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基于高速公路互通立交路线视距的计算方式,从平曲线半径、凸形竖曲线半径以及道路坡度3个角度对互通立交中行车视距指标取值进行了分析,并深入研究了高速公路互通立交的设计中在视距指标的把握、分流识别视距验算等方面的错误认知,以激发设计人员在设计阶段更加关注行车视距的标准制定,完善路线设计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邓慧鹏 《上海公路》2022,(3):133-138+168
高速公路互通立交路段的事故数量和严重程度往往高于一般路段。现对高速公路互通立交路段的常见风险进行分析,归纳出车流紊乱、标志标线设置不当、视距不足、车道平衡、短间距交叉、夜间行车等安全风险问题,并提出基于小规模土建的针对性改善方案。  相似文献   

3.
互通立交作为高速公路的重要节点,对主线线形指标设计具有控制作用。在高速公路改扩建中,因互通立交范围内主线纵断面线形指标不满足出口识别视距要求而调整主线纵断面线形的现象时有发生。文中针对互通立交出口位于凸形竖曲线衔接直坡段的特殊情况,提出满足互通立交出口识别视距要求的凸形竖曲线半径控制值,为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设计中调整主线纵断面线形指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设计阶段互通立交安全性评价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通立交区域内复杂的行车条件造成驾驶人更大的生理、心理负荷,带来了比正常路段更多的安全问题,互通立交安全性评价工作是道路安全评价的重要内容。文章通过分析立交间距、主线和匝道运行速度协调性、变速车道长度和视距等评价内容,对设计阶段互通立交安全性评价工作中易被忽视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公路》2015,(1)
结合相关设计、实施实例,重点探讨绕城高速公路增设互通立交的特点及制约绕城高速公路布置互通的各种相关因素,提出绕城高速公路互通立交的规划、设计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及厦门八一大道连接沈海高速公路的互通立交方案设计,对互通式立交的建设方案的安全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过程中一方面在设计方案提出前,分析互通式立交位置确定时考虑平面线形、竖曲线、纵坡和主线纵坡等因素对行车安全的影响,另一方面在设计方案提出后,分析立交方案提出安全性核查具体方法。其研究结论与成果可供工程技术人员在进行类似互通式立交工程方案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7.
互通立交设计考虑因素很多,道路现状及远期规划、周围环境、功能、景观及造价都会对互通立交设计方案的确定产生影响。现介绍延崇高速公路太子城互通立交工程背景及概况,阐述该互通立交工程的功能定位及建设必要性。从该互通立交设计控制因素、道路平纵横设计、重要节点景观桥梁设计等方面论述该互通立交总体方案。  相似文献   

8.
由于山区高速公路地形、地质、水文、气候、生态和经济等条件的影响与限制,使得山区高速公路高差起伏大、弯道多、转角大、受山区走廊和复杂地形限制,桥梁隧道占路线比重一般超过60%以上,致使桥梁与隧道紧密相接,极限指标时有出现;公路互通立交选址非常困难,常坐落于公路隧道之间,公路互通立交容易导致车辆排队问题,对行车安全影响较大,为实现公路隧道与互通立交之间"友好衔接",从交通安全角度出发利用交通微观仿真软件VISSIM对公路互通立交与隧道进行仿真分析,提出山区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如何选择及相关安全保障对策。  相似文献   

9.
当前有大量山区高速公路正在建设,其显著特点是地形复杂、规模巨大,做好互通立交设计成为提升地方高速化服务功能的重要环节。在这类互通立交设计中,需重点考虑互通立交连接线的布设,连接线设计合理性对项目造价及服务功能均有较大影响。文中介绍了山区复杂地形条件下高速公路互通立交的特点及设计思路,通过实例分析了这类互通立交设计方案的提出及比选过程,总结了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10.
互通立交设计有关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智生 《公路》2005,(12):80-85
互通式立交是干线公路交叉的主要方式之一.更是高速公路重要构造物之一,正确把握互通立交设计要素.合理选择互通立交方案.准确应用技术指标,对保证行车安全和服务水平,降低公路工程投资.节约土地.提升公路景观效果等至关重要。目前国内互通立交设计在对互通立交规模的理解、方案选择和技术指标的合理应用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有的问题还比较严重。通过总结近5年在初步设计审查中发现的互通立交设计普谝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砦新的观点.与设计行业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11.
刘健汉  符锌砂  苗聪 《公路》2012,(5):36-41
当前,我国许多省市已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山区高速公路建设,做好山区高速公路互通立交的设计成为在新一轮的高速公路发展周期中的关键节点.介绍了山区高速公路互通立交的特点,对山区高速公路互通立交设计中值得重视和容易忽视的要点提出了自己的解读,对“环形匝道设计速度、半径取值”和“新规范未详细规定的匝道超高值的采用”进行了计算研究并予以总结.  相似文献   

12.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是保障高速公路正常运行的关键节点,而主线出入口是互通立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互通区交通流特性最为复杂的路段。国内外学者对互通式立交的安全性展开了较多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由于互通式立交出入口的复杂性,相关研究并不系统。为此,以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以及高速公路出入口的安全性为主题进行文献分析,得到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出入口安全性的研究热点,从几何设计指标、安全性评价方法以及运行速度3个方面对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综合评述。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现行规范对变速车道长度的考虑因素过于单一,与车辆实际运行中的变速距离需求不吻合;规范中对互通立交分合流端视距的规定,未针对车辆性能、驾驶人对道路交通环境的感知-反应时间进行优化;(2)目前对分合流鼻端的研究主要从二维角度开展,几何设计指标研究重点未聚焦于平纵指标的组合效果;(3)事故统计法、层次分析法以及模糊综合评价法在高速公路安全评价中应用较多,事故统计法可以客观的反映道路安全状态,但依赖于事故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层次分析法可以较好的构建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但指标赋权较主观,使得评价结论不稳定,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系统安全水平的准...  相似文献   

13.
汪锋 《交通科技》2006,(2):27-29
结合福建漳龙、龙长、泉三等多条山区高速公路设计实践,对山区高速公路互通立交设计的若干问题进行论述,并提出山区高速公路互通立交设计新思路,力求互通立交设计达到安全、环保、经济的辨证统一。  相似文献   

14.
介绍匝道停车视距及视距检验的方法;演示以模型计算的方式进行视距检验的过程,归纳主要计算结果并进行分析;例举已建成枢纽互通立交中部分匝道视距不良的路段及其运营中无法解决的问题;以卧佛寺枢纽互通立交B匝道设计为实例,介绍应对匝道视线不良的工程改善措施;提出相应改善措施带来的问题及对解决方式的设想和展望。  相似文献   

15.
互通式立交是高速公路的关键节点工程之一,它对充分发挥高速公路交通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现有互通的改建正是为了适应高速公路日益增长的交通需要。以福(州)银(川)高速公路武当山互通立交改建方案设计工程项目为依托,系统分析研究"改建互通立交"的主要技术问题,梳理设计理论、总结设计经验,为类似项目方案设计提供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16.
互通式立体交叉是高速公路功能的主要部分之一。也是限制高速公路服务能力的关键部分。互通立交,尤其是大型直通立交的设计必须慎重,该文就高速公路直通式立体交叉设计中的位置选定、规模确定及细部设计等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高速公路交通量增长迅速,而部分高速公路互通立交通行能力的不足,已经成为影响高速公路服务水平的主要因素。该文结合大湾区交通流及路网特点,针对性地提出了互通立交通行能力的分析思路及方法,重点对匝道分合流区域的服务水平进行了分析计算,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以及地方公路网不断完善、加密,高速公路新建互通式立交与原有互通式立交选址冲突,对原有互通改建、重建或进行组合设计的情况将越来越多,涉及互通方案选择的影响因素一般较复杂。结合申嘉湖高速公路鹿山枢纽的方案选择,浅谈互通式立交组合设计的几点感触。  相似文献   

19.
《公路》2019,(11)
山区高速公路走廊带狭窄、地形复杂、高差大,互通立交布设限制因素多,常规单喇叭、部分苜蓿叶等服务型互通立交难以实现适应地形、保护环境、降低造价的目标,因此有必要针对山区服务型互通立交特点,总结出一套实用性强、设计灵活、安全经济的互通立交形式和方案。分析山区服务型互通立交特点,确立了互通立交布设原则,结合笔者多年的设计和审查经验,首次提出了U形单喇叭、回形针、右转环形单喇叭、伞形、碟形等互通形式,为山区服务型互通立交的设计与优化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0.
王新 《交通科技》2013,(5):134-136
作为交通流转换节点的互通式立交是高速公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高速与高速之间的交通流转换。因此,在高速公路枢纽互通式立交施工过程中,如何保证既有高速公路交通流的正常行驶、减小因互通施工对交通流的影响、保证道路行车畅通安全成为互通施工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文中以邢衡高速公路与青银高速公路交通流转换设置的苏村枢纽互通为例,对高速公路中常见的枢纽互通式立交工程施工期间的路基、路面、桥梁等方面的交通组织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