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级战斧武器控制系统(ATWCS)正被开发用于支持海军舰艇上当前和未来的战术巡航导弹,高级战斧武器控制系统利用海军标准战术高级计算机(TAC3)部件和商用标准局域网(LAN)来装备一个具有最佳发展潜力的灵活耐用系统。系统工程原则的的积极使用已经改进了系统设计,从而使它对不同的海军平台都适用。满足这项设计目标的一个最成功的例子就是潜艇高级战斧武器控制系统。高级战斧武器控制系统数据通过是一种与TAC3  相似文献   

2.
冯卫永  张洪水  陈永华 《舰船电子工程》2011,31(12):159-161,174
文章针对现行海军舰船数据链设计鉴定测试方法的不足,基于指控系统从数据链战术应用角度出发,面向海军舰船作战系统使命任务,提出了海军舰船数据链设计鉴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测试方法,对客观、科学、有效地评估海军舰船数据链战术数据传输能力有着重要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在研制的先进“战斧”武器控制针用于美海军目前和未来的舰呀术巡航导弹。该系统采用海军标准的战术高级计算机部件和商业标准的局部区域网络,以提供具有良好发展潜务的灵活耐用的系统。由于逐渐采用了系统工程原理,所以改进了系统设计、使之适用各种海军平台,达到设计的目标的成功实例就是潜载ATWCS。  相似文献   

4.
海军指挥控制策略寻求的是战术需求和持续的技术变革间的平衡,而正是基于对海军指挥控制策略的广泛的再思考,才产生了新的海军倡议,即加强向舰队传输关键信息。90年代早期取得的首创性成果又一次强调了海军C~2策略是基于战斗舰的要求的,目前这些首创性成果作为研究开发新的C~2“前景”的基础,将反映出新的性能及新的战术要求。  相似文献   

5.
研制先进的“战斧”武器控制系统(ATWCS)是为了支持目前和未来海军舰上装备的战术飞航式导弹的。ATWCS使用海军的标准战术高级计算机(TAC)3的元件以及商用的标准局域网(LAN)来提供一个有潜在扩展能力的、灵活性好的而且耐用的系统。由于积极地运用了系统工程原则使系统设计得以改进,所以该系统适用于各种海军平台。潜艇ATWCS是符合这一设计目标的一个成功范例。 ATWCS的基本数据通道是一个连接4个TAC3处理器的纤维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LAN。现有的通用显控台(CDCs)是用来显示和控制TAC3处理器的。潜艇的ATWCS是建立在已为水面舰船研制出的软件上的,该软件的开放系统体系是基于计算机软件配置元件(CSCIs)上的,并有一些是从其它程序得到的,作战控制系统(CCS)的直接武器接口在取得ATWCS的功能性优势的同时,还提供武器控制中的最优效率。 本文介绍了软件和硬件两方面的系统工程方案,使应用非研制元件(NDI)、商用成品(COTS)技术、LANs以及开放式系统体系的潜艇能获得对现代飞航式导弹武器的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6.
反舰导弹作为一种精确制导武器,其发展备受各国关注。随着航路规划技术应用的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反舰导弹开始具备航路规划功能。航路规划技术使反舰导弹具备了较强的火力机动能力,使发射平台可以通过火力机动弥补了兵力机动能力的不足,从而深刻影响了海军合同对海攻击战术。文章介绍了航路规划反舰导弹的战术特性,并对合同对海攻击战术进行定性分析,就航路规划反舰导弹对海军合同对海攻击战术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7.
据外刊报道 ,英国海军正在制订一项多方面的工程改进和技术现代化计划 ,旨在为英国核攻击潜艇最终装备战术型“战斧”对地攻击巡航导弹铺平道路。英国和美国进行的可行性研究已就用鱼雷管发射封藏式战术“战斧”导弹技术达成了共识。与此同时 ,英国还将引入战术“战斧”武器控制系统 ,以适应英国“战斧”导弹在其寿命周期内的技术现代化要求。英国战斧导弹向战术型转向对保持皇家海军战斧武器计划的长期生命力是至关重要的。按照皇家海军的战斧武器计划 ,一些核攻击潜艇正在进行改型 ,以便用现有的鱼雷发射管发射BlockⅢC型战斧对地攻…  相似文献   

8.
冷战的结束,减少了公海上海战的威胁,然而新的海岸战斗任务,以及象战术弹道式导弹这样的战争威胁已经出现,这些作战任务和战争威胁,向传统的海军标准计算资源发出了挑战-要在节约成本的前提下迎接这一挑战是日益困难,另外,国防威廉姆.帕瑞在私人军用标准的高费后明确指出,应用在任何可能的地方均使用商业标准。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潜艇与海军其它兵力协同反潜作战的特点和规律出发,对艇与海军其它兵力协同反潜作战的协同方法的有关战术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舰载无人机舰面战术控制系统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美国提出的战术控制系统(Tactical Control System, TCS),分析其组成结构和实现原理,对TCS的发展现状作了介绍.在分析美国TCS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海军舰船及舰船指控系统的发展现状,提出了舰面战术控制系统的主要内容及关键技术,作为对舰面战术控制系统应用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2005年年底,澳大利亚国防部对外发布消息称,将对皇家海军的“科林斯”级常规潜艇进行重大能力升级,现役潜艇将装备全新的战术作战系统,并采用新的重型鱼雷作为武器。  相似文献   

12.
网络中心战不会成为海上战争中的决定力量,海军必须恢复战略、作战技巧和战术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3.
如今,我国的航母建造计划已经渐渐浮出水面。如果中国海军未来装备航母,那么航母舰队的组成和作战使用越定成为海军统帅机关最为关注的问题。根据以往世界各国航母编队组成及战术使用上的经验以及现行规定,结合我国海军的现实状况,笔者试对未来我国航母编队的组成及其战术使用等情况加以设想与分析。[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远程无源干扰由于自身的价值和特点,受到各国海军的广泛重视。详细介绍国外舰载远程无源干扰装备的技术、战术性能、战术使用、主要特点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军事广角     
★战术战斧第4次潜射试验成功 据美联社消息,美海军一官员于22日表示,雷声公司和美国海军于20日在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海军空中系统司令部靶场,成功完成了第4次也是最后一次“战术战斧”导弹的技术评估飞行试验,这也是美海军首次使用潜艇进行“战术战斧”导弹的实弹发射。 雷声公司的MK2作战控制系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潜艇作战系统,系统对这次导弹发射试验提供了战术控制、武器控制和发射能力。 战斧导弹计划负责人约翰·吉尔雷称,飞行试验的成功是海军/雷声公司战斧导弹小组紧密合作的结果,它体现了雷声公司系统工程设计研发的方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海军武器丛书《钢铁与蒸汽时代的巡洋舰》的节选。这套丛书是国内第一套从技术、战术和历史结合的角度对海军武器的发展进行评传丛书,文笔流畅、生动透彻地评论与讲述海军武器技术的发展历史,是军事爱好者和研究人员很好的参考资料。本书由谢崇实先生主编,即将出版。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70、80年代是前苏联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最为激烈的时期,双方在各个领域展开近乎疯狂的竞争,这一点在争夺海洋霸权时表现得尤为明显。为了扩充自身海军的实力,双方研制和建造了大批新型舰艇。在前苏联海军当时建造与装备的众多舰艇中最能代表当时战术思想的当属“基洛夫”级(Kirov)核动力导弹巡洋舰了。当二次大战刚刚结束,人们还未完全从战争的阴影中摆脱出来时,冷战又随即开始了。美苏两国海军为了能够控制海洋,各自用成千上万吨的钢铁,力图在海洋上筑起一道保卫自己安全与利益的屏障。在争霸初期,财力雄厚的美国海军由于…  相似文献   

18.
为了使海军的日常军事活动保持在一个可接受的风险等级之下,世界各国海军一直力求实现舰船安全性和作战性能之间的最佳平衡。随着北约各国政府对海军舰船安全等级要求的逐步提高,各成员国海军普遍采取将海军舰船加入船级社的船级,即"军船入级"的做法来应对这种新的挑战。然而,船级社的规范植根于国际性的立法,为了解决好海军舰船入级后各类标准、规范之间的有效衔接,同时为其提供一个更加协调一致而透明的安全标准,国际军船安全协会(INSA)颁布了适用于海军舰船的"ANEP77海军舰船法规(Naval Ship Code,NSC)"。该法规最初被称作"海军舰船SOLAS协定",与国际海事组织(IMO)的SOLAS公约具有类似适用的功用。截止目前,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和挪威等在内的二十多个国家的海军和船级社加入了INSA,"海军舰船法规"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和认可,在提高海军舰船的安全性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作战飞机由战术飞机和轰炸机部队两部分组成,先进的装备和战术的发展使中国空中力量的综合战斗力迅速发展。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发展,中国海、空军部队从上世纪90年代中其开始了新装备换装的高峰,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先后装备了苏-27SK。  相似文献   

20.
Gear.  JW Mast.  MW 《国外舰船工程》1996,(12):20-31
当冷战结束使远洋战争威胁减小到最低程度时,新的沿海战任务和诸如战术弹道导弹这样的威胁已经出现,这些威胁和任务对海军中现在所使用的传统军用标准的计算机资源提出了呀--愈发增加了满足费效比模式的困难。由于意识到军用标准的高成本,国防部长威廉佩里指出尽量利用商用标准。随着这一情况的改变,宙斯盾舰船建造设计已开始用高 商用设备和更新的系统结构,即分布式计算来替代现有的军用标准的计算机设备,作为为一进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