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显微硬度计、金相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方法研究了25Mn Cr Ni Mo钢等温转变贝氏体组织形态的变化规律.显微组织分析表明,300℃等温转变得到下贝氏体组织,之后随着等温转变温度的提高,贝氏体中的铁素体条变粗,逐渐形成粒状贝氏体,420℃等温获得全部的粒状贝氏体组织,随温度继续升高,出现羽毛状组织,得到上贝氏体组织.即随着等温转变温度的升高,贝氏体组织形态由下贝氏体—粒状贝氏体—上贝氏体逐渐演变.在300℃等温转变得到下贝氏体显微硬度最高,随着等温转变温度的提高硬度下降,但390℃以上温度等温所得到贝氏体的硬度较低且随等温温度升高硬度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典型冷作横具钢65Cr4W3Mo2VNb,Cr7Mo3V2Si 和 Cr12MoV 经强韧化奥氏体化后的过冷奥氏体中温转变,测定了其中温转变 TTT 曲线,求出强韧化奥氏体化后钢中基体含碳量,得出了奥氏体化温度和中温转变等温温度对下贝氏体组织的影响以及中温转变等温时间对下贝氏体量的影响规律,还得出了部分低温转变对随后中温转变下贝氏体形成孕育和和下贝氏体组织的影响特点,包括连续冷却和等温马氏体转变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ZG35CrMo 钢所做的一系列试验研究,探讨和分析了该钢的焊接性,并推荐了焊接该钢合适的预热和后热温度,从而为确定中碳铬钼钢的合理焊接工艺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奥氏体化温度和中温等温时间对 Cr7Mo3V2Si 钢经中温转变后的硬度和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奥氏体化温度升高,钢的硬度不断增加,下贝氏体晶粒急剧长大,随中温等温时间的延长,下贝氏体量增多,钢的硬度下降,超细化多要强韧化热处坤使 Cr7Mo3V2Si 钢的冲击韧性显著升高,使 Cr7Mo3V2Si 钢制 M12六角螺母冲头的使用寿命超过1万件.  相似文献   

5.
通过将奥氏体化后的25CrMo4钢在Ar3下不同温度保温一定的时间,以观察铁素体的析出规律,结果表明:在675~740C温度区间等温,随着温度的降低,铁素体析出速度加快.在675℃保温时,获得2%~3%,5% ~8%,10%~ 15%铁素体量的保温时间分别是70 s,120 s和240 s.对不同铁素体含量样品进行冲击...  相似文献   

6.
使用不同淬冷烈度的淬火介质对车轴用EA4T和35CrMo钢进行淬火处理,然后利用金相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等分析钢的组织结构,并测定其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随着淬冷烈度的增加,EA4T和35CrMo钢在淬火后获得的马氏体组织越细小,硬度有所增加,但变化幅度不大;虽然液氮具有很高的淬冷烈度,但在淬火过程中易形成蒸汽膜而导致冷速降低,形成非马氏体组织.35CrMo钢淬火形成的马氏体为体心正方结构,其轴比c/a随着淬冷烈度的增大呈小幅度增大,碳的过饱和度随着淬冷烈度的增大而增大.35CrMo钢经不同淬冷烈度的淬火介质淬火后回火,其力学性能主要取决于回火温度,碳的过饱和度对回火钢的性能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采用热膨胀法、末端淬火法与金相和硬度分析等试验手段对25CrMoA钢加热转变临界点和880℃奥氏体化后的连续冷却转变参数进行了确定.结果表明:25CrMoA钢加热转变的临界点Ac_1和Ac_3分别为758℃和841℃.经880℃奥氏体化的25CrMoA钢冷却后获得马氏体和贝氏体组织的临界冷却速度分别为127℃/s和44℃/s,而在冷却速度低于43℃/s时,将有铁素体和珠光体组织同时出现.相应地,880℃淬火时25CrMoA钢钢棒1/2半径处获得马氏体+贝氏体的临界直径约为48 mm.  相似文献   

8.
采用热膨胀法、末端淬火法与金相和硬度分析等试验手段对25Cr Mo A钢加热转变临界点和880℃奥氏体化后的连续冷却转变参数进行了确定.结果表明:25Cr Mo A钢加热转变的临界点Ac1和Ac3分别为758℃和841℃.经880℃奥氏体化的25Cr Mo A钢冷却后获得马氏体和贝氏体组织的临界冷却速度分别为127℃/s和44℃/s,而在冷却速度低于43℃/s时,将有铁素体和珠光体组织同时出现.相应地,880℃淬火时25Cr Mo A钢钢棒1/2半径处获得马氏体+贝氏体的临界直径约为48 mm.  相似文献   

9.
在1960N试验负荷、无滑差润滑条件下,测定了一种低碳贝氏体钢和铸造高锰钢与碾钢轮钢滚动接触疲劳寿命.测定结果表明,在相同试验条件下低碳贝氏体钢的滚动接触疲劳寿命约为6×106周次,比高锰钢高两倍.低碳贝氏体钢的接触疲劳失效表面出现麻坑剥落和条状剥落;高锰钢接触疲劳失效表面除出现麻坑剥落和细小点状剥落,还出现铸造缺陷引起的粗大麻坑剥落.低碳贝氏体钢的高强度使之有高的滚动接触疲劳寿命.强度低和形变孪晶引起的微裂纹,特别是铸造缺陷,导致高锰钢滚动接触疲劳寿命低于低碳贝氏体钢.  相似文献   

10.
通过拉伸、弯曲、冲击、硬度试验以及金相分析等对BWELDY700QL4低合金高强钢焊接接头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YM80-A焊丝焊接BWELDY700QL4低合金高强钢可以获得拉伸、弯曲和冲击性能均良好的焊接接头;其焊缝组织晶界为先共析铁素体、平行排列的无碳贝氏体从晶界伸向晶内,晶内为针状铁素体与珠光体,个别部位有粒状贝氏体.熔合区及粗晶区组织为板条马氏体和少量M-A组元.正火区组织为粒状贝氏体和少量铁素体.BWELDY700QL4焊接接头的硬度值在264~380 HV之间,焊缝处硬度最高,比母材高48 ~76 HV,热影响区虽有软化现象,但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