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暴力性是任何翻译的存在本能,字幕翻译也不例外。本文以《教父》系列电影中的俚语字幕翻译为例,探讨了翻译对原作暴力产生的原因和表现类型,分析了译者是如何处理电影中俚语的字幕翻译。本论文研究发现,为了使影视作品语言符合目的语群体认知规范,有效地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译者在《教父》系列电影中的俚语字幕翻译中,主要采取了柔性和强制性的暴力手段,其中更多地采用了强制性的暴力手段。  相似文献   

2.
电影《阿甘正传》向观众呈现了美国历史上(1950s-1980s)动荡的三十年所发生的重要事件。电影中影射了大量与美国名人、事件等相关的专有名词典故。本文从目的论视角,基于RitvaLeppihalme对典故的定义、分类和翻译方法,考察译者是如何处理专有名词典故的字幕翻译,翻译方法的选择受何因素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译者在翻译专有名词典故时,基于不同因素的考虑,采用了灵活多样的翻译方法,较好地传递了源语典故中的文化内涵,实现了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3.
电影语言以其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构建电影故事。在字幕翻译教学中,分析电影语言中的言语信息,尤其是非言语信息在电影中的功能,有助于学习者准确把握电影语言,提高字幕翻译水平。  相似文献   

4.
翻译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活动,其重大作用有目共睹;但是,译者的地位却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总体上看,国内外对译者地位还缺少深入性和系统性的研究。本文试图在梳理中西方翻译发展历史中,讨论译者的地位问题,寻找译者地位变迁的轨迹。  相似文献   

5.
关于读者认识和接受译者主体性程度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学者们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译者主体性的内涵进行过深入细致地探讨,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译者的地位与主观能动性,但有时却片面地夸大了译者操控原文的权利.本文首先梳理了翻译界对译者主体性的认识,然后通过分析一份问卷调查/了解并探讨一般读者对于译者主体性的认识与理解,从而强调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还应考虑读者的认识与接受程度,它是受各种受动因素制约的,并且从始至终译者的权利都是有底线和极限的.  相似文献   

6.
从“翻译过程”和“译者主体”两条路线,回顾了近十年来国内译者主体的相关研究,发现一般有两种模式:文化模式和认知模式.文化模式确立了译者认知的主体地位和普遍性,却忽略了其受动性和差异性;认知模式则主要基于心理语言学,属于探究译者语言能力的信息处理模式,忽略了译者作为“人”的社会性和非语言能力对翻译过程的影响,提出将社会心...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趋势下,好莱坞电影作为美国大众文化代表在世界范围内流行,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而且传播了美国文化。能够令国人接受和理解的片名翻译对影片的成功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目的论为理论依据对好莱坞电影片名翻译应考虑的要素和常见的翻译方法进行初步的探究,并对译者的要求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8.
从关联理论看译者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翻译研究多集中于对翻译的性质、翻译的标准和翻译技巧的探讨,而对作为翻译活动中最具主观能动性、最积极活跃因素的译者却缺少关注。本文主要从关联翻译观的视角,探讨了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
从关联理论探求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联理论的翻译观认为翻译的过程就是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最佳关联性是译者力争达到的目标,也是翻译的标准。而最佳关联性又取决于处理努力和语境效果。由于译者的认知不可能等同于原作者及译文读者的认知.译者必须通过推理构成对原著的认知心理图式,再通过译文将自己形成的认知图式传递给译文读者.努力使译文读者的期盼和原作意图相吻合,这就为译者提供了发挥主体能动性的空间。译者的主体性贯穿翻译始终。翻译的成败有赖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0.
翻译过程是译者在文化、社会和个人因素的制约下发挥其主体性的过程.本文试图借助阐释学,关注和考察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并在比较<名利场>译本的基础上,认为译者对文本的主体性选择、译者对原文文本的解读以及译者作为译文作者体现出的创造性是译者主体性的三大表现.  相似文献   

11.
在文化派译论逐渐占据翻译主体地位的潮流中,赵彦春等学者意识到翻译正一步步失去自己的地位,因而提出了归结理论,对文化派译论进行了较为客观的思辨。鉴于中西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存在巨大差异,对同一理论持完全相反的观点有时也在所难免,但笔者认为归结论对文化研究范式的批评太过激烈。诗学、赞助人、权力关系虽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但也不应视而不见。这些因素影响甚至支配着译者的翻译活动,成为翻译学研究的重要思想资源,为翻译学的理论优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2.
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对英语专利说明书中的长难句翻译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专利英语长难句的翻译是译者与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在话语或交际行为上都取得最佳关联的明示—推理过程。原文作者给出明示行为,译者要在原文体现最佳关联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并对读者的认知语境进行假设,采用最佳翻译方法,给出最佳译文。  相似文献   

13.
在勒菲弗尔看来,翻译是一个重要的改写和决策过程,受到包括意识形态和诗学等因素在内的诸多因素的影响.笔者对林纾翻译的<黑奴吁天录>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不同的社会具有不同的意识形态,译者同时具有自身的意识形态,它们会影响译者对原作的选择.并且,意识形态也会影响译者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4.
高校章程翻译文本具有以下特征:文本的无我性和逻辑性,思想的指导性和敏感性,目的的交际性和外宣性,内容的文化性和民族性。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依托《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章程》英译本案例,思考并探讨了高校章程类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身份及角色,以期为中国文化更全面地"走出去"提供切实有效的借鉴。从"译者中心"理念出发,分别从翻译伦理层面的译者责任,翻译操作层面的译者中心和翻译价值层面的译者发展三方面分别探讨处理章程翻译四大特征时的译者身份和角色,最终实现高校章程翻译的翻译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5.
翻译中的语境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中外学者关于语境的相关研究,从语境、翻译语境的概念特性入手,运用翻译语境观讨论三种语境对翻译中词义确立的重要作用。结论是译者在翻译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语境因素后选择最为贴切的词汇在译文中再现原文语境。  相似文献   

16.
随着翻译的“文化转向“,译者的主体性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从作者-译者-读者的三元关系出发,历史地考察译者主体的特定二重性,动态性和对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翻译伦理研究已成为焦点。以安德鲁.切斯特曼(Andrew Chesterman)的翻译伦理思想(五种伦理模式)为指导,对我国外宣材料的翻译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译者可以根据外宣材料的类别,分别以不同的伦理模式为指导。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对翻译定义多、乱的疑惑开始梳理,在分析了翻译及翻译学的性质后,指出了翻译定义的重要性和规范性,由此推论得出翻译的标准也应达成共识,以实现翻译理论的系统性.但由于译者在思堆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文化对应空缺问题和读者需求问题,译者不可能消极地遵守标准毫无变通.译者应根据实际的情况在必要时进行再创造,在翻译各影响因素间寻求平衡。  相似文献   

19.
音美是儿童文学中至关重要的美质因素,也是儿童文学审美的重要方面。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英汉两种语言语音系统的差异,原文中的音美在译文中再现成为翻译的一大难点。本文从格式塔心理学的闭合律视角出发,以具体的翻译实例入手,通过分析译者的翻译理念和具体翻译方法,旨在探讨闭合律有助于译者实现译文中的音美再现,对音美再现具有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翻译是一种思维活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调动翻译思维,从而得出具有创造性的译作。本文试从翻译思维的三个层面,即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分别简略探讨思维活动在英汉互译过程中的运动规律,以及译者通过翻译思维实现翻译创造的不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