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0 毫秒
1.
海上船舶登临制度是由海战法上的登临拿捕演化而来的,后期分化为军舰战时临检和政府公务船舶平时执法登临两个方向,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基本确立了登临权法律体系。基于海洋法实践的差异,中美两国的船舶登临执法程序有较强的可比性,虽然美国至今尚未签署和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但以该公约为基础制定了相对全面完善的海上船舶登临执法程序。当前我国海上船舶登临法律制度多纲领条款、少具体行动程序,多原则条款、少细节分类及规范,部分术语的用法也不准确。通过对比中美船舶登临执法主体、对象、行使要件、行动程序,给出优化完善我国海上船舶登临法律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林晖 《世界海运》1997,20(2):25-26
通过对有关船舶优先权的国际公约之间有中国《海商法》中相关内容的比较,从立法的比较角度来探讨船舶优权制度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建造中船舶抵押权登记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丹 《珠江水运》2007,(9):35-37
我国虽然承认了建造中船舶抵押的合法性,但仅仅是在《海商法》和《船舶登记条例》中做了简单的规定,在整个建造中船舶抵押权制度,尤其是登记制度方面缺乏完整的立法。就新近颁布的《物权法》而言,尽管也进一步从基本法律的角度肯定了以建造中船舶抵押的方式,但是相关的配套制度仍然没有完善。因此,笔者根据当前造船市场的状况,并结合相关的国际公约和国外立法,试图从立法的角度对建造中船舶抵押权登记中不同于一般的船舶抵押登记的问题做以探讨,以期这些方面的完善为我国造船业的融资提供通畅的法律通道。  相似文献   

4.
陶亮  汪翔 《中国海事》2013,(11):31-34
文中从船舶抵押权的概念入手,梳理了我国船舶抵押权登记与设立的关系以及船舶抵押权设立的程序,以此为基础对船舶抵押权登记的法律性质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我国船舶登记机关现行的船舶抵押权登记审查标;住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我国相关立法提出了新的船舶抵押权登记审查标准,为船舶抵押权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航道养护费能否列入船舶优先权的海事请求范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杰  刘一展 《世界海运》2005,28(1):45-47
船舶优先权作为海商法的一项重要制度,对海事清求相关人具有重要意义。最高人民法院一则新的司法解释将航道养护费列入产生船舶优先权的海事请求范围。本文通过对船舶优先权概念、法律特征的分析,从船舶优先.权适用的地域范围和船舶优先权的客体两方面,对航道养护费的缴付清求能否适用船舶优先权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6.
论海商法中船舶经营人的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船舶经营人作为海事主体制度的组成部分,虽已为现行立法所明文确认,但对其概念,相关的立法却并未做进一步的界定,概念不清则法律地位不明,进而不利于对其进行有效的规制,引致了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从海商法的角度,立足船舶经营人法律概念的属性以及法律关系的区别,在纠正对船舶经营人认识中存在的误区的基础上,依次从船舶经营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逐步对其进行分析,并指出了立法构想。通过分析研究认为,海商法中的船舶经营人是指按照合同约定,接受船舶所有人或者光船承租人的委托,并由其支付报酬而占有、使用其所有或者所租用的船舶从事海上运输的自然人或者法人。  相似文献   

7.
在英国,船舶登记最早作为吨位税的法定记录形式而存在和发展起来。自12世纪以后,随着商业实力的不断增长,英国通过立法要求本国船舶必须登记,从而排除了他国船只在贸易航线上的航行权。此后几个世纪颁布的法令对船舶登记的具体要求、吨位丈量以及文件管理等方面予以了全面细化。1894年商船法打破了长久以来的登记限制,将船舶登记由贸易限制工具发展为一套综合的法律规范,是所有现代船舶登记法律制度的模板和鼻祖。英国的立法变革表明,船舶登记已经由过去的行政管制手段发展成为兼具监管和服务两大功能的激励措施。从法律视角来讲,船舶登记法律制度必须平衡所欲达到的公法效果和私法效果。  相似文献   

8.
我国船舶拆解立法现状及履约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从法律角度,系统梳理《拆船公约》的要求、我国船舶拆解相关立法现状,分析履约立法差距,提出了相关建议,为《拆船公约》在我国的全面履约提供立法支撑。  相似文献   

9.
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廷中 《世界海运》2003,26(4):49-50
1 确立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的意义 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是海商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发生重大海难事故时,相关责任人(指船舶所有人和救助人)按照海商法的规定,将自己的赔偿责任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的法律制度.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就其法律性质来讲,是法律为保护船舶所有人(包括承租人、船舶经营人)和救助人而规定的一种抗辩性权利.  相似文献   

10.
高源 《中国水运》2007,7(6):244-245
可扣押船舶范围是船舶扣押制度中最为核心的问题。拟扣押的船舶是否属于可扣押船舶的范围,是申请扣押船舶的实质要件之一。明确界定可扣押船舶的范围,并在实践中准确掌握,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界定可扣押船舶范围时,各国因不同的利益需要和法律传统而导致多种不同规定。目前的两大扣船公约为各国制定或修正各自立法提供了参考。本文在详细阐述两大扣船公约的相关内容后,依据扣船的目的、性质及船舶权利归属关系,总结出两个层面作为分析的出发点,依次递进,从学理上对扣船范围做出具体划分。同时比较我国现有的扣船范围规定来提出完善意见。  相似文献   

11.
钱慧 《水运管理》2014,(1):12-16
由于我国立法缺乏造船合同的相关规定,在实践中,船舶所有权的归属往往会给当事人造成很大困难。为明确造船合同下船舶所有权的归属,对不同建造状态下的船舶所有权所及的财产范围作出界定,针对不同性质的造船合同中船舶所有权的归属问题进行法律分析,同时论述国际上现行常用标准造船合同中关于船舶所有权归属的规定,认为造船合同下建造船舶的所有权归属于建造人更符合立法要求,也更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范金林 《中国水运》2008,8(1):255-256
船舶优先权是一项重要的海事法律制度,它的法律性质还是尚待于研究,本文先对船舶优先权的法律性质作一个简要的分析,然后简述了影响船舶优先权优先顺序的因素,以期能够进一步更好识别船舶优先权制度.  相似文献   

13.
在船舶融资法律实践中,评估船舶融资抵押标的物价值存在对于标的物的范围立法不够完善,以及实践操作中欠缺相关法律指导和监督等问题。本文结合国内外法律制度,对船舶融资抵押标的物的范围进行研究后发现:需明确船舶属具和在建船舶范畴的判断标准;除保险赔偿金、损害赔偿,以及征用补偿金外,还有违约赔偿金、船东互保赔偿金可作为船舶的替代物;船舶的附属利益没有必要设定,理由在于国际公约所规定的内容在我国制度下可以归入代位物的范畴;对于征用补偿金的具体标准还需进一步予以明确,等等。  相似文献   

14.
结合国际海事公约和各国国内立法的相关规定,分析了移动式海上钻井平台与船舶相比较所具有的独特性,明确指出移动式海上在其外形、结构、功能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性并不是确定其是否属于船舶的根本标准,不足以将海上钻井平台完全地排除在船舶范围之外。其判断的关键在于:现行船舶法律制度适用于海上钻井平台,是否能解决因海上钻井平台而产生的基本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15.
李天生 《世界海运》2011,34(3):32-35
利益平衡是钻井平台立法的核心,船舶法律与钻井平台法律的利益平衡存在很大差异。应当以社会本位、世界本位价值导向与产业促进、利益保护制度需求之间的平衡为理论基础,达成钻井平台立法利益平衡,构建相应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6.
美国防止船舶压载水转移外来生物的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社会和各国纷纷制定公约和法律控制和管理含外来生物和病原体的船舶压载水。美国从联邦到地方都就船舶压载水管理进行了相关立法。介绍联邦和各有关州的压载水立法现状及法规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我国设立第二船籍制度相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当前中国船籍外移的现象十分严重,我国船舶选择悬挂“方便旗”,给我国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船舶登记制度也成为需要认真对待和深入研究的问题。在分析第二船籍制度内涵的基础上,从税收机制、船舶融资、法律等方面分析了当前我国船舶登记的主要问题,研究了我国设立第二船籍制度的可行性,并就相关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胡海涛 《水运管理》2009,31(6):31-34
针对当前日益恶化的环境,检讨我国船舶油污责任保险制度存在的不足:未完全与国际公约接轨,缺乏配套的立法和行政措施,司法实践中法律适用不确定等。为减轻油污损害、保障油污受害者获得合理赔偿,提出完善我国船舶油污责任保险制度的若干建议:避免船舶油污责任公法化;制定船舶责任保险制度;建立国内油污赔偿基金制度。  相似文献   

19.
文中结合工作实际,探讨了国际航行船舶联合登临检查存在的难点及规范化措施,提出了相关建议,对于国际航行船舶联合登临检查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20.
姜泽慧 《水运管理》2022,(6):18-20+36
为重新审视船舶“活扣押”法律制度,通过梳理涉及船舶“活扣押”的法律规定,分析其法律性质,指出两种情形下的船舶“活扣押”在适用条件、限制条件等方面的差异,以期为海事审判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