述了颗粒路面材料的研究进展,凝练了颗粒路面材料的四大基本特征(几何特征、堆积特征、界面特征和流变特征),并讨论了颗粒路面材料的未来发展方向。结果表明:可以尝试从非晶物质的角度研究沥青在沥青混合料中的行为特性及其对整个系统发挥的作用;对非晶物质的研究宜从多尺度展开并能将不同尺度间关联起来。进一步研究中,还需从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剖析沥青混合料Jamming过程中细观结构演化规律,理解沥青混合料流变学行为;从颗粒和尺度的角度,阐释沥青混合料的稳定堆积条件和高效堆积方法,揭示不同工况下沥青混合料Jamming的触变机制;研究不同温度、填充密度和受力模式等条件下沥青混合料的流变过程,建立涵盖实际道路使用条件范围的沥青混合料Jamming相图。  相似文献   

17.
沥青结合料零剪切粘度的测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沥青零剪切粘度与沥青路面高温性能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但由于测试和计算方法复杂,零剪切粘度指标未得到广泛应用。利用自行研发的沥青稠度测试仪,对多种沥青进行了稠度测试,通过对稠度曲线的比较和粘弹性的分析,发现应采用沥青中纯粘性成分反映沥青抗高温能力,并得出纯粘性成分的稠度即为零剪切粘度,提出计算零剪切粘度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温拌添加剂对橡胶沥青流变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温拌添加剂对橡胶沥青流变性能的影响,采用了粘性流动测量、蠕变、蠕变恢复、重复蠕变恢复以及凝胶渗透色谱等试验方法,通过绘制主曲线图研究了不同温拌添加剂对橡胶沥青流变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Sasobit型添加剂能够提高橡胶沥青路面最高温度下的粘度,增强其抗永久变形的能力;同时使得橡胶沥青结合料在拌和温度下表现出较低的粘度,从而有利于提高橡胶沥青的工作性。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基于动物排泄物的生物结合料对石油沥青老化过程中流变性能的影响,采用无氧环境下高温加压的热处理方法(380℃、10.3 MPa)从猪粪中提炼生物质重油,并制备生物沥青共混物,通过布氏旋转粘度(RV)试验、动态剪切流变(DSR)试验及弯曲梁流变(BBR)试验进行不同老化条件下的流变性能综合评价,并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技术,对比分析了生物改性前后沥青老化过程中的化学组分变化。结果表明:老化前后的生物改性沥青的粘度均低于其对应石油沥青;各老化条件下,生物改性后的沥青相位角δ和复数剪切模量G*均减小,表明生物重油可提高沥青结合料的弹性,而降低其刚性;生物结合料能有效提高沥青的抗温缩开裂性能;此外,掺入生物结合料后沥青的化学组分并无明显变化,但其抗老化性能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20.
采用动态力学分析(Dynamic Mechanical Analysis,DMA)方法对岩沥青流变特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掺加岩沥青后车辙因子、复数模量、动粘度、表征沥青粘弹比例的tgδ等流变指标明显提高.频率扫描滞后角主曲线显示,掺加岩沥青之后,混合沥青的滞后角降低,说明弹性部分增大、抵抗永久变形的能力增强,表明岩沥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