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能源结构调整和降低环境污染促进了当代各类型代用燃料汽车产业和技术的发展,概括介绍了气体燃料汽车技术;包括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和氢燃料汽车,含氧燃料汽车技术:包括甲醇,乙醇和二甲基醚,再生能源汽车技术,植物油,还介绍了代用燃料的理化性能和使用特点及代用燃料汽车技术,展望了世界各主要国家的代用燃料的产业发展,技术进展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2 含氧燃料汽车技术 2.1 甲醇汽车技术 甲醇可以用煤或天然气制取,原料资源丰富,生产工艺成熟。在汽车上使用甲醇燃料可以获取良好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究和试验甲醇汽车。……  相似文献   

3.
3 再生能源汽车技术 3.1 概述 植物油燃料是世界公认的另一种内燃机代用燃料.狄塞尔在1897年成功地创造柴油机的时候是用植物油作燃料的.  相似文献   

4.
《汽车杂志》2007,(4):36-37
萨博9-5 BioPower100概念车是首款以量产发动机为基础开发的纯生物燃料车型,这辆9-5 SportCombi优异的性能表现再次证明了萨博在生物燃料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决交通导致的空气污染、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问题,该文综述了在受能源环境约束世界中,车辆与燃料的发展。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欧洲和北美最近转向减少机动车温室气体排放,高效车辆技术和低碳燃料将在交通部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全球正致力于追求多种方案。这些方案包括高能效车辆技术、清洁燃料、替代燃料(包括生物燃料和先进生物燃料)...  相似文献   

6.
李春  邹阳 《专用汽车》2022,(11):75-79
基于对燃料电池汽车结构特点的分析,并在参考GB、GTR、ECE等关于燃料电池汽车碰撞后相关标准技术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燃料电池汽车碰撞后电堆残余电能和储氢瓶瓶阀状态监控的技术要求。同时,针对燃料电池汽车的特殊性和碰撞后涉氢系统安全性的技术要求,提出了关于燃料电池汽车气体置换和碰撞后涉氢系统安全性技术要求的测试方法,为燃料电池汽车开展碰撞测试提供了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7.
《汽车与配件》2005,(41):34-37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当LPG,CNG,DME这些代用燃料技术成为中国汽车业的一个研究方向的时候,还没有多少人会对电动汽车报以太高的期望。当时的普遍看法认为:混合动力技术在汽车上的商业化应用是至少二三十年以后的事情,而燃料电池汽车的商业化应用应该是更远以后。处于对研究基础,开发成本和技术风险等诸多方面的考虑,很多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把主要精力放到了代用燃料技术的研究上。  相似文献   

8.
IMPCO技术有限公司,www.impco.ws IMPCO技术有限公司(Impco Techno1ogies,Inc.)是在燃料存储、燃料供给和电子控制系统等方面技术领先的设计者、制造商和供应商.通过这些系统的改进可以使内燃机、微型燃气轮机和燃料电池能够使用氢气、丙烷和天然气等清洁燃料工作.  相似文献   

9.
《汽车与配件》2008,(5):13-13
2008北美国际汽车展上,通用汽车宣布,公司将与美国Coskata能源公司携手,在乙醇燃料技术领域内开展合作,以进一步推动公司多样化清洁交通能源技术的发展。实践公司关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及降低对石油燃料的依赖程度”的承诺。同时,此举也将巩固通用汽车乙醇燃料技术在全球的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0.
王晓辉 《时代汽车》2007,(10):17-19
车用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已成为业界所关注的焦点:然而,在技术条件日渐成熟的今天.车用甲醇燃料却一直未被国家所认可。甲醇燃料能否成勾能源匮乏的另一种求解方式?[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燃料电池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在电动车辆上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综述了燃料电池在中国的发展现状。指出可以用于电动车辆动力源的燃料电池种类,包括碱性燃料电池、磷酸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和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国近年来燃料电池发动机的研发则主要集中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上。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在汽车上的规模应用有助于降低燃料消耗,减少大气污染。燃料电池技术应用于电动车辆的过程中还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涉及燃料的制备、储存和分配以及燃料电池发动机的小型化、燃料电池汽车整车的重新设计、成本的降低等。笔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不同供油压力下单体泵的建压过程及单体泵性能呈现出的变化规律,在电控单体泵试验台上进行了油泵台架试验,获得了高转速工况下不同供油压力的单体泵油压特性曲线。分析了供油压力与单体泵喷油压力之间的关系,并研究了电控单体泵空转时供油压力对单体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转速时,供油压力低,油压建立过程存在无规律波动;高转速时,一定范围内,供油压力越大,油压上升时刻越早;不同转速对应着不同的临界充油压力,当供油压力大于等于临界压力时,单体泵才能够稳定而有规律地建压;相同工况下,一定范围内,供油压力越大,单体泵喷油量越大。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摩托车燃油表指示不准确问题,模拟摩托车使用状态,测试燃油油量表、燃油传感器及与油箱配合的匹配参数,排查分析原因,找出燃油表与燃油传感器阻值的最佳设计数据,实施改进。改进后的油表与燃油传感器匹配良好,燃油表指示曲线趋于平滑、线性,并能真实反映实际油量。  相似文献   

14.
在较高燃油温度及较低环境背压下,直喷喷雾易发生闪沸。闪沸喷雾具有贯穿距小、易于雾化等优势,能够有效降低发动机排放、提高燃油经济性,在直喷发动机中具有较好应用前景。然而随着涡轮增压的使用,进气压力的提高导致喷雾较难达到闪沸状态。针对这种现象,在研究混合燃油蒸馏特性后提出了通过向高沸点燃油中添加低沸点燃油的方式来促进喷雾的闪沸。试验燃料为一系列不同比例低沸点燃油(异戊烷)与高沸点燃油(正十一烷)组成的混合燃油,通过蒸馏测试探究了不同组分燃料的蒸馏特性;通过在定容弹内拍摄不同燃油温度、环境背压下的燃油喷雾的米氏散射图,研究了混合燃油形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于单一油品仅在沸点时沸腾产生馏出物,混合燃油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均会沸腾产生蒸馏物,表现为3段式蒸馏曲线;混合燃油蒸馏前期大部分馏出物为低沸点燃油,表明混合燃油受热时,低沸点燃油会优先蒸发;对喷雾宏观形态的测量结果表明,向高沸点燃料中添加低沸点燃油能够使喷雾在高背压下达到闪沸状态,且40%体积分数是最佳的添加量;另外,油温越高添加低沸点燃油对喷雾闪沸的促进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5.
在燃料供给系统增加预热装置的ZH1115单缸直喷式柴油机上,分别燃用柴油、小桐子油及预热小桐子油,测量并分析了柴油机平均有效压力、转速、供油提前角及燃油温度对高压油管内小桐子油压力波特性的影响规律,并与燃用柴油时高压油管内的压力波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柴油相比,在相同工况下,小桐子油的高压油管燃油压力升高曲线较陡,而且压力峰值较高,对应的相位比燃用柴油时提前,供油持续期较长;平均有效压力增加时油管峰值压力增大;供油提前角增加时油管燃油压力相位提前但波形几乎不变;燃油温度对油管燃油压力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对乖型柴油机燃用纯柴油、体积混合比例为1:9的天然气合成油(GTL柴油)与柴油混合燃料(G10)、体积混合比例为1:9的生物柴油与柴油混合燃料(BD10)、纯GTL柴油(G100)及纯牛物柴油(BD100)5种燃料的动力性、经济性及燃烧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BD10、G10与纯柴油有相似的燃烧特性,额定转速F G100的缸内工作压力增大,BD100的缸内工作压力显著降低;G10油耗较之BD10降低2.43%,功率较之BD10平均高2.78%;与燃用纯柴油的油耗相比,G100平均降低2.62%,BD100平均高出13%;除NOx排放外,生物柴油在降低CO、HC、PM的排放上均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7.
以加油过程时汽车油箱系统内的燃油流场为研究对象,建立高质量的网格模型,对燃油的流动情况进行数值仿真。采用多相流模型求解燃油的自由表面,获得加油过程中流场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从而考察油箱系统的受油能力。并把分析应用到现有的油箱系统的改进当中,改进原车加油管和通气管的设计,最终减小了加油过程中发生“反喷”的风险。多项流分析为油箱系统的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文章借助大数据平台,以国内某款乘用车型为研究对象,提取了车型不同地区不同用户群体的油耗状态,分离出了高油耗客户群体油耗偏高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油耗优化和验证。通过大数据对比发现车辆实际道路工况及油耗与法规工况及油耗差异较大,文章通过实际道路设计进行油耗验证和分析,用更加贴近用户使用的工况分析油耗影响因素的敏感性,通过采取相应的降油耗措施达到降低实际使用油耗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高油耗客户群体的怠速工况占比较大;油耗对行驶平均车速、冷启动工况的敏感性较高;北方地区行驶工况恶劣是油耗偏高的主要原因;低温地区匹配雪地胎的油耗比匹配四季胎的油耗更好。  相似文献   

19.
要保证燃油蒸发测试的准确性,首先应确保车辆状态的稳定,包括炭罐的老化、炭罐正常的吸附、脱附,及油气管路的正确连接等。对燃油蒸发测试结果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油品和试验用油的蒸气压,只有在试验用油和燃油蒸气压一致的条件下,各种测试结果才有可比性。因此,日后在进行燃油蒸发试验时应重点关注燃油的蒸气压。  相似文献   

20.
针对柴油在低温下流动性变差的问题,开发了一种可对燃油进行加热的油管,利用汽车蓄电池对柴油加热,使柴油温度上升,提高流动性。试验结果表明,使用该装置后,柴油机在低温环境下燃用高凝点柴油可以迅速起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