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对软土地区静压管桩的静、动载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在工作荷载作用下软粘土中桩侧摩阻力呈抛物线分布,在循环动荷载下存在退化效应,并对此进行初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动力循环荷载作用下,桩身上部软土层出现弱化现象,导致桩身上部的侧摩阻力减小,桩的下部粉质粘土与粉砂层侧摩阻力有所增加,但这种现象随动载循环次数的增加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马鞍山长江大桥锚碇基础大型沉井侧土压力的监测数据,提出了沉井侧摩阻力分布图式规律。当沉井下沉深度较小时,井壁侧阻力基本随着入土深度呈线性增长;而当沉井下沉超过一定深度后,随着下沉深度不断增加,侧摩阻力分布呈现上下小、中间大的分布图式,且峰值点以上的部分可基本看成线性分布。更重要的是,随着沉井入土深度的不断增加,沉井侧摩阻力峰值逐渐增加,且峰值发生的位置也逐渐下移,这主要是由于压力松弛区下移造成的。最后,提出同类大型沉井在类似地质条件下侧摩阻力的修正公式。  相似文献   

3.
现浇X形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及负摩阻力现场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南京市桥北污水处理厂软基处理工程,开展了现浇X形桩(简称X形桩)单桩及单桩复合地基竖向承载力特性现场试验,测得了荷载-沉降曲线、桩土应力比、桩身轴力以及桩侧负摩阻力等分布规律,分析了不同桩间距与荷载等级下复合地基中桩土协调相互作用和荷载分担比;并进行了同等条件下等混凝土用量圆形桩竖向承载力特性试验和分析。结果表明:复合地基中X形桩桩侧负摩阻力主要发生在0.27倍桩长以上;同等条件下,桩侧负摩阻力最大值约为其正摩阻力最大值的60%;X形桩复合地基桩土荷载分担比较普通圆形桩复合地基桩土荷载分担比更合理,承载力也更高。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静力计算方法,对黄土地区黄土状土、老黄土的桩侧摩阻力取值进行研究。通过对侧摩阻力静力计算公式进行分析,提出土性指标(黏聚力、内摩擦角)表示黄土地区钻孔灌注桩桩侧摩阻力公式,得到计算黄土状土、老黄土桩侧摩阻力公式的参数,并通过工程实例来验证取值的合理性。通过对极限荷载下桩侧摩阻力总结,结合多参数统计法计算结果,与现行规范值进行对比,提出了黄土地区黄土状土、老黄土桩侧摩阻力取值范围。  相似文献   

5.
亚粘土中,桩底压力后注浆可明显改善桩端持力层条件,使桩体具有较大的后继桩端阻力和桩端附近桩侧摩阻力。前者通过加固桩底沉碴起直接增强效果,后者则通过浆液的渗透和凝固增强桩与土间的侧摩擦系数而起间接增强效果。  相似文献   

6.
考虑桩顶刺入变形的刚性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荷载作用下刚性桩复合地基的变形特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桩侧摩阻力与桩土相对变形的关系,进而根据桩-土-垫层变形协调条件,基于荷载传递法,引入"等沉面"概念,假定桩与桩间土均是理想线弹性体,等沉面上、下桩侧负、正摩阻力均沿桩长均匀分布,导得了刚性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计算新公式,该公式综合考虑了桩侧正、负摩阻力,桩体上、下刺入变形以及桩径,桩长和土层性质等影响因素.最后应用所得公式对一个群桩复合地基试验的桩土应力比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当桩侧摩阻力充分发挥时,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7.
针对火山灰区域地基土与国内同样土质所表现出来的力学性质差异,通过3根长度不同的钻孔灌注桩展开了桩侧摩阻力现场试验,并分析了不同土质桩侧摩阻力在该地区的发挥值。结果表明,该区域成桩效果良好,部分土体所发挥的摩阻值与国内规范建议取值范围存在差异,大部分土层摩阻力在最大荷载作用下均呈增大趋势,桩侧摩阻力尚未达到极限,满足设计需求。  相似文献   

8.
上拔力作用下桩土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复杂。文中利用ANSYS软件建立石首建宁大桥桩土模型,选择桩土作用非线性Drucker-Prager模型,结合桩土接触面特性与荷载传递机理分析上拔力作用下桩身轴力、桩侧土压力和桩侧摩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上拔力作用下桩身轴力由上到下逐渐减小,钢管桩表现为纯摩擦桩;桩侧土压力随深度逐渐增加,与库伦土压力公式计算结果吻合;上拔力作用下桩侧摩阻力自上而下逐步发挥,最大摩阻力出现在桩的中下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钻孔灌注桩现场静载试验和桩身应力实测资料的分析,讨论了持力层为卵石、强风化层灌注桩的承载特性和荷载传递机理,研究了桩端阻力、桩侧摩阻力和单桩压缩变形与桩-土的关系。结果表明: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的作用时机存在先后顺序,桩周土摩阻力在极限承载力中占比很大。  相似文献   

10.
基于有限元方法建立带帽管桩联合袋装砂井复合地基模型,对比分析了桩土应力比、刺入量、桩身轴力、桩侧摩阻力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桩土应力比随桩间距增加先减小后增大,桩土应力比与桩帽直径、垫层模量、垫层厚度呈正相关,其增加速度会随垫层模量大于120 MPa或垫层厚度大于30 cm后变缓;刺入量、桩侧摩阻力均与桩顶荷载呈正相关,袋装砂井在荷载小于100 kPa时能有效增加桩侧摩阻力;桩身轴力会随桩间距、垫层模量、桩帽直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轴力在19 m左右会趋近相等;使用桩帽能增加桩土应力比、下刺入量和桩侧摩阻力。  相似文献   

11.
以上海软土地区静压桩实测压桩力及静力触探资料为依据,结合MATLAB编制的计算可视化程序,分析了桩端以上、以下不同深度范围内土层的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平均值ps对沉桩阻力的影响;讨论了桩身侧摩阻力的沉桩特性;提出了用平均值ps预估压桩阻力的经验公式。实例验证表明,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较吻合。估算方法对采用静力压桩的设计施工、判断沉桩可能性及设备选型等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交通荷载作用下软土地基累积塑性变形分析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针对交通荷载作用下软土地基的变形问题,采用累积应变的经验公式计算其累积沉降。首先通过确定车辆荷载引起的动偏应力和土层的力学指标计算出静力破坏偏应力,然后通过考虑土物理力学性质、循环荷载次数的累积变形公式计算软土地基中各土层在车辆荷载作用下引起的残余累积应变,最后用分层总和法计算总沉降。采用该方法对交通荷载作用下上海地区典型软土地基的累积沉降进行了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13.
采用拉格朗日差分法,结合上海软土地区防汛墙堤防工程,进行了抗震稳定性分析,分别对地面地震反应的放大效应、作用于结构上的动土压力及结构的内力和变形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结构的抗震稳定性给出了评价和加固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通过自制的水平加载装置对饱和软黏土和砂黏土地基中嵌固式单桩基础开展水平静载模型试验研究,主要研究了单桩基础的水平承载力和变形特性。试验发现:①桩身最大弯矩出现在土表下5倍桩径附近,当水平荷载较小时(小于45 N),桩周土处于弹性变形阶段,当水平荷载较大时,桩周上部土体开始进入塑性阶段,并出现明显的裂纹;②桩周土最大抗力发生在泥面下3倍桩径位置处,并随着外荷载增大土抗力也增大,但当外荷载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土抗力不再继续增大;③API规范推荐的p-y曲线与试验值相比偏于保守,表现为极限土抗力偏小。  相似文献   

15.
土的弹性模量测试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介绍了在经改装的静止侧压力仪上进行土的弹性模量测试的方法,并用该方法测定了上海饱和软粘土的弹性模量,经验证该测试方法具有仪器简单、加荷速度快、灵敏度高、测试结果可靠等优点,并探讨了影响土的弹性模量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根据饱和软土场地桩基负摩阻力产生的机理及影响因素,结合温州地区岩土工程地质的特点,探讨了如何确定中性点深度和单位负摩阻力取值大小的方法,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减小负摩阻力的不利作用而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在介绍以修正塑性功为硬化参数的双屈服面模型基础上,对上海软土进行了三轴试验。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处理和拟合,得到了双屈服面模型的相关参数。应用该模型对上海软土地区的深基坑变形进行计算,并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两者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18.
软土路基侧向变形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软土地区修筑公路,从路基沉降和施工中稳定控制两方面考虑,地基侧向变形的研究都是十分重要的。影响软土路基侧向变形的主要因素有:地基处理型式、土层结构、软土厚度和路堤高度。本文分析这4个影响因素变化时所对应的软土路基侧向变形特点,比较它们各自的地基侧向变形-时间-深度曲线形态、侧向变形大小、最大侧向变形发生位置以及地基中某点侧向变形收敛速率,并对这一系列现象进行理论分析,得出一些区域性结论。  相似文献   

19.
杭州狭长软土基坑支护侧移规律与解析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order to reduce the influence of deep narrow foundation pit construction on adjacent properties in urban area in Hangzhou,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pport wall lateral deflection are analyz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analytical prediction method is proposed. The support wall lateral deflections of the deep narrow foundation pits at Wenyi West Road, Qingchun Station, Qiutao Station, Xingtang Station and Qingnian Station in Hangzhou soft clay are monitored and compared with those of deep foundation pits in Zhejiang and deep narrow foundation pits in Shanghai, Taipei and Singapo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ximum support wall lateral deflection of the foundation pit on Wenyi West Road, 0.20%He ~0.25%He, where He is the maximum excavation depth, is close to that in Shanghai(0.15%He~0.41% He), but is smaller than those in Zhejiang, Taipei and Singapore(0.27% He~0.62% He);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high tangential modulus of Hangzhou soil and small width of the foundation pit. The support wall lateral deflection of the narrow deep foundation pits in Hangzhou can be precisely predicted based on the representative stress strain relationship at site and the modified mobilisable strength design (MMSD) meth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