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对可靠性要求较高的网络通信系统中,经常采用双网卡冗余备份的办法,这样,当正常通信的网卡出现故障或网络线路出现问题时可以快速地切换到另1块网卡。通过分析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VxWorks中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结构模型,阐述了如何在系统底层网卡的驱动程序中实现以太网卡的双冗余备份切换。经试验证明:该方法平均切换时间在5 ms...  相似文献   

2.
章怀宇  陈熙源  王健 《船舶工程》2019,41(5):121-127
为满足深海无人潜航器不同运动、工作状态对导航系统精度和低功耗的要求,以及进一步提高导航设备在深海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影响下的适应性、可靠性,研究与设计了一种基于DSP+ARM双处理器的混合精度IMU导航定位系统。将低精度、低功耗的MEMS传感器与高精度、高功耗的光纤传感器通过模糊自适应状态切换算法在线切换两者的工作状态,以达到导航定位精度与功耗之间的最优平衡,并提高在执行导航定位任务时的适应性和可靠性。实际跑车实验结果表明,采用高、低精度IMU分时工作模式满足了系统在精度与功耗之间的平衡要求。在保证水下潜航器续航时间的同时,有效提高了导航系统鲁邦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在对网络通信可靠性要求较高的系统中,需要对网卡进行双冗余备份。当正常通信的网卡或线路出现故障时能自动地切换到备份网卡。本文详述了实时操作系统VxWorks下一种双网卡冗余备份技术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毛冬麟  邹雁龙  丁天颖 《船舶工程》2020,42(S1):147-151
供电联锁装置是供电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如何提高该装置的可靠性对长期保证供电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以及提高供电系统的生命力有着重要意义。文章介绍了基于西门子S7-300软冗余系统的供电联锁装置的软、硬件构成以及实现办法。通过对软冗余系统工作原理的认识,分析主备系统数据同步时间及故障切换时间。文章还采用马尔科夫方法对冗余系统的系统可靠性进行分析,得出软冗余技术对供电联锁装置的可靠性具有较大的提高效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CDJ-4型船用电磁计程仪的现场数据进行了可靠性分析与计算,从而提出了显示器并联冗余及全系统后备冗余方案的论证及数学模式.其结论已用于船用计程仪的设计,并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此文还就有关船用导航仪器的可靠性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6.
[目的]目前舰船能量管理系统对以太网通信的可靠性要求非常高,不允许故障时通信被中断。[方法]研究双冗余以太网通信系统的工作机理,利用ARM处理器和以太网控制芯片W5200搭建双冗余以太网通信系统,[结果]实现了在一路网络发生故障或线路受损时,可以自动切换重连,能确保通信系统健康、安全、持续运行。[结论]该冗余通信系统在某舰船样机中得到了验证,具有较高的应用与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随着舰船综合电力系统技术的发展,逆变电源已成为部分全电力推进舰船电力系统的主供电电源。逆变电源作为电子设备,虽然具有电能品质高、响应速度快的优势,但也存在任务可靠度低的不足。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颖的基于冗余逆变电源切换策略的并联供电方案,分析了高任务可靠度的供电切换方法。通过电源系统的供电可靠度建模和计算,本文所提出方案在仅增加一台冗余电源的前提下,不仅提升了重要负载的供电可靠性,同时也提高了全船全网的供电可靠度。  相似文献   

8.
船舶废气透气发电机复合发电系统供电可靠性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船电技术》2000,20(1):41-46
通过运用马尔克夫过程分析现有废气透平发电机组和二台辅柴油发电机的组合发电系统的供电可靠性,提出把辅柴油发电机组整机冗余改为单元旁等冗余,并对其进行可靠性分析,结果是这种单元冗余的供电可靠性相当于三台辅柴油发电机组整机冗余,从而大大提高该系统供电可靠性,保证船舶无限航区的安全航行。  相似文献   

9.
周卫东  郝燕玲 《中国航海》2006,(2):16-19,33
将CAN总线、以太网技术应用于新型综合导航显控台,为舰船提供开放的导航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为提高系统的硬件可靠性,采用高性能的嵌入式PC/104模块,并对以太网及CAN总线进行了冗余设计,软件上以实时多任务嵌入式操作系统(Vxworks)作为软件系统平台,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软件技术,提高综合导航显控台的整体性能。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某3500吨敷缆船综合电力推进系统可靠性、智能化、系统冗余性能的技术指标,设计过程中采用了系统计算、仿真验证等技术手段,在设备研制过程中采用了具有热备冗余功能的智能化能量管理系统、智能化船舶机舱监控系统、大功率低速柴油发电机组冗余控制技术、变频软启动器同步切换电流抑制技术等关键技术.所有技术指标在系泊航行实验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1.
针对位置/速度模式的INS/GPS组合导航系统,确定其动基座下初始对准卡尔曼滤波方案,并进行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卡尔曼滤波算法在动基座下INS/GPS组合导航系统初始对准中速度快、精度较高、对水平失调角有较好的估计效果,满足初始对准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2.
骆立强 《船电技术》2007,27(2):103-105
本文阐述了动力装置辅助系统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的功能原理,介绍了集散控制系统试验样机的软硬件设计及控制系统试验.该系统实现了动力装置辅助系统控制回路的管理、操作、显示的集中,同时实现了功能分散、负荷分散和危险分散,从而有利于提高辅助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软件设计中可靠性模型的选择对软件的可靠性估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开发出一个可适用模型的建模系统,针对不同的实际问题,构造可适用的模型是开发适用模型的重要途径。 主要阐述前向神经网络在软件系统中的可靠性研究。通过对前向神经系统的输入层、输出层和屏蔽层等3种不同类型层次的工作原理的学习和模拟,探讨如何构建用于计算机软件可靠性测评的模型以及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最优控制系统如捷联惯导系统(AHRS)都离不开状态反馈。然而系统的状态变量并不都是易于直接检测到的,这就需要状态观测器。基于减轻导航计算机计算负担和降低成本的考虑,提出Kalman滤波器的降维观测器的设计,并且讨论了误差模型的噪声补偿和降低估值误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船舶实时综合监控系统设计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了实现船舶驾驶台和机舱的综合集成监视和控制,实现全船一体化管理,本文结合相关项目的研究与开发,给出了整个监控系统的设计方案。文中着重论述了该系统的软硬件和界面设计情况、并对其中的一系列关键问题做了相应的解决。  相似文献   

16.
孙洪海 《中国修船》2007,20(4):21-24
由于船用微机监测系统工作条件的特殊性,系统运行过程中经常出现故障。文章根据监测系统的组成及工作特点,论述了监测系统的故障分类,讨论了分析故障的一般方法,并分析监测系统常见故障的原因及对策。  相似文献   

17.
介绍宝钢大套安保监控系统的设计特点、系统构成、主要功能以及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安保监控系统的各个子系统有机地集成起来,实现联动控制,使系统具有多重保护功能,提高系统的可靠性,还探讨了多媒体系统开发中的一些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8.
金锋 《水运工程》2021,(2):89-92
针对升船机运行可靠性问题,以齿轮齿条爬升式升船机驱动系统为研究对象,根据可靠性理论,在统计驱动系统运行维护数据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停机故障次数和故障检修停航时间对运行可靠性的影响,计算得出驱动系统及其部件的运行可靠度,提出提高驱动系统运行可靠性的建议:应高度重视驱动齿轮托架机构、电气传动设备、传感检测装置等机电设备的维护检修和优化完善,充分考虑设备检修的便利性;基于停机故障次数和故障检修停航时间的运行可靠度计算分析方法,能准确反映升船机的运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
Based on relevant in-service experience,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risks associated with station-keeping systems can be controlled through adequate design criteria, inspection, repair and maintenance practice, as well as quality assurance and control of the engineering processes. Particular focus must be placed on quantitative design for system robustness. The application of structural reliability analysis to quantify safety is briefly reviewed. In particular it was emphasized that reliability predictions based on normal uncertainties and variability yielded lower failure rates than those experienced for predictions of hulls and catenary mooring systems; gross errors in design, fabrication and operation were responsible. For this reason the broad safety management approach mentioned above was proposed. Moreover, it was found that this approach needed to be supported by a quantitative risk assessment. Finally, the challenges in dealing with the effects of human factors in risk management are outlined, along with means to deal with them in a qualitative manner, by the so-called barrier method to limit ris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