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以相似理论为依据,根据模型试验的要求,设计制作了室内旋转边坡模型装置。通过4组模型试验,研究了层状岩质边坡在未扰动开挖状态下的稳定性影响因素,并利用非连续变形方法 DDA软件进行了数值模拟验证分析。分析认为,顺层岩质坡体发生破坏主要受岩层倾角和节理裂隙两大因素影响,节理裂隙密度越小,边坡越稳定;节理裂隙的贯通性越好,边坡越容易发生破坏;顺层岩质边坡破坏以滑动变形为主,在滑动变形的过程中伴有倾倒变形,破坏模式为滑移-拉裂破坏;坡体发生破坏时,滑动过程为分级滑动,临近坡面的坡体先产生滑动,上部变形速度大于下部变形速度。DDA数值模拟结果能够较好地与物理模型试验结论相吻合,验证了非连续变形理论分析方法的正确性和DDA软件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折线地基上路堤变形规律,找到监测敏感点,进而基于变形规律对其安全状况进行评价,采用有限元软件PLAXIS对折线地基上路堤在填筑期、正常运营期以及降雨入渗情况下的变形规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填筑期路堤监测敏感点主要分布在每层填筑的坡顶;运营期路堤会由于土体力学参数衰减而发生圆弧滑动破坏,监测敏感点位于坡顶拉裂区及坡脚滑动剪出口处;降雨条件下路堤会随着降雨深度的增加而发生局部滑动破坏,此时监测敏感点主要分布在雨水入渗范围内路堤的上部。最后依据路堤在变形发展过程中位移量的大小确定了路堤所处的风险等级。  相似文献   

3.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识别滑动带的例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东省西部沿海高速公路某处于挤压变形阶段的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对其进行稳定性分析,判别其塑性变形区,再用物探的面波等速度彩色剖面图合成技术来实现瞬态面波勘察技术对滑动带的搜索,对比及验证有限元数值分析对滑动带的判别结果,实践证明二者所显示的滑动面数量和位置基本一致,印证了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在滑坡稳定性分析中对潜在滑动面搜索的有效性及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五盂高速公路K23处滑坡产生的原因,通过对坡体进行地表位移监测和深孔测斜监测,发现坡体处于蠕动挤压变形阶段,分析出滑坡体的滑动方向及滑动面的位置,为进一步优化滑坡处治方案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黄土边坡在雨水浸润下的稳定性,采用强度折减系数法对黏聚力、摩擦角进行折减,并对变形模量、泊松比做相应调整,设置了6种雨水浸润后的边坡物理模型进行数值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雨水浸润深度在0~1.2 m时,滑动破坏面呈圆滑动,贯通到坡顶;当雨水浸润深度超过1.2 m,边坡安全系数下降较快,并沿着浸润面处呈塑性贯通发展趋势,随着浸润深度增加,滑动面从圆弧滑动逐渐过渡到沿浸润面滑动,从而引发浅层滑动破坏.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黄土边坡在雨水浸润下的稳定性,采用强度折减系数法对黏聚力、摩擦角进行折减,并对变形模量、泊松比做相应调整,设置了6种雨水浸润后的边坡物理模型进行数值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雨水浸润深度在0~1.2 m时,滑动破坏面呈圆滑动,贯通到坡顶;当雨水浸润深度超过1.2 m,边坡安全系数下降较快,并沿着浸润面处呈塑性贯通发展趋势,随着浸润深度增加,滑动面从圆弧滑动逐渐过渡到沿浸润面滑动,从而引发浅层滑动破坏.  相似文献   

7.
为分析含软弱夹层路堑边坡在开挖过程中的变形和稳定性,利用ANSYS软件建立含软弱夹层边坡的三维地质模型,并将其导入FLAC3D中,模拟边坡开挖支护施工过程。再运用自定义的强度折减法求解边坡安全系数,分析含软弱夹层路堑边坡的开挖变形特征和稳定性。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边坡开挖深度增加,边坡变形逐渐加剧,邻近软弱夹层变形突然增大。边坡的软弱夹层的局部滑动带动了边坡的整体滑动,采用抗滑桩加固边坡,可有效抑制边坡变形,确保边坡的整体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注浆加固对复线隧道滑动面和周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弹塑性有限元法分析了柴 家坡隧道在施工过程中注浆加固对滑动面和围岩稳定性的影响。计算结果显示:围岩注浆加固后,塑性滑移区大大减小,滑动面和围岩明显由不稳定状态向稳定性状态转化,同时隧道局部变形也明显减小。文中滑动面作低强度介质处理,采用普通四节点等参元。  相似文献   

9.
为及时反映滑坡变形动向,需对滑坡变形情况实施动态监控。运用大地测量法对高速公路边坡进行监测,根据监测的高速公路滑坡的实时地表变形数据,较准确地掌握了滑坡的变形情况。结果表明,边坡在封闭边坡裂缝及边坡反压的方式处理一段时间后,边坡还有明显的蠕动变形,边坡向下滑动的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0.
顺层边坡的治理是公路建设的一大难题,主要体现在滑动面不唯一,可能存在多级滑动面,滑动面的位置及边坡破坏范围随着边坡应力状态的变化而变化,依靠钻探和地表监测等常规手段很难准确判断边坡滑动面位置及边坡的稳定状态,因此,时常发生边坡治理工程失效的案例。本文选取某高速公路顺层岩质边坡作为研究对象,详细调查边坡变形破坏特征、对比不同应力状态下边坡破坏范围,在工程钻探和边坡地表位移监测等手段基础上,采用深孔动态监测的手段,通过连续的测量,准确的捕捉到滑坡岩土体微小的测向位移量,识别滑动面(带)的埋深位置、滑体的厚度,对滑坡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分析总结出该段边坡的变形机制,为下阶段的治理措施提供建议和思路。该顺层边坡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多次垮塌,且破坏范围在逐步增大,研究表明,该边坡存在多层软弱夹层,滑动面位置位于软弱夹层处,边坡开挖,造成前缘临空,坡体沿软弱结构面发生滑动,滑动面位置随着边坡开挖逐渐加深,破坏范围也逐步增大,通过深孔监测分析,边坡目前处于蠕滑阶段,边坡在当前应力状态下的最深滑面埋深约26. 0~29. 5 m,变形机制为滑移弯曲-人工卸荷-滑移拉裂复合型机制,建议采用抗滑桩分级拦挡。  相似文献   

11.
王青 《山西交通科技》2005,(5):16-17,37
概述了湿陷性黄土地区边坡变形类型,分析了变形产生的条件和原因,提出了防治边坡变形和滑坡的一些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以我国某隧道工程为实际案例,合理采用三维有限元解析法对隧道工程进行研究,进一步深入探讨隧道工程应用明挖法进行施工是否会对近接桥梁桩基造成影响,是否会产生变形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隧道工程对近接桥梁桩基进行施工时,相应位置出现了比较显著的变形,同时基坑侧墙的部分区域也发生了变形情况。针对此现象,笔者提出了与之相应的施工建议,为今后相似的隧道工程施工提供了强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针对国内外越来越热的利用重复轨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来监测形变量较小或形变范围较小的地表形变的应用需求,本文针对影响重轨INSAR地表微量形变监测精度的多个误差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在利用INSAR监测地表微量形变应用中,如何削弱这些误差因素的影响给出了相应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如果QFP电子封装器件发生较大塑性变形,将影响其正常使用.利用有限元分析技术来讨论温度循环载荷作用下影响QFP焊点塑性变形的因素,为控制其变形幅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脱空量变形计算模型,进行了桩基承台下桩间土脱空量的计算,在脱空发生时,对桩承台与承台底地基土再接触后的受力机理和变形特点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桩与桩间土共同工作的必要条件。通过理论分析,推导出桩间土参与共同工作分担上部荷载的定量表达式。结果表明,按此理论设计和布桩可取得较好的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16.
地表沉陷信息处理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建立了地表沉陷信息处理系统的理论模型,推导出地表下沉、倾斜变形、曲率变形、水平移动和水平变形等预报公式以及预报参数的解算公式及解释解。最后,利用观测站实测资料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满足设计及工程要求。  相似文献   

17.
隧道新奥法施工中,常以围岩变形量作为评判围岩稳定性和支护结构合理性的重要指标.公路隧道围岩变形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数据序列,因而可以建立一些实时跟踪预测模型和方法.本文根据阳宗隧道围岩拱顶下沉位移变形的特性,采用神经网络技术来预测其变形量,结果表明该方法简易、有效.  相似文献   

18.
阳宗隧道围岩变形的神经网络技术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隧道新奥法施工中,常以围岩变形量作为评判围岩稳定性和支护结构合理性的重要指标.公路隧道围岩变形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数据序列,因而可以建立一些实时跟踪预测模型和方法.本文根据阳宗隧道围岩拱顶下沉位移变形的特性,采用神经网络技术来预测其变形量,结果表明该方法简易、有效.  相似文献   

19.
堡镇隧道围岩变形的神经网络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隧道新奥法施工中,常以围岩变形量作为评判围岩稳定性和支护结构经济合理性的重要指标。隧道围岩变形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数据序列,因而可以建立一些实时跟踪预测模型和方法。针对宜万铁路堡镇隧道软弱围岩区段施工大变形特点,采用神经网络技术对其变形量进行了预测分析,预测结果经过工程实践检验,具有相对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隧道施工决策提供了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20.
顶管穿越已固结完成的高速公路地基,将引起土体扰动和土层损失,使路堤产生纵、横向不均匀沉降。文章阐述了顶管穿越高速公路路堤所引起的土层变形规律,分析了其成因;在经验公式法和解析法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建议采用修正的Sagaseta公式计算地面变形;并依托工程实例,探讨了显著影响顶管施工产生的地表变形的因素,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