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万达高速公路项目地处重庆砂岩地区,如何利用当地砂岩资源及工程弃渣、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成为山区公路建设技术的主要课题之一.系统研究了砂岩骨料及其对低等级混凝土和易性、力学性能及耐久性的影响,验证了砂岩骨料在低等级混凝土中应用的可行性,为实现砂岩在高速公路工程中的应用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
山丘区高速公路弃渣场选址原则及复垦方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路建设特别是山区或丘陵地区高速公路建设,不可避免会产生一定的弃土、弃渣,需设置一定数量的弃渣场.在资料收集和实体工程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并提出弃渣场的选址原则,并对弃渣场的复垦方式进行探讨,对于高速公路弃渣场的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以及节约工程投资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3.
山区高速公路的弃渣场设计是公路工程的重要一环,弃渣场的选址是弃渣场设计的基础。以往的弃渣场设计常常是在线外选取荒沟、荒地等地,弃渣后进行简易的支挡及排水。这种粗放型弃渣方式后期暴露了很多的问题,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的公路建设需求。随着环境保护、水土流失等治理力度的加大,公路弃渣设计的思路也得到拓展。结合工程经验并借鉴其他行业的弃渣方式,提出了用于拓展公路弃渣的思路及设计方法,以适应新形势下公路建设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对云南省多条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调查结果的分析,指出了山区公路项目弃渣场恢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公路建设实际提出了山区公路弃渣场的主要恢复措施,并就弃渣场的验收标准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高速公路隧道弃渣作为筑路材料,应用范围很广。本文在对现有弃渣利用的基础上,归纳了隧道弃渣综合利用技术,首次明确提出了隧道弃渣综合利用筛分流程,并将其应用在整个忻阜高速公路全线的建设中,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基于云南省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及公路网情况,搜集了51条高速公路弃渣场工程设计资料,通过统计研究弃渣场数量与线路里程、桥隧比、地形地貌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云南山区公路弃渣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新建高速公路双向4车道平均每2. 01 km设置1座弃渣场;新建双向6车道高速公路上,平均每1. 59 km设置1座弃渣场;改扩建高速公路上,平均每25. 78 km设置1座弃渣场。研究结果表明,新建高速公路桥梁占比、隧道占比与弃渣场数量没有直接关系,而改扩建高速公路桥梁占比、隧道占比与弃渣场数量呈正比,即桥梁占比、隧道占比越大,则弃渣场数量越多。  相似文献   

7.
为贯彻绿色公路建设理念,实现绿色发展,位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的310国道尖扎至共和段公路在勘察设计阶段围绕生态、环保、低碳、节能等目标,从路线指标、路基路面设计、桥涵设计、景观规划等方面研究了如何从设计阶段落实绿色公路理念的方案和措施,为青藏高原复杂地质地区实现节约资源、提高能效、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等绿色公路设计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
《公路》2017,(4)
高速公路隧道洞渣常常作为废渣丢弃,既占用土地又影响环境,合理利用隧道洞渣是建设绿色公路的必然要求。本项目通过在隧道口附近路基上布设加工设备,应用三级破碎工艺和布袋除尘工艺相结合,采用源头优选、晾晒洞渣、建立质量控制系统等方法加强质量控制,用隧道洞渣加工出满足Ⅱ类建设用砂要求的机制砂,并成功应用于高速公路建设,实现了隧道洞渣的资源化利用。研究表明,用隧道洞渣加工机制砂技术可行,将该项技术应用于高速公路建设可节约投资、减少占地、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
叶咸  尹淏  赵鑫  王冠群  高瑜 《中外公路》2024,(1):218-224
山区高速公路弃渣场工程的安全关乎路域范围内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公路建筑物及下游环境敏感点等的保护,提出安全评估方法十分必要。该文基于云南省内1 369座弃渣场资料分析,提出弃渣场工程安全风险影响因素,概括为选址和设计因素、施工因素、区域地质因素、外部影响因素及资料完整性因素共5个一级指标,进一步提出18个次级指标。建立群决策AHP模型,通过64名技术专家,确定次级指标的权重,构建高速公路弃渣场工程安全风险评价技术指标体系,提出风险等级分级标准。以大理至丽江高速公路一处弃渣场实体工程为例,检验了弃渣场安全风险评估评价体系,证明了评价体系具有简单易行的优点,权重优化需要实践大数据的支撑,该评价体系适合在山区高速公路弃渣场工程中进行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我国"十三五"建设绿色交通体系的规划,以及交通部、河南省交通厅对于建设绿色公路的具体要求,机西高速公路在设计建设过程中,贯彻"绿色公路"理念,精心设计,科学组织,稳步推进,探索应用节能减排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与科研、设计单位相结合,推广应用多项基于绿色公路理念的关键技术,取得一定成效,为今后高速公路建设"绿色公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伴随西南山区高速公路大量建设,作为沿线重要附属工程的弃渣场数量剧增。该文通过分析和总结文献资料及设计经验,探讨了西南山区高速公路弃渣场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将弃渣场选址原则归纳为地形选址原则、地质选址原则、安全生态及环境风险最小化原则和成本原则;详细论述了工程设计与施工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山区高速公路弃渣场工程安全稳定问题,提出了基于远程自动化的安全监测预警技术。  相似文献   

12.
针对传统方法难以全面、准确地对高速公路建设期弃渣场进行监测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无人机技术的高速公路建设期弃渣场监测方法。首先确定了弃渣场监测指标体系以及无人机监测的具体指标内容,然后针对性地设计了一套完整的无人机监测方案,包括无人机外业航飞、内业数据处理、监测信息提取三个步骤。使用本文方法在墨临高速忙六山弃渣场、晋红高速陆家屯弃渣场进行了实际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王武生 《中外公路》2019,39(1):299-302
依据交通运输部《关于实施绿色公路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的绿色公路建设的"五大任务"和"五个专项行动",对长益高速公路扩容工程施工图设计成果文件再次进行了专项审查修编。该文详细介绍了该项目在"统筹资源利用,实现集约节约"、"加强生态保护,注重自然和谐"、"着眼周期成本、建养并重"及"‘零弃方、少借方’专题行动"等方面的特色设计、创新设计,可为其他公路设计项目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4.
弃渣场作为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附属工程,其防治措施的设计容易被忽略。本文以吴起至定边高速公路两处弃渣场为例,根据弃渣场选址及弃渣量,确定弃渣场等级,对渣场进行了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设计,为其它生产建设项目弃渣场水土保持措施设计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秦岭山区高速公路转型升级发展,以陕西省绿色公路典型示范工程——太凤高速公路为依托,开展适合秦岭山区的绿色公路建设实践经验探索。该项目地处秦岭腹地、水环境敏感、生态功能重要、旅游资源丰富,采用EPC模式建设。通过全方位、全过程贯彻绿色理念,从生态环境保护、促进自然和谐;提升工程品质、推进智慧管控;交旅融合发展、拓展服务功能;创新管理机制、注重绿色施工监管等方面统筹策划并实施,旨在形成可参考可借鉴的秦岭山区绿色公路建设经验,为完善绿色公路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实现人、路、自然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规划、设计是项目可行性、施工可行性的依据。对于全寿命周期绿色公路,顶层绿色设计也是绿色施工和绿色养护的先天条件,本阶段切实贯彻绿色公路理念,是效果最高效和最显著的,应"提前介入",避免由于规划、设计不合理而造成的重复、反复建设及由此带来的公路施工、养护的极大浪费。本文综合考虑资源、能源、环境、资金等因素,从前期规划、节约资源、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服务提升等方面多层次指标体系分析、研究,科学合理地提出绿色公路设计评估指标体系,为绿色施工、养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由于公路建设不可避免会对生态环境有所破坏,所以合理利用和节约资源,是我国公路、水路交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就公路建设走“资源节约型交通之路”提出了具体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莉莉 《驾驶园》2014,(7):23-23
<正>随着全国各地治理雾霾力度加大,淘汰黄标车、提高车辆排放标准、规范渣土运输车辆资质等措施相继出台,新一轮环保行动正在全面展开。为响应各地政府"绿色渣运、共建蓝天"的号召,上汽依维柯红岩商用车有限公司结合不同地区的渣运车辆标准,推出了系列符合环保政策与法规的智能化渣土运输车。红岩智能渣土车针对渣土车的抛洒、滴漏现象,车厢部分都加装了密封性能可靠的电控硬顶或软顶环保盖;针对拖着"黑色尾巴"的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黑山共和国南北高速公路复理石隧道弃渣的路用性问题,通过建立复理石隧道弃渣路用性评价体系,对黑山南北高速公路Smokovac-Matesevo段复理石隧道弃渣开展了路用性能评价。针对不能直接用作路基填土的复理石弃渣,总结分析了国内外高液性弃渣常用改良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复理石弃渣的改良方案。利用Flac3D软件研究分析了复理石弃渣填土路基典型剖面的沉降,给出了路基断面设计的合理建议。研究结果有效指导了工程施工,并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0.
山区公路弃土场在施工过程中,控制好填筑过程中压实度是影响弃土场稳定性和用途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弃土场较多用于复耕、居民拆迁安置或停车区的建设。以上述3种利用方式为对象,以弃渣体物理力学参数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对不同弃渣体强度、高度,以及不同弃渣场地条件下的沉降分析,得出工后剩余沉降与这些影响因素的关系,再结合三种利用方式可接受的沉降变形要求,提出弃土场压实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