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6 毫秒
1.
《舰船科学技术》2013,(12):114-120
本文研究旋转惯导系统设计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包括误差调制机理、误差传播特性和旋转方案设计。考虑惯性器件的一些典型误差,分析旋转式惯导系统的误差传播特性,并验证旋转调制下误差的影响效果。通过分析,提出双轴旋转方案合理设计的条件,设计出一种基于64次序的双轴旋转方案以实现平均掉惯性器件所有常值误差的目标。基于该旋转方案,仿真出惯性测量单元主要误差项的调制形式,通过一个旋转周期的积分,得到这些误差引起的累积速度或角度误差的调制形式,进一步验证了旋转调制对误差的调制效果。最后,通过对旋转调制下惯导系统长时间导航误差的仿真,验证了所设计旋转方案的有效性和旋转调制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面向运营船舶机舱监测系统技术改造需求,设计一种基于LoRa(Long Range Radio)的数据采集系统.通过无线传感器和边缘计算获取舱室内各设备的状态信息,基于LoRa网关汇集并存储无线网络数据,实现对船舶机舱设备状态信息的采集,并设计上位机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分析.该系统设计为机舱监测提供了一种通用的低成本数据采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
冒如权 《船舶》2016,27(4):74-77
通过对自航模运行特点的研究,研制出一套利用伺服系统驱动的单台摄像机自动跟踪系统,主要由水平旋转伺服系统、垂直旋转伺服系统和安装在伺服系统之上的工业相机组成。系统对图像进行采集和处理,并与伺服系统形成闭环。当船模成像到达图像正中心后,采集当前水平与垂直伺服系统的角度,计算当前船模坐标,并与上一坐标点进行关联,绘制运行路径。通过实际测试,该系统运行稳定,轨迹定位精度满足工程要求。  相似文献   

4.
根据研制船用新型计程仪和传感器等设备的需求,设计了双闭环全数字控制的旋转装置.该装置作为试验设备的载体,它与试验水池配套,为船用新型仪器进行动态性能测试提供试验平台.旋转机构由直流电动机拖动,在工控机的控制下,载着试验设备在水池中作旋转运动.为了实现对旋转臂转速的自动控制和实时监控,设计了双闭环全数字V-M调速系统.试验结果证明,旋转装置设计新颖,转速控制精度高,且操作方便可靠.  相似文献   

5.
为了有效地发挥通用有限元计算的优势,快速提高卸船机的分析效率,针对链斗式卸船机的结构特点,采用MSC.Patran前后处理器和MSC.Acumen平台相结合的方法,开发了一套卸船机结构有限元分析专家系统.集成了模型资料与计算方法,提出了卸船机通用的模型旋转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有限元分析前处理,实现了多模型导入、管理和批处理计算.对系统产生的模型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系统符合卸船机设计分析的要求,卸船机模型旋转方法是避免大量重复工作的有效途径.本研究是国内首次将MSC.Acumen应用于卸船机有限元分析,拓展了MSC.Acumen的应用范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水下电磁环境复杂,在水下采用电缆传输电信号非常容易受到海洋电磁环境干扰,并且随着距离的增加,电信号受到干扰和衰减也就越大.因此水下中长距离的信号传输采用光电复合缆传输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光纤用来传递水声信号,电缆用来传输电力.因此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光电复合缆的水声信号采集发射传输系统,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本设计将要采集和发射的水声模拟信号在采集发射端和主机端转换成光信号,端到端之间的传输采用光信号,而采集发射端的供电则由光电复合缆的电缆提供.  相似文献   

7.
文章介绍了智能轴角传感器的原理和实现方法,给出了磁旋转编码器的应用原理与设计方法,同时详细介绍了AS5045的编程方法和关键应用技术,提出了一种新的轴角采集与测量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8.
高速USB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严格遵循USB2.0协议,实现了主机和测试设备之间简单、快速、可靠的连接和通信.该文介绍了这种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组成、驱动程序和固件程序的设计以及采用虚拟仪器软件LabWindows/CVI在VISA技术上开发应用程序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9.
介绍在多功能数据采集卡PCI-1710HG的基础上开发了一套基于管道汇泄漏检测的数据采集系统.系统的软件部分利用虚拟仪器LabVIEW设计,能够实现对管道流量和压力数据的高速采集、显示和存储,为实时监测管道的泄漏提供了基础.该设计方案已成功应用于管道泄漏监测,验证了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胡定军  赵柯  张芊 《船舶工程》2011,(Z2):104-106
介绍了一种新型高精度航海电子六分仪的结构原理,设计了以单片机MSP430F123为核心的控制、显示系统.当六分仪刻度位置发生变化时,旋转编码器产生12位二进制数字信号,传送给单片机系统进行处理、显示.该系统已经在实际教学中应用,运行稳定.  相似文献   

11.
高鹏  孟宪松  温肇东  张磊 《船舶工程》2017,39(S1):106-108
为进一步拓展限位器优化设计理论的研究思路,更好地发挥冲击隔离与限位的功能,利用有限元软件分析了限位类型对带限位隔振系统冲击特性的影响,对带限位隔振系统进行简化,将隔离器、矩形橡胶片、设备分别模拟为弹簧、矩形橡胶片和质量块;通过改变限位类型,对上侧无限位、下侧无限位、双限位的隔振系统分别建立有限元模型;同时对隔振系统施加冲击载荷,并分析设备的加速度响应和隔离器的相对位移响应;最后得到结论,一定条件下,下侧无限位较上侧无限位和双限位的限位模式的隔振效果更好,进一步证明了,上、下限位间隙不对称以及上下限位器刚度不一致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有助于隔离限位系统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2.
双层隔振系统结构参数改变对结构振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应用有限元法研究了流-固耦合条件下船舶隔振系统结构振动问题的计算方法,在考虑流-固耦合状态下,详细研究了双层隔振系统主要结构参数改变对系统结构振动响应的影响,如上下层隔振器刚度、中间体与被隔设备的质量比以及基座弹性模量等,同时进行了计算和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全封闭型舰艇空调通风系统通常的主要特点及适宜采用的相应设计,概述了空调通风系统减振噪的研究设计和综合治理,并以某舰为例列述了各项设计的实船效果。  相似文献   

14.
介绍舰用近区安全监视系统的研制目的和技术要求,分析比较采用光、磁、声、射频、震动等刁;同技术原理的探测元件之间的优缺点。结合美国海军的在研系统,介绍以全景成像技术、多传感器及图像识别技术和毫米波及无线电技术作为关键技术的各种系统设计方案,提出舰用近区安全监视系统设计‘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5.
浮筏隔振系统隔振性能优化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板式浮筏隔振系统有限元模型,用有限元直接法计算了隔振系统对动力学激励的加速度响应,以中间筏架各局部厚度为设计变量,以中间筏架重量为约束,以减小弹性基础振动、增加振动隔离为目标建立了优化数学模型,用可行方向法实现了隔振系统的优化设计。实例结果表明,隔振系统的优化设计可在筏架重量不增加、通过重新分布筏架的重量就可以减小基础的振动,增加浮筏系统的隔振性能;优化后基础的振动显著降低,极大地提高了隔振系统的隔振性能。  相似文献   

16.
以某型转角配电柜汇流排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转角配电柜及其汇流排系统的有限元模型,通过扫频分析研究振动对汇流排系统的影响,并根据环境试验标准研究汇流排系统在不同环境下的冲击响应。研究结果对提高同类型转角配电柜汇流排系统的减振、抗冲击性能和优化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阐述混合隔振系统模型的建立,混合隔振广义预测控制系统的设计,并给出了一个具体实例设计和仿真分析过程.从仿真结果来看,所提出的混合隔振广义预测控制系统,有效地弥补了舰船动力机械被动隔振系统的不足,且系统具有较强的鲁棒性能.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浮筏装置在多扰动源下所具有的特性以及隔振设计技术,基于船舶水泵机组隔振浮筏这种多扰动源的系统,利用有限元法数值模拟了隔振系统的模型,分析了多扰动源参数以及空问管系对浮筏隔振系统隔振性能的影响,水泵机组的隔振设计技术以及为了提高隔振性能而应注意的若干方面。分析结果表明:多扰动源激励对系统的隔振性能影响显著,空间管系减弱了系统的隔振性能,在动力设备和管路间使用挠性接管等弹性连接可减小管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针对舰船中比较典型的静不定隔振系统,建立了柔性基础上安装4个隔振器的隔振系统物理模型。对隔振器采用杆梁模型建模,隔振上层设备采用刚体模型,导出了静不定隔振系统的动力控制方程。使用振动功率流方法对隔振系统进行了功率流分析,并利用Matlab进行编程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杆梁模型隔振器对上下两端的功率流的减少有明显效果,隔振器的内部共振特性对隔振系统振动功率流具有显著的影响。对主要设计参数进行了讨论,得出了具有工程指导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柴油机周期双层隔振系统振动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舰船对动力设备的隔振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基于柴油机双层隔振系统,利用周期结构对弹性波的带隙特性,将双层隔振系统的筏体设计成周期结构。在ANSYS中对双层隔振系统进行谐响应计算,通过对比分析,斜方柱周期筏体在200-1000Hz内具有更好的隔振效果,在410.5 Hz、807 Hz处出现带宽分别为15Hz、29.5Hz带隙。采用缩减周期数的斜方柱周期筏体建立双层隔振实验系统,验证了斜方柱周期结构的带隙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