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城市交通》2012,(4):99-100
主题:关爱城市·绿色出行2012年中国城市无车日活动的主题是“关爱城市·绿色出行”,主要反映城市交通政策和交通改善措施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可持续城市发展一直是国际关注的热点。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里约+20峰会“上,解决城市交通问题被作为七个关键议题之一。缓解拥堵和改善与交通相关的环境、能源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随着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许多城市所面临的难题之一。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其情形也不例外,甚至情况更加严重。本文在论述了中国城市交通问题形成的背景、原因与发展趋势后,又分析了轿车进入中国家庭的三大制约因素,最后明确指出: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交通发展方式才是中国城市交通发展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城市小汽车尾号限行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交通问题随着城市人口密度和小汽车保有量的增加而逐渐突显,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已成为热门话题和难题。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小汽车尾号限行"来解决交通问题,在短期看是有效果的,但在长期看不能很好地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提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西安市在城市建设快速发展进程中的交通问题十分严重,城市交通拥挤已经成为西安市面临的交通难题,而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必须调控交通需求结构,调控城市交通方式结构、时间结构与线路结构,这也是实施城市交通与运输需求管理的有效途径。对西安市交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找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据交通运输需求管理有关理论,提出了西安市实施城市运输需求管理的必要性及发展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城市交通问题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城市所面临的难题之一.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此问题更加突出。论述了我国城市交通问题形成的背景、原因及发展趋势,分析了轿车进入我国家庭的三大制约因素,指出以人为本的交通发展方式是城市交通发展的核心。  相似文献   

6.
城市交通拥挤问题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尤其是城市社会面临的最大课题之一。我国迅速推进的城市化以及大城市的急剧扩大,加之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城市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一步加剧了业已存在的大城市交通拥挤问题。实施公共交通优先是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的主要途径和出路之一,通过分析城市交通拥挤问题根源,从公交车提速、公共交通优先系统规划、公交专用车道设置、公交信号优先等方面论述解决我国城市交通拥挤问题的作用,提出“公交优先”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实施的浅见。  相似文献   

7.
针对城市交通拥塞这一困扰世界各国的难题,分析了城市交通拥塞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思路。给出了分布式交通拥塞控制算法并进行了仿真。认为该算法基本能实现城市智能交通控制,解决城市交通拥塞问题。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城市交通、安全难题,福州市政采用英达就地热再生技术大力治理“马路肚脐眼”,城市10万多个窨井盖将得到彻底整治;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膨胀迅速,新兴居民小区向城区边缘蔓延,不仅增加了交通运输的难度,也带来了城市交通的“最后一公里”难题.针对这一问题,从城市交通规划以及轨道交通、常规公共交通、慢行交通具体建设方面,提出对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的解决方法.首先从规划角度出发,提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尽量避免末端长距离出行.然后综合利用轨道交通,科学构筑轨道交通网络化布局;重视常规公共交通在“最后一公里”问题上发挥的主导作用,推进公交优先政策,合理布设线网并注重与其他交通方式衔接;完善慢行交通,末端微交通采用绿色环保方式解决,以完善的自行车系统和舒适的步行系统为主要内容,作为其他公共交通的补充或者替代,缓解甚至消除“最后一公里”交通问题.  相似文献   

10.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北京的城市交通体系是比较发达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交通拥挤已经成为北京市面临的交通难题.解决城市道路交通拥挤问题必须调整交通需求结构,调控城市交通方式,出行时间与线路,是实施城市交通与运输需求管理的有效途径.文章对北京市交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找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据交通运输需求管理有关理论,提出了北京市实施城市运输需求管理的必要性及发展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方可  王伟 《城市交通》2012,(3):8-22
为解决城市交通量快速增长与土地、交通资源之间的突出矛盾,提高交通系统的效益与效率,有必要针对城市重要交通走廊实施一体化走廊管理。首先,对一体化走廊管理的基本概念进行阐释,指出其对于中国城市交通发展的适用性。然后,提出一体化走廊管理的方法,并分别以发达国家城市伦敦、纽约以及发展中国家城市武汉为例,对一体化走廊管理的应用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总结实践的经验与教训,指出城市领导者的支持、直接利益关系者间协调机制的建立、与交通使用者的双向沟通,以及方案编制的因地制宜有助于一体化走廊管理的规划与实施。  相似文献   

12.
王永清  丁明 《交通标准化》2010,(21):142-144
关于快速路指路引导标志的设置,当前国内各城市多是参考城市干路进行单一、近距离的路名指引,这就使道路指示不清的现象屡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城市快速路骨干交通功能的发挥。快速路作为城市最高等级道路,其指路标志的等级也应高于一般城市道路,为此提出出口"三级指引"、入口"两级指引"的指路标志设置方法,可供同行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3.
公交导向发展模式促进城市“有机疏散”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有机疏散”的理论要点和公交导向发展模式的基本原则之间的有机联系.提出利用TOD发展模式可促进大城市“有机疏散”的实现,并以北京市为例进行说明,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明代后期冯梦龙的“三言”和凌蒙初的“二拍”中的话本是在说话艺人底本的基础上进行写作的,而大量拟话本是模拟话本形式创作而成的,形成了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独有的艺术特色。“三言二拍”深受话本小说影响形成自己“拟话本”小说的特点,说明话本小说的可拟性,这种“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叙述体制的可拟性,话本小说的体制转化为固定的叙述结构;书场交流的可拟性,说话人和听众的现场交流转化为虚拟的叙述语言;艺术风貌的可拟性,艺术风貌方面也体现了对话本小说传统的继承。  相似文献   

15.
深圳作为全国首批“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公共交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目前深圳市可建设用地已高度建成,未来新增建设用地也十分有限,城市已进入二次开发转型阶段.在这种大背景下,如何破解深圳公交场站发展面临的困境、实现公交场站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促进“公交都市”建设一个重要的命题.本文通过借鉴香港公交场站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经验,以及对比深港两地在公交场站建设理念及服务水平方面的差距,结合深圳公交场站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深圳在土地资源紧约束和城市向二次开发转型阶段下公交场站设施建设模式转变的思路和模式,对国内大中城市尤其是高度建成区的公交场站设施的发展具有指导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周涛  程坦 《城市交通》2012,10(6):47-52
为了优化城市交通结构,探索自行车交通在重庆市的发展途径,对重庆市主城区自行车交通系统进行规划。首先,针对主城区的山地城市特征,从城市及交通发展特点出发,研究分析发展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然后,提出"服务特定区域,满足中短距离出行;接驳公共交通,完善出行网络"的功能定位,以及"两个网络"(公共交通接驳网络、局部区域自行车出行网络)"、一个特色"(特色景观自行车线路)的发展模式。最后,提出重庆市主城区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方案并进行实践,为同类山地城市自行车交通系统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无车日产生的背景介绍及其引发的思考,议论城市未来交通的发展,比较轨道交通的优势和发展潜力,得出大城市必须大力发展轨道交通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大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增长迅速,城市交通面临严峻考验,动静态交通之问的矛盾以及“停车难”等问题日益突出,但一直以来静态交通规划均以满足停车需求为主,缺乏考虑与公共交通等方面的联系.本文对公交可达性水平分析方法在城市静态交通规划中的应用进行了具体介绍,该方法将静态交通和动态交通、公共交通和个体交通、交通设施和交通管...  相似文献   

19.
英语作为一门交际工具,在国内外交际舞台上的作用日显突出,社会对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在我国高职高专全面推行"2+1"教学模式的大背景下,压缩学生在校通过课堂学习、消化英语知识的时间,提前通过英语等级考试的期限在所难免。文中以建设"Podcast口袋英语"网络课程为契机,探讨如何在"实用英语"以证代考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20.
《轨道交通》2008,(2):2-2,3
我国城市交通拥堵之严重,已成为建设我国和谐城市目标的最强不和谐音符之一。城市交通拥堵说到底是城市交通需求和交通供给矛盾的产物。面对城市汽车保有量急剧提高的汹涌来势,又好又快地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特别是大力建设以地铁为主的高速大流量轨道交通已成为普遍的共识。“十一五”以后,我国的特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的轨道交通网将基本形成,公共交通的比例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