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钢波纹管涵洞在公路建设中应用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劳动力和环保成本的快速增加,一些原来受资金约束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显示了明显的优势,并在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这对传统公路交通建设技术提出了新要求。结合西藏波纹钢管涵的应用实践,对波纹管涵的应用技术条件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3.
4.
5.
钢波纹管涵洞力学性能现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柔性、高强度的钢波纹管涵洞,不仅具有优良的适应地基与基础变形的能力,而且具有自重轻、运输方便、施工简单且施工工期短、造价低、对地基扰动小、对基础要求较低等优点,还具较强的抗拉、抗剪和抗疲劳能力,故其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前景。文章通过对钢波纹管涵洞进行野外现场测试,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其力学特征,结果表明:钢波纹管涵洞的管顶、管侧沿着波形(断面)方向呈现出不同的应力应变变化趋势,波峰和波谷处以及内侧和外侧、切向和轴向的应力应变呈现出管顶与管侧相反的拉压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
为了推广钢波纹管涵洞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应用,解决现有涵洞不均匀沉降问题,对钢波纹管涵洞施工过程中管周的受力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钢波纹管内波峰、波谷、波侧填土初期应变值存在重新分布的现象;填土高度在管顶1.0~1.5 m时,管涵受力较为复杂,施工时应重点观测;波峰整体下半圆受拉,上半圆受压,而波侧与其相反;管外土压力随着填土高度增加而增加,且填土管顶增加1.5 m以内增长速度较快,后趋于平缓。 相似文献
7.
8.
0引言 波纹管(板)是一种带波纹的圆柱(弧)形薄壁弹性壳体,多以钢、铝等金属为主要材质,由于具有轴向波纹,故轴向和径向能同时承受因荷载引起的应力应变,可以更大程度上分散荷载的应力集中,更好地发挥钢结构的优势,使其具备优异的力学性能.金属波纹管(板)主要以公路涵洞、排(雨)水管道、倒虹吸管道、地下通道、输送管道和作业巷道等形式出现在各类公路及市政工程中. 相似文献
9.
10.
为了确定高路堤钢波纹管涵洞预拱度设置的合理值,解决现有高路堤钢波纹管涵洞预拱度设置不合理而产生的路面不均匀沉降的难题。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得出不同填土高度、不同直径、不同路基边坡坡度与钢波纹管涵洞预拱度值的关系,给出高路堤钢波纹管涵洞预拱度设置方法及公式,并成功在万宜高速公路高路堤钢波纹管涵洞上应用,后期检测预拱度设置合理。通过研究取得以下结论:在预拱度设置时首要考虑的,也是影响预拱度设置最大的因素是填土高度,其次为钢波纹管的管径及涵底纵坡,波纹的变化对其影响较小。预拱度设置值随着填土高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管径和涵底纵坡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1.
大孔径钢波纹管涵洞设计中不同计算方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大跨径钢波纹管涵洞设计无规范可依,设计方法存在盲目性,研究了国外典型设计计算方法和特点以指导工程设计,分别采用CHBDC、AASHTO和AISI3种设计方法对湖南某波纹管涵洞进行了波形和板厚的优化设计,对比分析了管壁压应力和接缝强度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CHBDC对管壁压应力控制最严、其次是AASHTO,最后是AISI。AASHTO对接缝强度要求最严、而CHBDC与AISI基本相当,结构设计时应采用多种设计计算方法进行校核。 相似文献
12.
工程应用情况表明,金属钢波纹管在涵洞口中的应用,具有施工方便、结实耐用、不易损坏等优点,这是一般钢筋混凝土结构无法比拟的,但是随着钢波纹管涵洞结构的大面积普及,其应用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步显露出来。本文通过首先对比分析金属钢波纹管相对传统方法的优势出发,同时针对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其改进技术。 相似文献
13.
14.
蔡枫 《内蒙古公路与运输》2012,(5):18-20
结合钢波纹管在涵洞施工中的应用实例,阐述了钢波纹管的详细施工技术流程,并检测其施工后的变形情况。工程应用情况表明,钢波纹管在多种特殊土质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优势,值得同类工程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16.
17.
钢波纹管涵具有运输方便、强度高、施工成本低、施工工期短等优点,在公路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以实际工程为例,对大直径钢波纹管涵的施工特点进行了分析,然后对超大直径钢波纹管涵的施工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19.
20.
《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17,(9)
通过钢波纹管涵洞管周不同断面的应变值的有限元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进行对比,采用有限元模型,对不同填土高度在公路-Ⅰ级荷载作用下的钢波纹管涵洞受力变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管顶0°~管周45°的压应变逐渐增大,而管周150°~180°逐渐减小,管周45°~120°波动变化;波峰和波侧都在管周120°出现最大应变值,而波谷在管周90°出现最大应变值;管周90°、120°应作为重点位置观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