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自主开发”一直是汽车行业内外人士普遍关注的话题,但是中国汽车工业并未因此在自主开发上有多大起色。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认识上曾经陷入了两个误区:一是主张放弃自主开发,二是认为自主开发只有“自己开发”一种模式。 主张放弃自主开发的理由主要有两个方面: (1)“我们花不起这笔开发费用” 据说在一次高层会议上,有人提出外国人每开发一个车型至少要花费20~30亿美元,我们花得起这笔钱吗?于是自主开发就不再列入中国汽车工业的议程中了;后来用市场换技术也  相似文献   

2.
程振彪 《汽车情报》2004,(27):58-62
一、东风品牌发展前景广阔。东风汽车公司是我国继一汽之后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兴建的大型汽车制造基地,迄今已有35年的历史。在此长时期的发展历程中,东风公司一直没有忘记国家和人民赋予的重大使命和历史责任,立志走出大山,迈向全国和世界。该公司经过几代人创立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东风牌汽车已驰名中华大地,与解放牌汽车一起,共同为主导中国自主品牌商用汽车市场发挥着骨干作用。在轿车领域,虽然自主开发能力在过去一段很长时间内几乎是空白,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风公司却一直没有停止过创立自主品牌轿车的努力,其中,“东风小王子”、“东风新星”小型轿车的推出就是在该领域里的零的突破。  相似文献   

3.
中国轿车工业自主开发之路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发展我国汽车产业应明确的问题是:中国是否需要民族汽车工业,应采取怎样的发展模式,自主开发轿车的时机是否成熟,而解决上述问题,要勇于走自主开发之路,利用我国现有条件争取开发的主动权,在做好市场调研和产品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与汽车零部件企业一起走同步联合开发之路。  相似文献   

4.
据相关统计,目前我国共有载货车、客车和轿车品牌355个,其中自主品牌占69%,国外品牌占31%。但是在100个轿车品牌中,自主品牌只有37个。作为世界汽车消费大国,中国汽车的自主品牌如何才能走出国门为世界认可?为此,新华信市场研究咨询公司与新浪汽车频道联合进行了一项热点调查“自主品牌如何走出国门”。  相似文献   

5.
《汽车杂志》2005,(1):22-22
最近,“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奖”评选的一等奖被上海通用的“别克君威系列轿车开发项目”捧走。该奖项是国家级别的科技进步奖,同时也是国内鼓励汽车自主开发的专业最高奖项。以全球性的技术资源为依托,以中国市场和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开发新品是上海通用汽车非常重要的营销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6.
汽车界呼吁自主开发的声音不可谓不响,但合资引进20年了,车越造越多,企业的硬件条件也早已今非昔比,为什么中国汽车企业还“自主”不起来呢?笔者认为,是现行政策和企业机制,束缚住了中国大汽车企业自主开发的手脚。  相似文献   

7.
世界各国成功的厂家,无一不是将车型的独立自主开发放在首要的位置上,一个国家的汽车工业没有自主开发的车型,就不能说拥有自己的民族汽车工业。我国轿车生产几乎停留在组装的路子上,要避免陷入引进一组装一再引进的恶性循环中,必须将轿车自主开发作为发展民族汽车工业的战略决策来抓,技术开发投资力度,注意国外智力的引进,联合开发,尽早走上自主开发我国轿车之路。  相似文献   

8.
日前,社会上掀起了有关“自主开发”的大讨论,这场谈论目前看来得出了如下结论:一是中国汽车业目前极度缺乏竞争力,其中主要原因是没有自主开发能力;二是改革开放后,轿车业发展的“高起点、大批量”决策断送了中国汽车业的“自主开发能力”。  相似文献   

9.
如果说中华轿车的问世打破了汽车开发神秘感的话,那么,尊驰轿车的诞生则为我们提供了一把打开自主开发的钥匙。实践证明,华晨在自主开发上的努力不仅为中国汽车工业的自强提供了思路和经验,而且为自己寻找到了一条自我发展的可持续之路。  相似文献   

10.
朱睿 《驾驶天地》2001,(6):52-53
2000年12月16日,我国第一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可以与跨国公司产品一净高下的“中华”牌轿车下线后,给我国汽车工业带来的是非凡的惊喜,然而,惊喜之余更多的却是忧虑,回顾50年的轿车工业,20年的合资之路,看到的只是越来越多的洋品牌霸主似地占据着国内市场,而真正属于我们的品牌--红旗却难以猎猎招展,上海轿车早已难觅踪影,中华刚刚才上路,在WTO日渐逼进的今天,要不要我们自己的品牌轿车”,“如何发展我国轿车工业”,再次成为国人争文论的焦点,对此,有识之士疾声呼唤:中国汽车工业要壮大,必须走树立自己吕牌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印度塔塔汽车公司正与辽宁华晨汽车商讨合作事宜,准备将塔塔自主开发轿车引入中国,并在辽宁投资设厂。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如果这个项目成功,将是印度在中国投资的第一家大型制造企业,将成为印度汽车工业加速“中国制造”的里程碑……在知名世界汽车企业纷纷登陆中国市场  相似文献   

12.
“第一辆车买,第二辆车学,第三辆车造”,这是韩国汽车工业发展之路。中国汽车工业经历20多年的改革开放时期.已经越过了买车和学车的阶段,正在致力于“造车”。面对中国汽车产业强调自主开发,汽车市场合资品牌、自主品牌胶着拚杀的态势.中国汽车工业“十一五”向何处去?是继续走开放竞争的道路,加强同跨国公司的合作,成为跨国公司的一部分,还是走自主发展的道路,扶持民族汽车工业的发展.在消化引进技术的同时,形成自主开发能力,努力建成一个自成体系、自我满足的完整汽车工业?围绕中国汽车产业新的五年发展规划,业内对这一问题有各自的说法,甚至是激烈的争论。就此,记者采访了我国汽车界知名专家、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张兴业。张老强调.中国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应当走第三条路.即走开放竞争与自主发展相结合之路。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汽车报社、中国汽车新闻工作者协会、汽车爱好者网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中国自主品牌轿车发展趋势论坛”于10月29日在安徽合肥隆重举行。参加论坛的有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汽记协等汽车业内专家及本刊等30家汽车媒体代表。此次论坛最引人注目的是江淮汽车在44年造车积淀的基础上,闪亮步入轿车领域,推出其首款自主品牌中级轿车——江淮宾悦。与会专家和媒体代表围绕“江淮宾悦”畅谈了中国自主品牌轿车的发展趋势,同时还对“宾悦”进行了试乘试驾。[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印度塔塔汽车公司正与辽宁华晨汽车商讨合作事宜,准备将塔塔自主开发轿车引入中固,并在辽宁投资设厂,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如果这个项目成功,将是印度在中国投资的第一家大型制造业企业,将成为印度汽车工业加速“中国制造”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5.
“自主品牌”果然依旧是今年“两会”汽车业代表和委员热论的焦点之一。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我国汽车年产量已达440多万辆,全年销售轿车近200万辆,但其中真正属于中国自主品牌的轿车只占10%左右,其余近是外国品牌的天下,KD风潮近乎漫卷。曾有业内人士就此认为,这表明我国汽车工业经过20年的引进和合资后,以市场换技术、继而培育中国自主品牌的战略设计不仅没有实现,事实上已经失败。  相似文献   

16.
我国轿车工业由于技术水平较低,车价高,缺乏自主开发能力,在中国加入WTO后,受到的冲击将会很大,轿车零部件工业受到的冲击更大。因此,我国轿车工业应实施强强联合战略,扩大规模,降低成本,与国外大汽车公司合作,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国际竞争力;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提高企业人员素;持形成相当的自主开发能力。  相似文献   

17.
发动机技术的落后曾一直是制约中国自主品牌快速发展的最大瓶颈,但近日随着华晨汽车、长城汽车等在此核心技术上实现了突破,自主品牌车企业在发动机研发上已进入新的阶段性高潮。那么,如何客观公正辩证地看待自主品牌汽车的“造心”运动呢?  相似文献   

18.
饶斌作为建设中国汽车工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的代表人物,他的核心思想是“追求与创新”,这是老一辈汽车人留给我们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饶斌的年代,代表着中国汽车工业充满艰难、曲折、拼搏的探索史。他领导和组织了创建一汽、开发“红旗”轿车,自主建设二汽、筹划三汽和发展重型汽车事业、组织汽车工业战略转移、推进轿车工业的兴起、安排零部件国产化重大方针的实施……这都是充分体现出饶斌“追求和创新”的思索和实践。中国古代诗人屈原有句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日,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像泉水一样喷涌而起,但历史长河,前后相继,我们仍要把握住中国汽车工业历史涌动着的潜流,发掘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规律,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发展的路子。那么,21世界中国汽车工业一定会更加辉煌地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9.
北京现代“索纳塔”(SONATA)如同它的英文原意“奏鸣曲”一样,翩然而至,北京现代首次推出的索纳塔轿车,是由韩国现代汽车自主开发的最成功的车型,北京现代引进的是其第六代成熟产品。在过去的几年,作为中高级轿车,无论在韩国市场,还是在以美国为主的海外市场,现代索纳塔都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相似文献   

20.
信息·动态     
汽车自主开发切忌村村点火从第1批轿车合资企业算起,中国轿车工业经过了20年。从市场换技术、引进、合资,逐步走到应该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阶段了。今天,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中国汽车几乎每个合资企业都转而提出要搞自主品牌,每个自主品牌的新车型都在自主开发,村村点火,户户冒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