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中外海上救助的比较与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明远 《世界海运》2011,34(12):43-45
通过对中外海上救助的对比分析,找出中国海上救助的薄弱环节,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提出整合海上救助资源、完善救助协调机制、降低海上运输风险、保证海上人命安全的对策,以促使中国海上搜救水平快速接近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2.
实现中国海空立体救助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国家救捞体制改革4年来中国海上救助的5个前所未有,指出了我国救助指挥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当前国内外救助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实现科学救助、和谐救助的对策和建议:1.统一思想,更新理念,重新认识海上救助业的地位和作用;2.创新体制,激活机制,整合海空立体救助资源;3.科技引领,重点攻关,建设海上救助技术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3.
王星 《航海》2020,(1):60-62
救助船舶在保障中国海区安全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救助船舶的稳定性直接关系海上灾难和事故的救助成功率。笔者通过对救助船舶主机日常的维护与保养的深入学习、研究,让船舶轮机管理人员随时随地掌握设备的运行状况,从而努力减少因船舶主机维护保养不及时、操作不当而引起设备故障,影响救助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运用文献计量学、书目信息共现分析系统(BICOMB)、图形聚类工具(gCLUTO)进行统计分析,结合双聚类技术,以可视化矩阵图直观反映我国海上救助的研究态势和学科分布,探讨海上搜救领域的关注热点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正>"南海救101"轮被誉为"中国海上第一救"的救捞旗舰,功率14000千瓦,是目前国内自行设计建造,在救助船舶系列中尺度最大、功率最大、航速最快、抗风能力最强、装备最先进、救助功能最齐全的海上救助船。其集合了众多先进设备,亮点纷呈。  相似文献   

6.
正70年来,中国海上搜救事业砥砺前行,不断探索体制机制变革,加强专业救助力量和法制建设,完善搜救协调指挥系统和运作机制。一张张海上搜救现场图片,定格了海上搜救工作的瞬间,也见证着中国海上搜救事业的发展。早期探索颁布《海上救护方案》新中国建立初期,交通部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支援解放战争和为恢复国民经济服务。1951年8月,中国人民打捞公司(后改名"上海打捞工程局")在上海成立,主要任务是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国际海事组织A类理事之一,又是一个有一万八千多公里海岸线的国家,海域辽阔,海上搜救工作十分重要。1973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心下,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成立了全国海上安全指挥部(又称中国海上搜寻救助中心)。  相似文献   

8.
赵楠  真虹 《水运管理》2010,32(4):35-37
为帮助我国海上救助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寻找不足、继续发挥优势,首先分析海上救助的特殊性和风险性,进而提出建立海上救助系统发展指标体系的必要性和设定原则,最后根据我国海上救助体系特点,分别从人才、技术装备和管理等3个方面建立1级指标并进行细分,建立我国海上救助系统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9.
为了在现有海难救助力量前提下,根据季节性海况变化及海难事故高发区变化的实际,及时调整海难救助力量驻防海区,以期达到海难救助能效最大化。采用Stackelberg计算方法,构建遇险船舶所在海区海难救助驻防海区选择模型,根据我国季风变化和海难事故高发区变化实际情况,运用灵敏度分析计算法对长江口等海区进行实例验证计算。验证结果表明,目前我国海难救助重点驻防海区为长江口和珠江口。本研究的选取模型和算法符合中国海难事故高发区变化实际,为科学调整海难救助驻防海区提供决策依据,以期维护成船舶海上航行安全。  相似文献   

10.
多年以来,美国海上救助水平一直处于世界先列,找出中国与美国在海上救助水平上的差距,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海上搜救管理体制、救助装备、应急反应速度、搜救立法、搜救志愿服务和教育培训6个方面对中国和美国的海上救助水平进行对比探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提升我国海上救助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总结中国、美国、日本的海上救助力量现状,在此基础上选用具体指标对三国海上救助力量进行对比分析,总结我国与美国、日本在海上救助力量配备上存在的差距,以期为我国海上救助力量的建设与规划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为保障救助船舶进行海上搜救时的自身安全,以交通运输部南海救助局常见的4类救助船舶为代表性船舶,考虑风、浪、流和能见度等主要影响因素,根据大量的专家问卷调查结果,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救助船舶南海海上搜救风险评估模型,研究在不同气象海洋环境条件下,救助船舶在航行和实施救助过程中自身的风险程度.结果表明:该模型在南海的...  相似文献   

13.
直升机在海难救助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概述了中国海上直升机救助力量的现状以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通过分析直升机在海难船舶、人员搜寻中的优势,说明直升机在船舶搜寻中的重要性及在未来海难船舶、遇险人员搜寻器的发展方向。并针对如何提高直升机海上搜寻效能问题,在设备配备、搜寻模式及搜寻区域设定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概述。  相似文献   

14.
曲建华  李华僧 《天津航海》2001,1(2):34-35,40
从1974年我国成立全国海上安全指挥部(1988年改为中国海上搜求中心)至今,20多年时间里,我国海上搜救工作在国家高度重视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克服了起步晚、力量薄弱、装备设施落后的困难,调动了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救助海难事件中的人员生命和财产,为减少国家和集体的经济损失,保持社会的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针对南海海难救援中救助飞机优选研究不全面的现状,以最常发生的海上落水人命救助为例,对救助飞机设计指标、南海救助影响因素、人命事故特征进行分析,遴选影响救助飞机优选的属性指标,并通过熵值法确定各属性的权重。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适用的救助飞机进行评价排序,得出救助飞机的优选方案。最后通过相似度比较与专家实际打分验证,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到的优选方案与实际选派方案一致,表明将该方法应用到南海海难救助飞机的优选中是合理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海事》2020,(3):6-6
海上搜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海上救助女神“妈祖”的传说到人们熟知的“泰坦尼克”号海上搜寻,再到如今“马航MH370”“桑吉”轮搜救,随着人们对海洋探索的不断深入,海上搜救工作的重要性也日益增长。1989年,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成立,负责全国海上搜救工作的统一组织和协调。30余年来,中国海上搜救中心紧紧围绕“以人为本”文化理念,秉承“惠海泽航人本至善”的搜救精神,在海上搜救过程中全力以赴、不遗余力,以最满意的搜救效果回馈最关切的社会期待。本刊将从海上应急体系建设、搜救文化理念塑造、搜救成功案例盘点、国际搜救合作交流等多种角度,展现中国海上搜救发展变迁。  相似文献   

17.
为切实加强海上人命救助,提升温州海上搜寻救助能力,积极鼓励社会救助力量参与海上人命救助工作,体现海上搜救工作的社会共同性,确保海上救助行动快速、及时、高效。针对目前温州搜救责任区搜救基点配布不合理、搜救力量配置不足的现状,本文将对如何建立海上搜救志愿者队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李世栋 《水运管理》2000,(12):31-33,30
、法律特征海上救助是海运业和其他海上活动的派生需要。海上救助是指对海上或其他通航水域遭遇海难的船舶、海上设施、货物和全部或部分 ,由无法定救助义务的外来力量依据救助合同对其进行的救助 ,从而使遇难船舶或财产脱离所遭遇的危险 ,被救助方向救助方支付一定报酬的服务。实施救助的外来力量可以是从事救助工作的专业救助公司 ,也可以是临近或过往的船舶。海上救助是海商法特有的一种法律制度。救助人在海上或其他可航水域 ,如能成功地使得遇险船舶、设施、货物等脱离危险 ,即有权为自己的救助行为请求报酬 ,并有条件对获救财产行使留…  相似文献   

19.
翁志敏  李鑫健 《航海》2014,(5):56-59
交通运输部东海救助局作为海上专业救助队伍,从事东海辖区内海上人命救助及以人命为直接目的的财产、海洋环境的救助,全力守好海上的最后一道防线。为了进一步完善救助值班待命机制,提高救助成效,笔者对东海救助局2008-2012年执行的海上救助情况进行分析,对救助力量部署提出一些自己看法。  相似文献   

20.
唐宇  张富 《中国水运》2014,(11):63-64
截止2014年3月10日,南海救助局成功救助海上遇险船舶840艘,遇险人员13,268人,获救财产价值人民币274亿元.海上事故频发,我们在保证救助安全的同时,也必须强调安全救助.如何对海上救助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选择安全的措施,以达到消减和控制风险的目的,就成为我们迫急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文中将以实例,探讨浅水区救助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